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成纪在仇池,陇西成纪李氏居龙宮建唐朝 仇池即雷泽、蒲池、河池、龙渊、太塘
一、陇西郡秦国祖地,秦人嬴姓赵氏,唐太宗李世民赵郡李氏。陇西成纪,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府城。是秦大骆庶子成的祖地,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祖籍赵郡隆庆。秦人嬴姓赵氏。李世民赵郡李氏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祖籍赵郡隆庆。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渊在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李渊家族为陇西士族,其祖父李虎辅佐宇文泰建立北周,被列为“八柱国”之一,后追封唐国公,爵位由李渊父亲李昞承袭。李昞去世后,李渊承袭唐国公爵位,时年七岁。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bǐng]之子。
陇西郡秦国祖地,陇西成纪,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府城。是秦大骆庶子成的祖地,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祖籍赵郡隆庆。李渊山西太原起事,即封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是不是在纪念陇西被灭亡的西秦乞伏氏的祖先呢
秦人嬴姓赵氏。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赵佗,嬴姓,赵氏,名佗。秦朝著名宗室将领,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
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zh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qiān)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人有世系可寻的远祖大费,就是佐禹治水的伯益。嬴秦的母体是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部族。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发掘以前,其地望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下,难有定论。西垂作为地名,有泛指和特指的区别。从字面来看,“垂”为“陲”的借字。《说文解字·土部》释垂:“远边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垂本谓远边,引申之凡边皆曰垂。俗书边垂字作陲。”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秦都邑考》载:“案‘西垂’之义,本谓西界……‘西垂’殆泛指西土,非一地之名。然《封禅书》言:‘秦襄公既侯,居西垂’;《本纪》亦云:‘文公元年,居西垂宫’,则又似特有‘西垂’一地。”可见,西垂原义为西部边陲,是一个泛称;也特指秦人早期的都邑。此外,《史记·秦本纪》载:“庄公居其故西犬丘。”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那么,西垂、西垂宫、西犬丘、犬丘是否为同一个名词?一地多名,地名迁徙是古代常见的现象。今大多学者认为,西犬丘与西垂同为一地,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高祖和文献皇后垂爱,历任千牛备身、卫尉少卿等,于隋世祖东征时负责督运粮草,平毋端儿起义,并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城,联结突厥,示好李密,乘群雄争斗之机南下,直取长安城,拥立隋世祖之孙杨侑[yòu]为帝,遥尊隋世祖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隋世祖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致使二子相争,引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很快传位于他,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驾崩,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唐高祖,葬于唐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氐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是由陇西氐道李氏建立的
成汉(304年~347年)是氐族李雄建立的割据政权,存在了约44年。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并在306年正式称帝,国号定为“成”。338年,李寿杀李期自立为帝,并将国号改为“汉”。因此,这个政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成汉”。成汉政权在347年被东晋将领桓温所灭。
![]()
史说,李氏家族原是陇西李氏。李氏是祖居武都氐族,但其族源、族属,在史书记载中巴(巴氐)人、賨[cóng]人、廪[lǐn]君蛮、板楯蛮四种说法。曹操平定汉中后,李虎又率族人北上,定居略阳郡,复号巴氐。李氏世代做官,李虎为曹魏的将军,李慕为东羌猎将,是略阳氐人中的望族。古唐国人 。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在宕昌县南阳镇)氐人的望族。
追认的先祖
巴郡桓公
李武
李雄曾祖父
陇西襄王
李慕
李雄祖父
始祖
成都景王
李特
玄休
?-303
建初303-304(九)
李雄之父,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东二里有祁山堡即今礼县)、略阳(宕昌县南阳)、扶风(侨置武都)、始平(天水市天水镇)、武都(陇南市成县)、阴平(陇南市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伏羲、陇西李氏祖地都是陇西成纪 成纪西戎氐国在陇南
陇西郡在陇坻以西,秦灭义渠建立陇西郡,陇西郡有羌道、氐道,伏羲一画开天建立龙族,肇华夏,陇西郡李氏祖庙称龙宮,李广为龙城飞将。
成纪是李姓的一个重要源地,也称陇西李氏,历史上以成纪为籍贯的著名人物有西汉“飞将军”李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一族,以及大诗人李白等。
成纪,为西汉所置成纪县治,成纪,是人类始祖“两皇”(伏羲、女娲)故里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两皇故里”“羲里娲乡”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
史说,李氏家族原是陇西李氏。李氏是祖居武都氐族,但其族源、族属,在史书记载中巴(巴氐)人、賨[cóng]人、廪[lǐn]君蛮、板楯蛮四种说法。曹操平定汉中后,李虎又率族人北上,定居略阳郡,复号巴氐。李氏世代做官,李虎为曹魏的将军,李慕为东羌猎将,是略阳氐人中的望族。
三、陇西郡秦国祖地,陇西成纪属古唐国人
尧 (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
《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不一而足。
《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见,唐是一个会意字,基本意是:大话、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发布的命令,尧就是这样的人杰。塘:和“塘”相关的词语,比如“池塘”“火塘”等,都是指在平地上凹下去的一个坑洞,里面积水为“池塘”,放置柴火为“火塘”。同“唐”字所展现的钻木取火所需的坑洞一样,都带有“坑”的意思;
商汤本是商唐
甲骨文上虽然没有“汤”字,却有意外的发现,即在甲骨文祀谱上发现了“唐”字!
