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模糊的飞行照片,让欧美军事论坛彻底炸锅了!美国《战区》网站最近曝出一架中国巨型飞翼无人机试飞的画面,翼展估算达到43米,直接碾压美军B-21轰炸机的40米参数,瞬间被冠上“全球最大隐身无人轰炸机”的名号。
![]()
不经官方公布的“GJ-X”这架无人机就已初露端倪,在9月份就被一架商业的卫星抓拍到停放在西部某个机场的跑道上。根据其体型的像素分析及背部的进气道、锯齿状的尾喷管等一系列的细节,都明晃晃的都标注着“全向隐身”的标签,可见其对隐身的执着。
据欧美的专家初步的估计,这种战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能都将达到50吨甚至80吨,其挂载的空射导弹的射程也能达到2000公里以上,这样一套“隐身无人机+隐身导弹”的组合拳,其理论的打击范围就直接能覆盖到距中国最远的美国的关岛周边了。
但请不要对“无往不胜”的美媒的“洲际打击”人设就着急了,它的水分可不小啊!。但其实最大航程和实战的半径可就不是一回事了,比如说一架战机的最大航程可能都能到10万公里了,但如果它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都能不能活下来就说不清楚了,很多的报道都把这样复杂的技术问题都简化的就像个算术题一样的对待。
![]()
可谓一击即中之痛点——所呈的仅一张糟糕的业余镜头的高糊的影像,所有的参数都只能凭借卫星图的粗略的比例关系的瞎猜了。细节的描述如“其连发动机型号为涡扇-18、武器配鹰击-18C等”等全都被以“可能”“据说”开头的无厘头的脑补充淹没了,真让人不忍直视。
早在中国的军工界就有对隐身飞翼的布局的探索和研究了,自然也就有了相应的成果和经验的积累。借长春航展的光盘,近日一款别具一格的“中国科学院”款无人机悄悄地亮相了,它的飞翼构型、背部的进气设计都活脱脱的B-2的孪生兄弟,而彩虹-7的侦察机就更是把“一切都为了隐形”的口号写到了脸上,连它的螺丝钉都做了隐身的处理。
与之相比,彩虹-7的最大优势就体现在了它的“侦察机”这一明确定位上,即使它的弹舱也始终不敢轻易的开,唯恐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基于新曝光的这批巨型无人机的不断升级,其所具的尺度也直逼了传统的战略级别的战机,似乎也就将长期以来我们所认为的“有人轰炸机”这一传统的战略作战手段的部分活儿都给自己揽了过去了!。
![]()
与众多国家的先进无人机相比,美国的X-47B就像一位高考状元的学生,对比一下就知道他们的教育水平、生活的基础都远远高于我们了,可就是这位状元学生成了抑郁症、焦虑症的典型患者,我们的孩子也要像他们一样吗?
但至2013年初才首次试飞成功,却因其人工智能和抗干扰技术的局限性至今仍未能真正服役。与中国最新的同类机型相比,其所能达到的作战半径仅有1500公里左右,载弹量也仅仅只有2吨,与其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仅美媒对我们的某些项目的“唱衰”就像打了折扣的促销广告似的可笑,而且更令我们感叹的是,它们对我们的一些同等甚至不相伯仲的对手却大有“独具慧眼”的夸赞之余,居然一边唱衰自家项目的同时又一边对我们的MQ-25、B-21配套的无人机也都在推进着不就是“选择性对比”的典型代表么,显而易见,就是想炒“中国碾压”的冷饭了。
![]()
真正值得玩味的倒是中国研发路径的升级。以前高端无人机全靠航空工业几大厂,现在中国科学院直接下场,飞翼布局、材料、控制技术一锅端。彩虹-7团队更透露,下一代可能配低截获概率雷达,多机组网轮流开机,相当于把预警机功能拆到隐形无人机群里。这种体系化突破,比单一机型曝光吓人多了。
至于轰-20到底稳不稳?空军副司令员王伟今年两会那句“快了,等着”还热乎着。现在凭空杀出个无人版“轰-20”,既可能是技术验证机,也可能是独立作战节点。毕竟官方对彩虹-7的定位说过大实话:“被击落也不过损失一架战术级无人机”。用低成本无人机穿透防空网,有人机后方指挥,这种分布式作战思维,可比单纯追求一款超级轰炸机来得实际。
![]()
说到底,一张照片扯出的是技术工程化能力的较量。中国无人机能做到“从试飞到列装5年”,而美国X-47B卡在实验室十几年,背后是产业链成熟度的降维打击。不过战场不是纸面算算术,参数还得换成实战能力。下次官方发布会要是甩出高清,那时候再喊“震撼”也不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