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是近年来讨论频繁的一个热词。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由此,也掀起了一场关乎能源结构、产业形态与城市建设的深层变革。
要想达到碳达峰,就必须控制住碳排放的增量规模。2021年,江苏省启动的一项研究表明,江苏在达峰前的碳排放增长量中,49%来自城乡建设领域。
这意味着,伴
随居民生活改善与城市扩容,
住宅、
学校、文体中心
工业
园区等设施加速落地
的同时
城市中的
建筑、能源
交通
等领域也
成为碳排放的
主力
可以说,城乡建设能否实现减碳突破,直接决定着江苏“双碳”目标的推进。
破局的关键,始于先行者的探索。
2023年,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城乡建设“双碳”先导区,无锡锡东新城与苏州高铁新城,成为首批承载这一使命的“试验田”。
选择这两座刚刚崛起的新城并非偶然。
它们既是长三角地区关键的交通枢纽,更是两块充足留白的“画布”,没有传统老城区的转型桎梏,能让绿色规划直达实践,最终为全国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方案”。
而两年多来,从院士团队擘画的顶层设计,到如今多个示范项目落地的关键阶段,锡东新城以一块2.05平方公里的“试验田”为载体,试图找到城乡建设与减碳协同的可行路径:
一场关乎绿色经济发展的动人实践,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01.
分梯度推进
在锡东新城申请建设“双碳”先导区的同一年,全国范围内也在同步建设25个碳达峰城市试点和10个园区试点。
但江苏省的这一规划特殊在于其足够聚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专注于城乡建设的“双碳”试点,一上来就瞄准“硬骨头”。
“说实话,2023年刚开始申报时,我们对‘双碳’在城乡建设领域的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刻。”锡东新城相关负责人坦言,彼时,由于大部分试点城市建设已经成熟,更多的减碳目标还是寄托于城市更新,从“存量空间”里实现降碳。
但锡东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一座发展时间不算长的新城,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上留有充足的空间和余地,能够支撑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
因此,在先导区规划落子之初,锡东新城就跳出了在既定模式下“打补丁”的旧思路,“我们选择规划出一块2.05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头构建一套可持续、可迭代、可度量的绿色城乡建设新体系。”
而随着两年多的实践、调研,团队的认知不断迭代,最终形成“分梯度、分阶段有序推进”的共识。
“我们明确了两个关键时间点,近期力争2028年实现碳达峰,远期瞄准2050年实现碳中和。”负责人表示,两个时间点,分别比国家层面的碳达峰计划提前两年,比碳中和计划提前了10年。
既然明确了目标节点,为何还要分梯度、分阶段?
“这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最大的风险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用今天的标准锁死了明天的可能性。”负责人向我举了两个浅显的例子:
“比如当下流行的锂电储能,未来或许会被钠电或者固态电池所替代;目前光伏发电采用的单晶硅技术,未来也将迭代为转化效率更高的异质结和钙钛矿光伏。”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碳达峰,就在当下一味地把所有资源押注在某一个技术赛道上,那就失去了未来转型升级的机会,最终得不偿失。
“所以,既要用好当前成熟的技术,也要给未来的技术、标准升级留足空间。”
这是一项兼顾近期目标与远期愿景的系统性工程。
为此,锡东新城先导区围绕规划体系编制、低碳技术路径选择、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数字化运维管理、重点项目实施等方向,全方位地谋划布局。
在整体规划上,先导区请来顶级院士专家团队共同出谋划策,以中国工程院王建国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伟领衔编制的《绿色城市设计》为顶层设计的核心指引,以碳达峰、绿色低碳建筑、能源利用等多个专项规划为坚实的技术和数据支撑,从城市、建筑、能源、市政、交通五个维度,深度挖掘片区特色。
“规划期间,我们首先测算了先导区2.0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碳排放基准,区域年碳排放总量约12.5万吨。”负责人指出,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数字化运维等手段,先导区可实现年降碳约4.3万吨,相当于7000户人家一年的碳排放,降碳率达35.8%,降碳比例接近1/3,效益非常可观。
而其中一项突破,就在于将“碳排放”从一项宏观的总量指标,分解为每一块土地、每一栋建筑的“碳配额”。
这几年,国家层面提出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把原本算能耗总量的单一计算标准转变为针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标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先导区则在双控目标上更进一步,率先明确了单位面积下的“碳排放双控”,不仅算区域总碳量,还把指标分解到每个地块。
“我们对每个
住宅地块、办公地块的
‘每平方米
碳排放强度
总量上限
都有明确
标准。
负责人表示,
比如一栋办公建筑,以前只算能耗
是多少
,现在会明确每
平方