《合集》1241记载:贞上甲、唐、大丁、大(甲)。
商朝祭祀重要的先公、先王,其中的“唐”应该是指“商汤”。
殷墟甲骨文上的单一个“唐”,或许还不能确定为“商汤”,但周原甲骨上的“成唐”,则必然是“成汤”。
至于甲骨文上的“成”,上是一把宽口长柄大斧“戌”,下是一竖。因为甲骨文中的“十”,写成一竖,即成由“戌”与“十”构成。因此,成字就是数始于一而终于十,表示“已毕其功”之意。商汤灭夏成功,故而曰“成”。
由此,商汤本叫“商唐”,只是不知为何变成了“商汤”。笔者猜测,大概是因为“唐”与“汤”音同,周人可能因此错写,当然其中是不是故意为之,这就不太清楚了。
商人称呼商汤为“唐”,如此又带来一个问题,即:商汤为何叫“唐”?
甲骨文中的“唐”,上“庚”下“口”,其中“庚”是一种钟铃类乐器。下面的“口”,到底代表嘴巴,还是庚的基座,或本身就是一种乐器等,反正现在说不清楚。但总体来看,唐字本义应与浩大的声音有关。
如果“商”是一种乐器,那么作为声音的“唐”,与之就有了某种联系。或许,商汤灭夏之后,掌握了最高权力,所说的话是“浩大的声音”,各个诸侯国或部落都要听从,因而称为“唐”。
《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翼方。”社豫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大禹治水从陇南市礼县开始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灭冀戎,置冀县。”冀州就是秦国设置最早的冀县,治所在地在天水市甘谷县南,管理着陇南市礼县大部分地方。“治梁及岐。”即甘肃陇南市、陕西汉中市古为梁州,岐:陕西省凤县为南岐州。岐或祁山(祁山,秦人西垂宮大堡子山),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武王克殷,求太怕.仲雍之后,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太平寰宇记》载:虢县,南四十里。旧四乡,今六乡。古虢国之地,即周文王弟虢叔所是,曰西虢。按《礼记注》云:“虢,或谓郭,在武都南一百里,有虢叔城是也。”又按《地理志》云:“虢,汉并于雍。”今虢县,后魏立为武都郡。西魏时,武都郡治洛邑县,即原虢县。
《元和郡县志·三十九》记载:天水。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孝王时,其地始为秦邑。孝王使非子主为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邑诸秦,使为附庸,今天水陇西县秦亭秦谷是也。其后秦仲始大,襄公列为诸侯。武公伐邽戎,灭而县之,今州理上邽,州治上邽县,上。郭下。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汉属陇西郡,晋属天水郡。后魏以避道武帝讳,改曰上邽,废县为镇。嶓冢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东流为汉水。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拒之,此其垒也。诸葛亮垒(今祁山堡),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初,亮出,议者或欲自芟上邽左右麦以夺贼食,帝不从,又勒令护麦。及宣王与亮相持,赖此麦以为军粮。秦州治上邽,上邽县,上。郭下。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汉属陇西郡,晋属天水郡。诸葛亮垒(今祁山堡),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
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皇朝因之。
古成纪县应在今陇南市成县和西和县交界处。
四、伏羲成纪在仇池,仇池即雷泽、蒲池、河池、龙渊
成纪,是人类始祖“两皇”(伏羲、女娲)故里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两皇故里”“羲里娲乡”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雷泽、仇池山、《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仇池,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据《史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在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上。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据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晋志》:氐池,即仇池,今陕西成县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冀城
伏羲出生地仇池山下叫雒峪,雒谷,发源的水叫洛水、洛河
现在的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古时称雒峪,雒谷,就是伏羲出生地仇池山下谷地,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常为水所冲击,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复壶。” 仇池山又叫翟(氐、狄同音)堆、瞿上、氐池、维山。氐族自称“盍稚(雉)”,“翟”(氐、狄同音):长尾山鸡。“氐羌以鸾鸟”氐羌鸾鸟所生。
据汉曹植《洛神赋》记载:“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洛神。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传说古帝宓(fú)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故名洛神,又名宓妃。伏羲(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就诞生在仇池山。仇池山下武都郡的治所在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古时称雒峪,雒谷,流经的漾水称雒谷水,也称雒水或洛水、洛河、汉水。
