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中国铁路成都局的 7 趟动车整装待发,这并非常规的通勤列车,而是专为歌迷打造的 “回家专列”,目的地覆盖重庆、成都、贵阳等多个城市。重庆西到成都东的夜间动车早早售罄,铁路部门紧急加开成都、贵阳方向列车;北京局也精准调配运力,为跨城观演歌迷开辟便捷通道…… 近期铁路部门的一系列 “暖心操作”,正是演唱会经济爆发式增长的生动缩影。
![]()
2024 年,中国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 296.36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超 7 倍,其中演唱会票房占比占据演出市场 “半壁江山”,成为文娱消费领域当之无愧的 “主力军”。演唱会的消费魔力远不止于一张门票,对歌迷而言,门票支出只是 “冰山一角”,交通费、酒店住宿才是消费大头。演出场馆周边酒店常常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此外,服装、应援物、拍照设备也是歌迷的 “标配装备”。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偏好各具特色:05 后消费分布相对均衡,95 后、00 后、90 后更愿意在穿搭和应援上投入,35 岁以上群体则大方购置专业拍照设备,打破 “中年危机” 的刻板印象。
跨城追星已成为常态,数据显示约 55.2% 的观众愿意为一场演唱会奔赴外地,这股 “追光热潮” 正为城市经济注入强劲活力。以青岛为例,2024 年该市获批举办 5000 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 58 场,同比增长 152%,吸引观众 48 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 70%;3.3 亿元的票房收入,直接带动 “吃住行游购娱” 综合消费 19.4 亿元,形成 “一场演唱会激活一座城” 的经济效应。
![]()
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多个城市不断上演。2023 年 8 月,TFBOYS 十周年演唱会落地西安,为当地带来超 4 亿元旅游收入;2024 年 3 月,周杰伦三亚演唱会吸引 82% 的岛外观众,三天拉动消费 11 亿元;同年 5 月,林俊杰苏州演唱会两天内为当地文旅贡献超 7 亿元收入;5 月至 6 月,周杰伦长沙演唱会连开四天,近 15 万人入场观演,5 万余人场外打卡,跨城观演比例高达 92%、跨省比例达 68%,人均消费 3481 元,是 “五一” 假期游客的 3 倍,直接拉动长沙文旅收入 5.18 亿元;2025 年 4 月,周杰伦南宁演唱会三天带动消费超 10 亿元,南宁也因此定下全年引进 40 场演唱会的目标,将演唱会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 “加速器”。
从票房分布来看,2024 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区贡献了全国 63.5% 的演唱会票房,其中长三角地区以超三成的占比稳坐 “C 位”。同时,大型演唱会正加速 “下沉”,2024 年二线城市演唱会场次和票房占比均突破 60%,较 2023 年大幅提升,杭州、苏州、太原等 “黑马城市” 成功跻身票房前十。此外,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四川、福建、重庆 8 个省份 2024 年演唱会票房均超 10 亿元,成为演唱会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
![]()
如今,演唱会早已超越单纯的娱乐消费范畴,成为串联交通、酒店、餐饮、旅游等多领域的 “经济发动机”。那么,这场席卷全国的消费热潮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驱动力呢?
情感需求觉醒:从 “娱乐消费” 到 “精神刚需”
当代人对情感共鸣与精神满足的追求,为演唱会经济注入了核心动力。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演唱会不再是单纯的 “看演出”,而是人们释放情绪、寻求认同的重要场景。歌手的歌声承载着青春记忆,现场大合唱带来强烈的集体归属感,荧光海与欢呼声构建出暂时脱离现实的 “快乐结界”。这种独特的情感价值,让观众愿意为体验买单。从 05 后为应援物精打细算,到 90 后为穿搭精心准备,再到 35 岁以上群体购置专业设备记录瞬间,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都在演唱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这种 “为情感付费” 的消费逻辑,打破了传统娱乐消费的边界,让演唱会从 “可选消费” 升级为许多人的 “精神刚需”。
跨城观演成常态:一张门票激活 “全域消费链”
“跟着演唱会去旅行” 已成为新的消费潮流。约 55.2% 的观众愿意为一场演唱会奔赴外地,这种跨城消费模式直接带动了 “交通 + 住宿 + 餐饮 + 旅游” 的全链条增长。以周杰伦长沙演唱会为例,跨城观演比例高达 92%,跨省比例达 68%,观众人均消费 3481 元,是 “五一” 假期游客的 3 倍。青岛 2024 年 58 场大型演出吸引的 48 万观众中,外地游客占比超 70%,3.3 亿元票房撬动了 19.4 亿元综合消费。一张演唱会门票如同一个 “消费触发器”,观众往返需要交通支持,铁路部门因此加开 “歌迷专列”;停留期间需要住宿,场馆周边酒店价格虽上涨仍供不应求;观演前后的餐饮、本地景点打卡、纪念品购买等,更是将消费辐射至城市各个角落,形成 “一场演唱会激活一座城” 的经济效应。
市场下沉破圈:从 “一线城市垄断” 到 “全域开花”
演唱会经济的爆发,离不开市场下沉带来的消费群体扩容。过去,大型演唱会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如今二线城市已成为主力军。2024 年二线城市演唱会场次和票房占比均突破 60%,杭州、苏州、太原等 “黑马城市” 跻身票房前十。南宁在周杰伦演唱会带动 10 亿元消费后,计划全年引进 40 场演唱会,将演唱会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 “加速器”。市场下沉的背后,是中小城市场馆设施升级、地方政策扶持与文旅资源整合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二三线城市拥有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主办方布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补贴、配套服务优化等方式,鼓励演唱会落地,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拉动了本地消费。这种 “全域开花” 的格局,让更多潜在消费者走进演唱会现场,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
政策与产业协同:为热潮 “添柴加火”
演唱会经济的持续火热,还得益于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的双重保障。从地方层面看,各地政府纷纷将演唱会经济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刺激消费的重要抓手。有的城市对引进大型演出的主办单位给予资金奖励,有的推出 “演唱会 + 景区” 联票优惠,有的优化交通接驳保障观众出行。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演唱会举办门槛,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观演体验。从产业层面看,演唱会已形成 “内容制作 — 票务销售 — 周边消费 — 配套服务” 的完整产业链。头部歌手密集巡演吸引流量,专业票务平台保障购票体验,交通、酒店、零售等行业主动对接需求,甚至衍生出 “应援经济”“拍照经济” 等新消费场景。这种多方协同的生态,让演唱会经济从 “单点爆发” 转向 “系统增长”,具备了持续引爆消费的能力。
从 296.36 亿元的票房收入,到 “1 元门票带动 4.8 元周边消费” 的乘数效应,演唱会经济的崛起,既是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也是文旅融合、产业协同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配套服务不断完善,这场由演唱会点燃的消费热潮,或将持续释放动能,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超级引擎”。
参考资料:
1.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
2.后浪研究所:《2025年轻人演唱会报告》
3.新京报:“歌迷专列”来了!一场演唱会能否带火一座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