1945 年 9 月的林海还浸在寒意里,黑龙江省海林市黑牛背屯外的山岗上,杨子荣烈士的木质墓碑在风中伫立。这位数月前牺牲在剿匪战场的英雄不会想到,他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正迎来又一场生死考验。村旁的黄牛背大桥残骸依旧,1941 年抗联小分队炸毁桥梁的巨响仿佛还在回荡,而此刻,四百多名拒不投降的日军正沿着铁路废墟向村庄聚拢。
![]()
“贼不走空道啊!” 村口老磨坊的王老汉攥着烟袋杆叹气。自从 8 月 15 日天皇宣布投降后,溃散的日军像饿狼般在山林间游荡,路过的村庄无不遭抢。黑牛背屯作为当年日军掠夺木材的铁路枢纽,此刻成了这群亡命徒的眼中钉。9 月 1 日清晨,苏联军队送来的三国语言投降书,被村长李守业紧紧攥出了褶皱。
“小鬼子要是肯投降,太阳得从西边出来!” 村公所里,李守业敲着八仙桌下达命令。三名青年领命出发:汉族青年张强、李玉扛着投降书奔走邻村,朝鲜族青年金哲民则借着家族旧识的身份,孤身潜入日军仰脸沟营地。
浓雾中的山林暗藏杀机。当金哲民借着日语寒暄靠近营地时,刺眼的刺刀让他脊背发凉 —— 四百多名日军正往枪上装刺刀,铁锅煮着抢来的牲畜,军官用指挥刀在地图上圈出黑牛背屯的位置。“他们要血洗村子!” 金哲民连夜奔回,鞋底子磨穿了三个洞。
村头的老槐树下拉响了警报。村民们凿冰取水擦拭枪支,猎户们把打猎用的土炮推上炮楼,妇女们在街口挖掩体,老人给孩子们分发磨尖的铁锹。二十支步枪在阳光下泛着寒光,这是全村仅有的重武器。
9 月 2 日拂晓,浓雾浓得化不开。放马的赵二柱突然踩中潜伏日军的腿,清脆的枪响瞬间撕裂黎明。张强和金哲民抄起步枪冲上去,却被密集的子弹压制在柴垛后。当李玉冒死拖回伤员时,金哲民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胸前还揣着没送完的投降书。
日军的冲锋在 7 点整开始。东门和北门的炮楼土炮轰鸣,而最薄弱的南门,只有猎户谢继荣一人守卫。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汉子,此刻趴在沙袋后宛如磐石。他自幼在山林打猎练就的枪法百发百中,日军冲上来一批倒下一批,尸体在门前堆成了小山。
“那枪打得真叫准!” 幸存的村民后来回忆,谢继荣换弹匣时从不低头,仅凭听声就能判断敌人位置。当子弹打光时,他抄起身边的猎叉,借着浓雾躲过刺刀,反手刺穿日军小队长的胸膛。这场恶战中,他一人击毙二十三名敌人,胸前的棉袄被鲜血浸透却浑然不觉。
正午时分,苏联红军的坦克终于碾过雾气。看到日军将领亲自下达投降令,谢继荣才松开紧握猎枪的手,此时他的胳膊已经抬不起来。村民们没有为难俘虏,妇女们煮了一锅玉米糊糊,孩子们给受伤的日军递水。
打扫战场时,李玉在草堆里发现了一个日本婴儿,襁褓里裹着母亲的遗书。李守业沉默半晌,把孩子抱回了家:“孩子没错,罪恶的是战争。” 那天,村民们用修复的铁路送走了战俘和伤员,二十支步枪依旧架在炮楼,只是枪口朝向了和平的方向。
如今的黑牛背屯早已换新颜,黄牛背大桥旧址立起了纪念碑,谢继荣的猎枪陈列在杨子荣纪念馆。每年 9 月 2 日,村里的老人都会给孩子们讲那场战斗:“二十支步枪守住的不仅是村子,更是中国人的骨气。”
山风掠过林海,杨子荣的墓碑早已换成汉白玉材质,而黑牛背屯村民用勇气铸就的精神丰碑,正和英雄的事迹一起,在岁月中永远矗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