尧 (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祁地就是陇南市礼县祁山地区。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位于祁山上。可以肯定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的岐山,就是礼县祁山。就是周人的岐、丰之地。祁山以西赐襄公建立秦国,岐(祁山)以东献之周。周又分给晋。秦人把自己的领土内的河流称江、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境内岷江为羌(江)水源头,陇南市武都 区为羌中。秦人把晋国的河流称河。《水经注·漾水》中称岐(祁山)以东天水至礼县盐官镇的西汉水称西汉水,祁山以西的西汉水称汉水。现在陇南市礼县、西和以漾水河为界,以东称河,以西称江
祁山就位于古代的蜀道上,是从汉中通往天水、陇西的必经之路。一旦有军队从祁山杀出,不仅可以切断蜀汉与陇右的联系,还能反过来威胁汉中,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占尽天时地利。当年诸葛亮为什么要频频出兵祁山,原因就在这里。拿下祁山,就意味着拿下了半壁江山。
【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氐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氐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氐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氐族自称“盍稚(雉)”,“翟”(氐、狄同音):长尾山鸡。“氐羌以鸾鸟”氐羌鸾鸟所生。商和秦都是玄鸟(狄鸟、鸱鸟)所生,大禹是羌人,氐羌自称盍稚(读燕子),玄鸟就是燕子。仇池山就是崦嵫山。陇南有三条燕子河。据《方與纪要》【都邑考】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即邰也。后稷始封、芮、岐、毕,我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
《说文解字》:“泜水在常山。”
《大戴礼记·帝系》所言“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 氐水”和《国语》卷10《晋语四》所言“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阳与夷鼓皆我己姓”,
通过氐水,繁衍姬姓到氐人,氐族,氐国灭王。氐人背井离乡,迁徙全国各地,传播氐族历史文化,才有了伏羲庙,黄帝陵花落四方的历史佐证。
魏书》卷一百一 列传第八十九◎氐: 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国封拜。
《史记》记载较明确的是,襄公、文公葬于西垂,《史记》又载,文公“葬西山”,“宁(宪)公葬西山”,“宪(宁)公居西新邑,死,葬衙。”上述记载中,襄公葬西垂,无歧义;文公既葬西垂,又葬西山,这说明“西山”即“西垂”之地的“西山”;宁(宪)公居住“西新邑”,既葬“西山”,又葬“衙”,说明“衙”与“西山”为一地,所居“西新邑”也在西都故地。大骆、非子、秦仲和庄公等陵墓,无明确记述,但不会超出西都之地。根据以上情况看,西都之地的城池,不止一处,有犬丘、西犬丘、西、西垂宫和西新邑等等,秦人墓地,也不限于一处。墓地名称,按照上述《史记》所载也有几个名称,如,“西山”、“西垂”、“衙”、“西陵”等。它们是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还是几个不同地方的名称,有待进一步研究。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秦国故都在西汉水上游的红河、盐宫一带,但是,近年来秦公墓地又在西汉水中游的大堡子山一带发现,而且,大堡子山墓地也范围较广,包括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捷地、长道等多处,都有出土。此外,从嶓冢山、祁山、兑山(西山)及崦嵫山等山名的命名来看,秦人墓地也不会限于一处,有可能分布在西汉水中上游的大片地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只是其中一处。“嶓冢”,按照字义,也是陵墓。
至于秦国在西都地区的宗庙,有记载者,只有“西畤”,这是见诸史籍的西都之地的唯一宗庙。《史记·秦本纪》记载:“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始皇本纪》中又载:“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畤。”《史记·封禅书》也载:“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班固《汉书·郊祀志》:“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断,西畤,一定是秦西都之地的大型祭祀场所,规模不会太小。此外,《史记·封禅书》载:“西亦有数十祠。”唐代司马迁《索隐》说:“西即陇西之西县,秦之旧都,故有祠焉。”由此可知,秦在西都(西垂)的祭祀场所不止一处。近些年,五家联合考古队已在今礼县城鸾亭山发现古代大型祭祀遗址;礼县红河流域天台山也有祭天遗址,其他地方是否再有呢?有待考古及研究。
舜都蒲坂在武都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于姚墟,故为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又为妫,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冀州人,都城在蒲阪。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
