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敬畏自然!户外探险不能野蛮生长

0
分享至


近日,多名徒步爱好者私自进入青海祁连山区冷龙岭未开发区域,导致1人因失温及高原反应不幸遇难,其余251名被困者经72小时紧张搜救后获救。这起事件再次以生命为代价,敲响了违规探险的警钟。

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热持续升温,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标榜“小众”“出片”的徒步打卡点,吸引不少“驴友”前往。然而,这些所谓景点多数未经商业开发,属于游客自行发掘的“野景点”。“仙境”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变成“险境”。

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显示,低海拔登山、徒步、穿越的事故数量高居各类活动前三,近两年三项事故之和占总事故比例均在80%以上。

违规探险事故频发,与不少户外组织的“不专业”脱不了干系。近年来,户外组织如井喷般涌现,但不少机构未经注册,领队缺乏系统培训。这些“草台班子”不仅发挥不了专业作用,反而借户外热度拓展违规业务。同时,很多“驴友”缺乏户外知识和安全意识,不仅主动置身险地,而且面对突发风险难以有效应对。

探险或许是人类的天性。但生命不是游戏,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对缺乏专业素养的多数普通人来说,违规探险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大家都知道,不做好准备就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和送命没什么区别。实际上,野外潜藏着无数凶险,只是你不知道,但不代表不存在,它们“专治各种不服”。

户外探险野蛮生长的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规范行业发展、细化行业标准无疑是关键抓手。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户外组织对探险线路应做好风险评估;户外领队则必须持证上岗。“驴友”不仅需要参加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更得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尽享户外探险之美。(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40577文章数 47412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