米碳排放量不能超过
具体标准
这意味着,在先导区范围内,土地出让之初就带上了清晰的“碳指标”,开发商拿到的不仅是一块地,更是一份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责任”。
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城市设计的逻辑。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多数只关注能耗、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指标,而在先导区的绿色城市设计中,必须结合区域的日照、风环境、冷热条件,精准计算出当地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潜力,把可再生能源利用到极致。
去年
11
月份,
《无锡锡东新城
双碳
先导区绿色城市设计》成果
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
认为
该成果技术方法科学,设计理念先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有效指导锡东新城
双碳
先导区建设,将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城乡建设低碳发展产生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换句话说,在探索双碳目标的道路上,锡东人手上拿着的,是一张带精确坐标和路径的“导航图”。
02.
绿色实践
一张清晰的绿色蓝图绘就之后,关键是落地。
再好的蓝图,如果实现的成本过于高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降碳不仅是一场生态战,也是一场经济战和持久战,低碳技术的选择很重要。”负责人表示,“技术再前沿,要是成本太高或者落地难度大,就失去了示范意义。
”锡东“双碳”先导区的第二个破题点,在于找到技术先进与经济可行之间的完美平衡,其核心策略是:
在强制性的高标准之上做“精细化的增量”。
“先导区没有堆砌昂贵的技术,而是在无锡市本身的绿色建筑实施标准上,精准施加光伏幕墙、屋顶光伏等技术,将增量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
这种“精细化”的思想,在示范项目文景总部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总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的近零碳园区,像一个“绿色技术集成应用场”:
园区建筑采用钢木混合结构,利用木
材的固碳特性,
让建筑从诞生之初就成为
碳汇
建筑大面积铺设光伏幕墙和屋顶光伏,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
应用
光储直柔
技术,
将光伏产生的直流电直接用于楼宇
消纳
,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
项目整体
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三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比
24%
,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占比
24%
,零碳建筑面积近
100
0
平方米
。总降碳率
高达
63.84%
与此同时,先导区建设的文体中心,将部署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当地的浅表地热,满足游泳馆等场馆的恒温供应,相比传统的燃气供暖,减碳率大幅提升;
区域内规划保留的村庄地块,实施“绿色农房+光伏村”建设,探索渔光互补模式,利用水塘、屋顶搭建光伏板,既不占用农地,又能满足农户的用电需求,还能为水下养殖提供遮阳保温保障。
锡东的双碳先导区还将重点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运营分布式光伏,根据不同地块的能源使用情况灵活调配电力资源。
“与其他地区采用集中式的电力系统不同,考虑到电力传输过程存在损耗,我们决定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把电力系统在用电负荷方面根据楼宇用电特点挖掘可调节的负荷资源,在储能方面建设运营一批新型高效储能设施,推动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
不仅如此,锡东新城还搭建了基于CIM的低碳智慧管理系统,通过搭建项目、园区、城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模型,开展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效益的量化评估,以及碳达峰趋势和峰值的精准预测,为减碳提供了精准管控手段。
最终,经过规划测算,先导区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率可以达到12%左右,屋顶光伏覆盖率60%、建筑电气化比例65%,有望在2028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对于锡东新城而言,建设先导区的意义,不止在于打造一个技术先进的“绿色盆景”,而是要培育一片能够自我造血的“产业雨林”。
“建设‘双碳’先导区,就像打造一个绿色减碳技术的试验场,把适宜的技术放置到合适的场景中去,发挥出最佳效益。”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围绕建筑、园区、城区不同尺度,探索搭建中低压交直流微网、政网企协同能碳综合应用的新型电力示范及相关零碳建筑技术推广。
而结合先导区建设需求,先导区还将积极推动与本地新能源产业、科技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
03.