天池大泽在县西即蒲池。
蒲池乡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西北部,东与汉林镇、马营镇相邻,南与两水镇接壤,西与石门镇、角弓镇毗邻,北与池坝乡和宕昌县新寨乡相连。蒲池乡的地名来源于乡政府驻地山坡上的一个池塘,该池塘周围生长着蒲草。武都历史悠久,境内建置沿革数千年之久。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中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禹贡》中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
前秦是以武都氐族苻氏为主建立的政权,故亦称苻秦。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陇南市)蒲池乡,当时人以其家池中生五丈长的蒲草,称之为“蒲家”,因以为姓。曹魏时,由武都迁于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南),世为部落小帅。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蒲洪被宗人推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刘曜在长安称帝,以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曾徙居于高陆(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进氐王。前赵亡后,洪退居陇山。
氐杨氏,与苻氐同出武都。汉世居仇池,地号百顷,建安中有百顷氐王是也。晋世有杨茂苾,后转强盛,事见前史。仇池四方壁立,自然有楼橹却敌状,高并数丈。有二十二道可攀缘而升,东西二门,盘道可七里,上有冈阜泉源。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正如氐羌族系那样,东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各民族政权林立,四方战乱不已,从公元296年到580年的284年中陇南先后诞生了五个氐羌民族的地方政权———仇池国、宕昌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
武都外纳乡建立了武都国
武都国的领土是仇池国的东南部,东据今陕西略阳以东,西界邓至(今四川南坪),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北邻宕昌。武都国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众对杨氏家族的拥戴,另一方面依靠刘宋政权的支持。
仇池山就是武都山。山在仓洛二谷之间。洛河即赤水、平洛河。据《山海经》记载:“赤水出其(昆仑山)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我认为赤水就是平洛河。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汉水又东南径浊水城南,又东南会平洛水,水出武街东北四十五里,东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清,下注水。又径甘泉戍甫,又东径平洛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平洛河(在陇南市武都区境内也称西汉水),水出武都区东北甘泉镇红水沟,发源于米仓山,米仓山土壤为红土,出产米仓红芪,曾将红土作为朝廷的印泥,赤水发源于米仓山后,现在在陇南市成县毛坝和西汉水相汇。据《仇池国志》记载:仇池国有赤水城,赤亭水。据《甘肃省通志·成县古迹》记载:赤亭在县西南。
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仓河即赤沙水、北峪河发源于米仓山仓头山流经仓河坝。北峪河流域五乡三镇(池坝马营金昌汉林马街柏林安化鱼龙),人们世代生活在北峪河山沟,也是白龙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乡镇村落,北峪河自然成为一条白龙江的重要支流,它绵延近百里,主要流经北有马营、汉林,东有鱼龙、安化、柏林、马街等乡镇,
武都即玄武
玄武古音通玄冥。相传,玄冥为夏族的水官修和熙,夫妻二人致力于水事,死后被祀为水神。熙族的图腾为灵龟,修族的图腾为蛇,两族世代联姻,图腾也合二为一成为龟蛇缠绕之象。
夏商时期,玄武被具象为玄龟。周代时,龟蛇被绘于军旗令旗之上,称为“旐”。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中提出玄武一词,至秦汉,玄武被记载为龟蛇交缠之象。西汉时期,玄武又成为北方七宿的总称,被列为四灵、四象之一。东汉后期,玄武被纳入神性谱系成为“四神”。道教成形后,玄武被吸收为道教的护法神之一。至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借玄武之名实施“君权神授”的政治手段,玄武彻底转换为人格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了避宋圣主赵玄朗名讳,玄武被改名为真武。自此,玄武被真武替代,后经历代加封,成为北方神界中最高地位的“玄天上帝”。
武都县洛塘区有大、小团鱼河。团鱼就是乌龟。
桓水就是羌水、氐水、白龙江。 陇南市武都区就是羌中、氐道。通过氐水,繁衍姬姓到氐人,氐族,氐国灭王。氐人背井离乡,迁徙全国各地,传播氐族历史文化,才有了伏羲庙,氐国,山海经有记载: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白龙江流经文县清朝以前称黑水江,古称黑水。
五、李唐成纪在龙渊、在陇城、在龙城
