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震孟(1574-1636年),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一作湛村。文徵明曾孙。 博通经史,天启二年(1622)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因疏陈勤政讲学,忤魏忠贤,被贬职调外,愤而告归故里。
![]()
文震孟像
崇祯元年(1628)以侍读召,改左中允,充日讲官。
三年(1630)进左谕德,掌司经局,直讲如故。 又因奏劾魏党王永光,被斥“任情牵诋”,乘机避归五年。
五年(1632)在家被擢为右庶子,未久进少詹事。
崇祯八年(1635)七月擢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因与权奸温体仁不洽,被劾落职。
九年(1636)卒,十五年(1642)赠礼部尚书衔,赐祭葬。后追谥“文肃”。
《明史》评价文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
![]()
文震孟的行书《答谢中书书》
明崇祯二年深秋,苏州文府的书房里,梧桐叶被秋风卷落窗前,文震孟立于案前,指尖轻抚过案上一卷泛黄的《答谢中书书》钞本。此时他刚因弹劾权臣温体仁被罢官归乡,褪去朝堂的纷扰,眼中倒多了几分陶弘景笔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澄澈。
文震孟出身吴门文氏,是文徵明的曾孙,自幼浸淫书法,行书深得家学精髓,又融颜真卿的骨力与苏轼的旷达。罢官这日,他取来祖传的紫毫笔,研墨时见墨汁在砚台里晕开,竟想起年轻时随祖父临摹《兰亭序》的光景——那时只追笔锋的流畅,如今历经宦海沉浮,才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字句里,藏着文人最珍贵的退守之心。
![]()
落笔写“山川之美”四字,起笔如断岩坠石,横画舒展如远山横黛,竖笔劲挺似孤峰插云。写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时,窗外恰好有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纸页上。他忽然忆起去年在浙江为官时,曾登天目山,见漫山竹影婆娑,清泉漱石,彼时虽身处官场,却常借山水排遣忧思,如今归乡,倒真有了“实是欲界之仙都”的切身感悟。笔锋随之放缓,撇捺间多了几分温润,如竹风拂过衣襟,留一丝清浅余韵。
![]()
写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案上的茶已凉透。文震孟搁笔啜茶,目光落在壁上悬挂的文徵明《绝壑鸣琴图》——那是曾祖晚年所作,笔墨简淡却气韵悠长。他暗叹一声,想起朝堂上的党争倾轧,再看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慨叹,忽然觉得古今文人的境遇竟如此相似。重新提笔时,笔画愈发沉劲,“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八字,写得如晚霞映江,既有落日的雄浑,又有游鱼的灵动,似将山水之趣与心中愤懑一并倾注笔端。
![]()
近夜半时,《答谢中书书》已近尾声。案头烛火摇曳,映得他鬓间白发格外分明。想起半生仕途:三十余岁才中状元,为官后屡遭贬谪,却始终未改刚直本性,正如笔下的行书,虽有婉转,却无半分媚态。写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时,笔锋微顿,墨色稍重,似在强调这份山水之乐,是乱世中难得的慰藉。
![]()
天光微亮时,最后一笔“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落下。文震孟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满纸行书——字字如行云流水,排布疏密有致,墨色由浓转淡,又由淡归浓,既有吴门书法的秀雅,又有文人风骨的刚劲。他轻轻卷起纸卷,窗外传来晨鸟啼鸣,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书中“猿鸟乱鸣”,还是现实里的生机。
![]()
后来这卷行书《答谢中书书》被文家珍藏,成为文震孟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后人见此帖,只赞其笔法精妙、气韵生动,却少有人知,那些流转的笔画里,藏着一位文人罢官归乡后的坦然,与一场深秋寒夜里,墨与山水的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