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头一回去深圳,从罗湖的深圳站一路打车去酒店。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位的哥是东北人,自来熟,口音自带小品效果。
望着车窗外深南大道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我一个劲儿地赞叹:“国家在这儿画个圈,画得好啊!”
的哥一句话,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笑了:“要是在搁俺东北也画个圈,谁还背井离乡跑这老远了?!”
老铁,没毛病!
2025年10月,国家真在东北画圈了!
结合近期一系列动向来看,这个都市圈非同寻常,背后潜藏的深意或许在于——
成为全面真正振兴东北的起点!
为什么这么说?往下我们一点点来盘。
10月17日,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8月22日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
至此,全国第18个、东北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正式宣告诞生。
尽管长春都市圈的具体规划文件并未公开,但近期吉林省召开的《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不少硬核信息。
以下咱们直接来画重点——
其一,长春都市圈的范围包括长春和邻近的吉林市、四平和辽源四座城市(但非以上四市的全部区域),总面积2.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10万;
其二,长春都市圈旨在构建“1351”空间布局,“以长春为中心城市”、“包含长吉组团、长平组团、长辽组团”、“发展现代文旅产业带、医药产业带、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带和能源产业带”、“贯通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座东北大城市的科创产业走廊和对外开放通道”;
其三,该都市圈未来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加速产业协同,未来三年将落地高铁互通、医保联办等60项民生实事。
![]()
大伙儿印象中,长春不光是全国省会城市里偏低调的一个,甚至还是东北F4里面最低调的一个。
“东方底特律”、“北国电影城”…都是老黄历了,现在提起长春似乎的确没多少网红体质。
但是,长春都市圈获批,攒这么个大活儿,的确把不少老铁看得一激灵!
事实上,近几个月项目落地长春的一系列重大项目早已显露出“干大事儿”的蛛丝马迹——
譬如宁德时代在净月高新区落地“时代车城”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展示、销售及周边业务,新能源龙头布局汽车城,本身就是大新闻;
譬如长春新区落地的宏成光电产业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44.8亿,聚焦光电信息产业,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譬如中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项目,建设干细胞研发中心、细胞制备中心等,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基地;
譬如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投资9亿,打造卫星数据智能化生产基地,构建航天遥感数据应用产业生态圈;
譬如长春市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刘强东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在长春的投资额再增加一到两倍…
你注意啊,这些重大项目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信息、航天信息、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
不仅让咱们看到长春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与突破;
如果放在“长春都市圈”获批的大背景下来看,那就更不一般了!
![]()
可能很多生活在南方的朋友不理解:
这样一个既没有锣鼓喧天,也没有鞭炮齐鸣的都市圈规划,到底有啥独特之处呢?
这得从吉林省内、东北地区以及外部因素三个层级好好捋——
省内层面,长春目前依然是“首位度极高,但辐射力不强”的典型。
2024年,长春市GDP7632亿,总量和增量均排名吉林省9市州第一,而且遥遥领先其他市州。
长春一城GDP干到全省的53.1%,省会首位度全国第二,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首位度超过50%的省会之一。
但尽管如此,咱们听说过成都是强省会、武汉是强省会、西安是强省会、长沙是强省会甚至郑州也算强省会…却从来没听说过长春是强省会的。
原因就在于,长春的辐射力和对周边地区带动力有待提高。
截至2024年末,长春市常住人口约占吉林省总人口的39.2%。
这一比重放在全国绝对算非常高的,但与其省内经济比重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
截至2024年末,长春市总人口为908.51万,跨市净流入0.67万人,人口吸引力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从产业分工来看,又缺乏梯次分工,长春与吉林市均侧重汽车产业,辽源、四平等地的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现代康养等与都市圈核心协同力有待加强。
![]()
从地区层面来看,东北需要能在地理与产业两大层面带动整个区域的超级城市。
大伙儿瞅瞅“东北F4”的地理格局就知道了!
沈阳和大连在辽中南工业带,相对靠南,哈尔滨为东北地区北部中心城市,正好把长春夹在中间。
从地理的辐射意义来看,长春的先天优势最为明显。
从现实层面来看,东北这个拥有1亿人口规模的地区,尚且缺少一个超级中心城市统筹带动,最典型的就一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一座东北城市GDP排在全国TOP 20。
国家要振兴东北,就必须首先选定一个抓手作东北振兴的窗口,用前沿优势产业和优质的配套服务留住人才。
这个思路眼熟不?不信问问成都、问问武汉、问问长沙、问问西安…
这哥儿几个准保直呼“内行”。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前些年不是已经批复了沈阳都市圈吗?沈阳经济底子更好、辐射力更强,不够用吗?”