唐朝是由李渊、李世明父子建立的。李姓是唐人的后裔,他们建立的国家就是唐朝。陇西成纪是李家的祖地,天下李姓出陇西。成纪在哪里。天水市认为成纪即今天水市秦安县。平凉认为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州上邽县,上。郭下。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汉属陇西郡,晋属天水郡。诸葛亮垒(祁山堡),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初,亮出,议者或欲自芟上邽左右麦以夺贼食,帝不从,又勒令护麦。及宣王与亮相持,赖此麦以为军粮。姜维垒,在县北八里。汉高祖庙,在县东北五里。隗嚣(天水成纪人)自立为大将军,聘平陵人方望为军师,劝嚣立高祖庙,以取信于人。嶓冢山,在县西南五十八里。漾水之所出也,东流为汉水。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汉阳郡,(礼县县志记载:南北朝,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今礼县);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汉阳郡为凉州刺史部所在地。
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皇朝因之。
古成纪县应在成县和西和县交界处。
本贯就是指一个人的祖籍或者出生地。高世详先生说,李广的七世祖李崇于先秦时曾任陇西郡守,李氏开始与陇上结缘。李崇的孙子李信为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据传李信曾居成纪,死后亦葬成纪。李信之后,李广的父亲李尚为成纪令,李广就出生在成纪。而且从李广父亲李尚以来,李广的家族就以成纪为根据地,迅速繁盛壮大,到南北朝时,已成为举国望族。
1999年版的《辞海》注李世民父亲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历史大辞典》注李渊:“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史记》、《汉书》记李广“陇西成纪人”。《晋书》载西凉王李“陇西成纪人,李广十六世孙。”《新唐书》记李渊“陇西成纪人,西凉王七世孙。”其实一提到李氏的渊源,人们就会想到陇西,高老师说,因为在历史上,陇西是李氏的郡望。“望出陇西”是千百年的传承。后来广布天下的李氏苗裔,说起自己的本贯,毫无疑问就是成纪。也就是说李氏的发祥地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境内。
据高世祥介绍,李氏居成纪后,从这里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其代表首推李广,他的军功,在汉代边将中堪称第一,有“飞将军”的美称。其次是西凉王李暠,他称雄西凉,被拥立为王,是兴家强族的重要人物。再次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建立的统一而强大的大唐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再者就是李白,他是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誉中外的诗人、文学巨匠。这几位代表就是李氏扎根成纪、不断崛起的著名人物。
汉刘向《列仙传》载:“老子李耳,字伯阳,陈人也”。为此,《经典释文•叙录》载:“老子,陈国苦县厉乡人也。一曰陈国相人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犬丘),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龙渊在西汉水
《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记载的西汉水。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按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冢以东,水皆东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有水从阿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冈山。郭景纯亦言是矣。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庾仲雍又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关城合西汉水。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人汉。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水,东南至广魏白水。诊其沿注,似与三说相符,而未极西汉之源矣。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义或在兹矣。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冢山。阚駰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又言,陇西西县.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东至武都入汉。许慎、吕忱并言,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豲道之为谬矣。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山海经》曰:.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然东西两川,俱出.冢而同为汉水者也。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犹蒙耳。而常璩专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经》,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地理潜闷,变通无方,复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县.家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邦西南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