“两山”理论下的经济升级
今年,恰逢“两山”理论二十周年。多年来,锡东新城的绿色发展实践,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诠释。
从城乡建设“双碳”先导区的先行先试到全域的绿色转型,锡东新城以生态为基、产业为脉,通过园区改造、产业升级、生态提质等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让绿色成为区域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新世纪工业园区,曾是锡东新城最早的乡镇企业集聚区之一。由于早期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发展效益偏低,呈现小、散、乱的低效局面。
锡东新城通过“集中布局+用地集约+产业聚集”,建设无锡精准医疗产业园,实现容积率由0.93提高到2.36,亩均税收从7万元提高到100万元,提升15倍。2024年9月,精准医疗产业园入选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经验”,成为高效节约用地的典范。
![]()
作为锡东新城的地标产业,两轮电动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样亮眼。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锡山区的安镇、查桥一带就是远近闻名的摩托车生产地,随着上世纪末,城市禁摩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地摩托车产业链顺势切入两轮电动车领域,凭借着产业优势,锡东新城迅速成长为全国电动车的核心产区,聚集了雅迪、新日、台铃等全球头部电动车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两轮电动车产业集群。
近年来,顺应“双碳”发展大势,锡东新城大力推动当地的电动车产业的绿色化、创新化、智联化发展,引导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估,推进生产环节的节能改造;同时,推动喷涂企业规范化、绿色化发展,推广采用环保水性涂料,全面提升电动车喷涂行业安全环保水平。
与此同时,锡东新城的生态提质,也让绿色福利惠及更多群众。九里河湿地单元作为锡山区区域综合性提升的重要示范项目,通过河道整治、植被修复、湿地扩容,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的居民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活圈。
负责人介绍,湿地周边还配套建设了绿道和影剧院等基础设施,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我们在湿地周边布局了合适的商业、生态农业项目,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
身处锡东新城,望向“双碳”先导区次第崛起的绿色建筑,我看到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
这里不仅会成为绿色技术的“展示窗”、人产城融合的“策源地”,更有望通过与本地产业的深度协同、生态价值的持续变现,为长三角城乡建设低碳转型提供一份鲜活的样本。
在“两山”理论指引下,锡东新城的这片先导区“试验田”,终将生长出更多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能。
![]()
![]()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滨湖区的咖啡店,正在治愈我的精神内耗(关键词:咖啡店)
红星美凯龙老板废掉了(关键词:红星美凯龙)
阿满百香鸡大战紫燕百味鸡,为何选择南京(关键词:紫燕百味鸡)
新质蛋白赛道,无锡高新区用“顶级阵容”杀进来了(关键词:新质蛋白)
清华大学,为什么会在这里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关键词: AI布局 )
江浙皖“C城”暗战:徐温二州争万亿,蚌埠突入高端局(关键词:江浙皖暗战)
- 江苏,依旧是最坚定的出海者(关键词:出海)
- 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80岁的上海财阀,依然强得可怕(关键词:上海财阀)
3年从0到25亿,惠山经开区相准了这批新能源“千里马”(关键词:惠山经开区)
一支穿云箭,中国创新药出海千军万马来相见(关键词:创新药出海)
淮安低调王氏兄弟,硬控国内两大产业(关键词:淮安)
常州龙头200亿砸向淮安,这个全球第一稳了(关键词:常州龙头)
一千年的二泉映月,值得出一个这样的文旅爆款(关键词:文旅爆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