不是够不够用的问题,而是沈阳都市圈与长春都市圈的侧重点本就大不相同。
前者侧重装备制造与交通枢纽功能,后者侧重以汽车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重;
此外,沈阳都市圈以辽中南工业带为基础支撑东北南部,长春都市圈发挥地理优势带动中部,两者共同推动东北振兴。
换言之,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未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的双核发力点。
沈阳负责把握方向盘连接全国,长春负责提供动力驱动腹地——
以前各跑各的有点费轱辘,现在这是四轮定位了。
从外部因素来看,长春市乃至整个吉林省堪称东北亚经济腹地中心。
咱们摊开地图一看就懂,长春这位置,正好卡在东北亚的“十字路口”:
往南能牵动中日韩的产业链,往北能撬动俄罗斯的能源库,顺便还能盯着半岛北部那若隐若现的开放曙光。
大伙儿都知道,最近朝鲜表现得格外活跃,具体的咱们不展开了,从一系列新提法,或许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一丝不寻常…
对于长春都市圈,乃至整个吉林省来说,一旦开启经济合作,这里必将成为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而在此之前提前打好产业面的先声夺人就显得更为重要。
此外,随着某域外大国国力与外部掌控力逐渐被削弱,中日韩自贸区终有一天会加速形成。
这样一来,处在东北亚“十字路口”的长春都市圈就不仅仅是“东北老铁”了,那得是“东北亚老铁”!
以上这俩事儿目前只是显露出些许趋势;至于确切的,“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练好内功,强身健体比啥都实惠。
![]()
现在的情况是,蓝图画好了,家底也攒了不少,但咱也得实话实说,依然任重道远。
振兴东北是场持久战,咱们有必要把那些老难题一件件掰扯清楚。
长春都市圈到底能不能扛起历史的重任,关键就看它能不能解开这几个扣子——
头一关,就是怎么从“熟人好办事”变成“生人也好办事”。
有句东北老铁嗤之以鼻的话说,“投资不过啥啥关”,这话有点绝对,但似乎在某些层面点出了咱的痛点。
一支创业团队想回来开公司,能否让人家把所有心思全扑在产品和市场上?别天天琢磨怎么跟各路神仙处关系,行不行?
现在,宁王、京东这些个会念经的“南方来的和尚”,是带着新念想、新规矩来的。
我想,这种大佬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当一条“鲶鱼”,逼着咱们这儿形成“按规矩来,谁也不用求”的氛围。
第二关,得让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青年群体,觉得“来得值”或者“回来值”。
咱东北缺人,不光是缺顶尖科学家,也缺能干的技术工、工程师以及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
当前,长春都市圈规划和引进的那些个新产业,你听着挺高大上,可总要落地落到活儿谁来干不是?得来实在的!
一方面,工资待遇和发展机会得跟上,随后是科教文卫精益求精,一旦良性循环形成,吸引人才也就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也是更要紧的,得把自家的大学生留住,吉林大学、东北师大这些本地名牌大学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材,能让这部分年轻人留下,绝对是这个!
第三关,都市圈内如何形成真正“抱团”,而不是各干各的。
许多都市圈都有类似问题——
一说“内部协同,一体化”,没一个反对的,但是到具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小账本:
最常见的,GDP要考核、利税要增收、领导要政绩。
这就得动真格的了,不仅需要在都市圈内部改革考核机制,更要设计出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机制。
把高铁修通,实现“1小时通勤”相对容易,难的是拆掉心里那堵“地界的墙”,我们衷心希望长春都市圈能够切实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当前,国家得批复也好,上马的大项目也好,是东北老铁盼了很久的“东风”,剩下的就是乘风而上,干在实处。
期待有一天,寒冬腊月、张灯结彩的年根儿底下,街坊邻居聊起天来——
能说说“谁家孩子在长春本地发展得挺好”,
能唠唠“谁家姑爷在吉林市公司开得风生水起”,
能聊聊“谁家的吉大博士生,在东北潜心科研,攻关‘卡脖子’课题…”
真到这一天,黑土地的奔头儿,必须嘎嘎带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