六、淙淙太塘河,悠悠清水河,陇坻陇水雷泽、礼县雷坝镇(一)、陇水即清水江
《陇头水》,《汉横吹曲》名,又叫《陇头》。陇头,即陇山,又叫垅坂、陇坻、陇首,。《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
清水江(河),发源于宕昌县兴化乡月亮崖,自铨水乡九林子入礼县县境,沿途汇铨水河、何家磨河、竹蹈河、自家河(沙金河)、南峪河、菜子沟河王家河诸支流,流经铨水、滩坪、雷坝三个乡,在雷坝关上村注入西汉水,雷坝2里处建有大潭电站一座,电供当地居民使用,河全长89.1公里,县境长38.7公里,年县境径流量20160.0万立方米。
清水江(河),发源于宕昌县兴化乡月亮崖,在宕昌县境内称良恭河。良恭河,发源于兴化乡马槽沟,途径南阳、韩院、白河等乡镇,是西汉水的重要支流之一。牛头寺位于陇南宕昌东部50公里处良恭河畔韩院境内的南麓群峰之中,平均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总面积4平方公里。牛头寺始建于唐玄宗时期,至明代以来经多次维修,保存了千年古刹之丰姿,文革期间无人维修,几欲坍塌。1987年后,牛头寺三大殿得以重修,牛头寺原名任头山。传说,山下一农户的母牛失圈,经四处寻找无踪影,后来在绝壁之上的任头山顶峰找见了。母牛生一牛犊,被人们传为神牛,于是百姓便在这顶峰之上修建了前、中、后殿,起名牛头寺。牛头寺森林公园占地万亩,西接毛羽山万亩林带,东连菜地湾万亩林区,属长江上游三江(嘉陵江、白龙江、犀牛江)源头绿色水库之一。从西天坑至江林峡,从大山梁至水地里,整个景区东西长20华里,南北宽15华里,由无数奇峰秀水、古刹亭阁、参天古柏、小桥人家构成。牛头寺背依巍巍笔架山,面朝悠悠良河水;左临五岳开帐---形似文臣静座,右临五峰矗立---状如武将林立……
祝中熹老师在《早期秦史》“西垂地望详考”部分曰:“白水是指今在礼县雷坝与西汉水相会的清水江,其上游即发源于礼县西部山区的白家河”,即今铁笼山、洮水河南面的礼县“白河”水系,流经今清水江,向东流,在礼县雷坝镇与西汉水交汇。白河以北有古地名曰“白关”,至今沿用,说明该地有以“白”冠水名、关名的传统。故汉魏时期的“白水”即今清水江。
白河镇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位于礼县西南部
白河镇地处礼县西南部,东邻滩坪镇,南接桥头镇,西与宕昌县竹园乡、好梯乡相连,北接沙金乡、白关镇,距礼县县城89千米
白河镇地处岷山山系,地势险要,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宽板梁,
白河镇境内属西汉水支流水系,有清水河、白家河、野马河等河流;境内河道长
(二)、牛头神山 铁笼关隘 陇蜀要冲
《三国演义》第109回曰: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起兵二十万出阳平关联合羌人伐魏,出兵路线是溯西汉水而上,翻越铁笼山,出石营,经董亭,直取南安。两军在董亭相遇,初次作战,蜀军诈败,南退三十余里,主力退至铁笼山附近,然后利用木牛流马在铁笼山南峡谷蜀道运粮。魏军劫粮,中蜀军埋伏,统帅姜维将魏将徐质刺倒马下,徐质被杀。后蜀军杀入魏军大营,魏军统帅司马昭四下无路,被逼上铁笼山据守。魏军因人马众多,水用不足,司马昭拜井而得甘泉。
《三国演义》关于姜维大战铁笼山的故事,为我们探究铁笼山古战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些许线索。这里记述的姜维大战铁笼山,即为姜维围困司马昭于铁笼山的故事,其内容同该地流传的姜维将司马昭逼上铁笼山,大军缺水饮,司马昭无奈之下求神赐泉水的故事相合。相传司马昭所拜求的泉水位于今铁笼山村西南侧,今名“水眼下”。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所杀于汉寿。夏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南安,不克而还。”《蜀志·姜维传》载:“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三国志·蜀志》中的史料记载,说明了姜维在蜀汉延熙十六年确曾出陇右,而行军路线是溯西汉水河谷翻铁笼山,先“出石营”,然后经过“董亭”,从洛门“围南安”。姜维所出的“石营”,即今礼县城关镇南城区以南的石岭村遗址。“董亭”在今礼县北40公里处的木树关附近,该地至今留有古老的村落曰“董坪”。“洛门”即今距礼县北94公里处的武山县洛门镇。而姜维走的这条道称为“石营道”,因姜维攻夺魏国陇右地区只有三条道路可走。据《三国志·陈泰传》载,魏国陈泰任征西将军,“督雍凉诸军事”期间,雍州刺史王维、白泰曾对陈泰曰:“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求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枹罕,讨蜀护军向祁山,泰量贼终不能三道”。由此可知,祁山道在东,金城道在西,石营道居中。石营道以礼县城南城区以南的石岭村古石营遗址为核心分为南北两道,西汉水以北沿古夷水河谷地古崖石镇到达木树关村,经杨河到达渭水流域的武山县洛门镇,为石营北道;石营遗址以南,沿西汉水翻越铁笼山,经龙林镇、雷坝镇到达西和县、成县、康县境的西汉水谷地为石营南道。姜维八次北伐陇右,多次与魏军在石营南道所在的铁笼山陇蜀险关要冲发生鏖战实属情理之中。
姜维屯兵 遗迹众多
《礼县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曰铁笼山,昔汉姜维屯兵于此,上有营垒遗迹,旁有竹林沟,相传,姜维射司马师(昭)处,下为斗底峪,路狭,奇险绝伦。”
姜维在铁笼山的“屯兵”遗迹共有四处。一是汉魏时期的古堡遗迹,该遗迹位于“营盘梁”东侧牛头山的顶峰,为铁笼山脉的主峰,依山顶呈环形构筑,面积较大,是铁笼山三国古战场至今最大规模的历史遗迹。今夯土环墙东、北、西三面坍塌,仅留墙基。西南方临绝壁处现有高大的断垣残墙耸入云端。站在古堡残垣,东南侧幽深险峻的西汉水峡谷石崖栈道石臼遗迹及正南方西汉水陇蜀古道尽收眼底。二是姜维“营垒”遗迹,村民亦称烽火台,是民国版《礼县志》所载姜维营垒遗迹所在,位于铁笼山主峰南半山脊,系人工圆形黄土夯筑,中空,可屯兵据守。该营垒扼控铁笼山脉西汉水松林峡谷河道最窄的拐弯处,两侧陡峭,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是“营坪”遗址,亦称四营坪,位于铁笼山营盘梁之北的缓坡平地,今为农田。“营坪”遗址内曾发现汉魏时期的粗瓷片、铜印、铜箭头。四是“营盘梁”遗址,位于铁笼山南山梁顶,东西向,呈起伏状,山梁南侧高险奇峻,北侧较平缓,地形类似四川剑门关姜维“营盘嘴”。在“营盘梁”遗址内,发现有盗墓者新挖开的四个较大的坑迹,挖出的土质多为红烧土,伴有部分残砖块,说明该地确为姜维屯兵安营之处,与“营盘梁”地名相吻合。
铁笼山古战场整体以主峰牛头山顶古堡遗迹为指挥中心,大军安营扎寨于营坪缓坡,西依营盘梁,东置营垒坡道,扼控西汉水峡谷要冲,从而构建起铁笼山古战场绝险的军事防御体系。
铁笼山峰 姜维鏖战
《三国演义》第109回曰:司马昭被姜维围困于铁笼山后,郭淮利用陈泰计谋诈降羌人,后联合羌兵解司马昭之围,并将姜维逼入铁笼山峡谷,姜维计射郭淮。其实,这段故事所述即姜维与郭淮在铁笼山主峰牛头山下的松林峡谷之战。
《三国志·陈泰传》曰:嘉平初,姜维率众依麴山筑二城,陈泰给征西将军郭淮确曾献破城之计,郭淮依计而行,“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从以上记载可知,嘉平初(蜀汉延熙十二年)姜维确曾“出自牛头山”,并且“与泰相对”,且发生了郭淮“欲自南渡白水”“趣牛头,截其还路” “进率诸军军洮水”之事。牛头山的位置,清代杨晨撰《三国会要》云:“武都郡:建兴七年入蜀,领县五。郡有上禄,废县,有祁山,有诸葛壘,在汉水北。有牛头山,姜维救曲城,出此山。”
从其他史料及杨晨所述的牛头山位置看,一是在姜维伐魏的路线上;二是距祁山较近;三是牛头山、祁山均在西汉水的北面。今铁笼山东侧主峰有牛头山之称,亦称卧牛山,山前临川口处称牛头嘴,东距祁山37.5公里,同在西汉水之北,同为蜀汉伐魏的东西战略要冲。今铁笼山南侧有洮水河,发源于铁笼山以西岷县闾井与礼县上洮坪乡交界处,全长130余华里,向东流经铁笼山南侧与西汉水在礼县江口镇交汇。洮水河道是先秦西垂通往洮河流域金城道的重要通道,汉魏时期沿用。今礼县上洮坪乡洮水河北岸的“关院”村址即古代通往洮河流域的重要关口,至明清时期仍在使用。郭淮“军洮水”,即在铁笼山南侧的洮水河入江(西汉水)口处。郭淮欲自南渡的“白水”,祝中熹老师在《早期秦史》“西垂地望详考”部分曰:“白水是指今在礼县雷坝与西汉水相会的清水江,其上游即发源于礼县西部山区的白家河”,即今铁笼山、洮水河南面的礼县“白河”水系,流经今清水江,向东流,在礼县雷坝镇与西汉水交汇。白河以北有古地名曰“白关”,至今沿用,说明该地有以“白”冠水名、关名的传统。故汉魏时期的“白水”即今清水江。《史记·樊哙传》曰哙:“入汉中,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西丞”即陇西郡西县县丞,为西县县令的副职,主管军事。而西县位置,早期秦文化五方联合考古队将其中心大范围确定在礼县。今铁笼山地处礼县中部,为秦国发祥地西垂(西犬丘)、亦即秦汉时的西县西南门户,自古为陇蜀古道军事要冲。故樊哙从汉中出兵攻打西县丞的战斗即发生在“白水北”,即今礼县南境清水江以北的铁笼山附近,与姜维“出自牛头山”、郭淮欲“南渡白水”截姜维还路的出兵路线相合。
今牛头山前的牛头嘴东侧临西汉水松林峡谷,为姜维遇难之处。相传,司马昭被姜维围困在铁笼山之后,将军郭淮曾带羌兵袭击姜维,姜维无备,被郭淮追逼到牛头嘴下的竹林坡,箭囊已空,因山坡长满竹林,姜维手拿无箭的长弓,奔跑不便,危急之中,姜维忽然发现前方不远处峡谷石崖上诸葛亮的留言:宁舍衣,不舍身;宁舍箭,不舍弓。姜维随即拿紧长弓,逃进竹林湾,郭淮紧追其后,一箭射去,射在身前大树上,姜维随即拔出箭镞,回身射去,正巧射在郭淮的一只眼中,郭淮随即殒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竹林坡及牛头嘴前的台地上多有铜剑、戈、矛、铜箭头等兵器出土。20世纪70年代,在牛头嘴西侧山坡苟家坟曾出土一具战死的人骨,呈斜站姿。在尸骸的身、腿及头部发现有30多个铜箭头,其中,在腿骨处有4枚,显然是被乱军射杀的。
军司马印 见证历史
铁笼山古战场的历史文物从20世纪50年代始有发现,其中,在50年代末期曾一次性出土了剑、戈、矛、胄、铠甲片等青铜文物数十件(套)。20世纪90年代初,铁笼山以西的风毂辘梁、麻地湾梁、牛头嘴前台地及铁笼山麓的王坪村西南台地被盗挖,出土并流散了为数不少的珍贵文物,目前被收藏者珍藏的有战国时期秦国西垂秦人使用的“右弩”铭文弩机,汉魏时期的“工作工冶”带郭铭文弩机、铜箭镞、铜印章、铜车饰件等,而最为珍贵的当属馆藏的“军司马印”。
“军司马印” 铜质,正方形,鼻钮,印面边长2.3厘米,印台厚0.9厘米,通高1.9厘米,重56克。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今礼县石桥镇铁笼山村。该印现藏礼县博物馆。
《尚书·秦誓》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载:“及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又云:“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铁笼山出土的军司马印,印文昭示为“军司马”,说明印主之职为将军下属之司马,为执掌军事之官职。“军”即“将军”。《后汉书·百官志》曰:“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后汉书·百官志》曰司马:“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比千石。”又云:“长史司马皆1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从以上记载可知,“军司马”的秩比为“千石”,为执掌军事级别较高的军官。
“军司马印”在国内发现较少,《印典》收录四方。《中国文物鉴赏丛书》收录1方,为1954年湖南常德西郊7号砖墓出土。印面2×2.8厘米,印台极厚,鼻钮穿孔很小,而钮体宽厚。该印出土地点明确,时代特征显著,为研究东汉时期“军司马印”的形制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铁笼山出土的“军司马印”与常德出土的“军司马印”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正方形制,印台较薄,印面略小,鼻钮孔较大,印面篆文笔画粗犷雄丽,二者的区别较为明显。《蜀志·姜维传》载:“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主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晋书·文帝纪》曰:“四年春二月丁丑,天子复命帝如前,又固让。三月,诏大将军司马府增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舍人十人。”据此可知,三国时期,蜀国姜维曾任大将军蒋琬属下之司马,而魏国也有大将军司马府增置司马之事。
“军司马印”出土于铁笼山村,从发现情况看,不是出于墓葬,而是在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中的遗失之物,这场战争所发生的时间理应是在三国时期。至于军司马印是否为姜维印?抑或魏国或蜀国的军事将领?何许人也?是战争中被杀或逃亡的?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位于陇蜀石营南道要冲的礼县铁笼山确为蜀汉姜维与魏国屯兵争战之处。而姜维、陈泰“绝牛头”、“趣牛头”、姜维“出自牛头山”,即今礼县铁笼山东侧牛头山主峰古堡遗迹。铁笼山“军司马印”及其他兵器遗物的出土发现,昭示了铁笼山古战场在魏蜀交兵时期确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是姜维大战铁笼山的实物见证。
(三)、淙淙太塘河,悠悠清水江(河)
礼县滩坪寺顶山万华寺之传说
滩坪以西有十二连池(祠),白马大王池(即干祠堨),蒋家寺天池,
![]()
古代滩坪称武街,《水经注》载:汉水东得武街,即大滩清水江。滩坪寺顶山万华寺,在秀山村的主峰上,于白草山、大香山遥望,形如睡狮,卧虎,前高后低,山外有山,寺顶山上还有凸起一座山,名曰老家山,明代后期建有万华寺。
![]()
传说:
万华寺一院三观,佛寺一院。灵逍,殿斗牛宫,遥池宫三观。小时候,端阳节滩坪中学师生爬山吃瓢子,见山顶有残砖烂瓦…
![]()
相传:岷县人,宕昌人看见万华寺有姑娘梳头或担水时,便受冰雹侵害,因此,他们连夜火烧万华寺…
![]()
1940年重建万华寺,不久又毁于大火。2002年重建该寺…
第一章 淙淙太塘河,悠悠大潭县
一条河流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如中华民族起源于长江、黄河,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在一条偏安一隅的小河流上,同样孕育了一方神秘的文明,它就是沿长江的支流嘉陵江而上,在西汉水的小支流上的太塘河,太塘河起源于天池山,据考证天池山因海拔较高,且山顶有池水而得名,天池山池水后因几次地震地质断裂而干涸。
太塘河就是这样一条发源神奇的河流,不仅它的发源神奇,它孕育的历史文明同样也带着非常神奇、神秘的特点。
在太塘河流经的地方有一个不算繁荣但绝对富裕的小村庄,它就是礼县白关乡太塘村,这个村子是三乡的集散地,周围小村庄都从这里买卖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每每经过太塘村感觉这里既现代又原始,既开放又保守,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却保留着许多古朴的东西,太塘村原乡政府院内耸立着三块南宋以前的石碑,这三块南宋石碑为我们揭开这块神秘的土地的面纱找到了依据。这三块石碑分别是:其一碑文《大潭长道二八分科后石碑》,原文大意为:
“长道县,户繁民殷;大潭县,地瘠民贫;祐川县,更次之。在科税征收上基本上长道、大潭两县分担。自立马政刍科之后,大潭群众“役于马政,困于赋役”,多次上诉于州司。后值上宪李大政来此巡视,遵旧制判为:两县税赋总额不变,长道缴纳八成,大潭缴纳两成。大潭县的主管权农营田公事唐文炳恐后无凭,再生词讼,在县署立次碑以志之。”
其二碑文《大潭皇觉寺留题》,大意为;
大潭皇觉寺留题□□通判西和州知州事杨中太
鸩毒深怀戒宴安,驱驰王事敢辞艰。语沉不动叁百里,星点骅骝冲晓寒。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那两个由于时代久远磨损的字应该是“知事”,全称应该是“知事通判”,原因是宋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地方知州权利过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知事通判由中央直接委派,辅佐州政,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利。知州所发布的公文、通牒等必须要与通判一起署名方可生效。知事通判之名,因为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而来,知事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其三碑文《鼎勋堂记》,原文大意为:
宋之大潭,扼蜀陇之要冲,居秦岷阶文等州郡之间,金兵不时侵犯。此碑载述了此镇抚之安、张、程三公屯垦戌边之功勋。
透过这三块碑文,我们好像穿越到了那个动乱的南宋时代,南宋对于汉人来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处于甘肃南部的陇南来说更是动荡不断,西部的吐蕃等部,东南的南宋政权,东北的金人政权,还有许多小的羌人政权在陇南这个十字路口不断重复着侵入与反侵入,融入与反融入的民族大融合之中。
从碑文中我们感觉到位于太塘村的大潭县在南宋时期是这种金人政权与南宋政权的侵入与反侵入,融入与反融入的前沿地区。这个貌不惊人的小村庄,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南宋时是一个县的县址驻地呢?
第二章 秦陇锁喉地,南宋大潭县
前面我说这个偏僻的村庄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县的住址,我们通过可以细细研究在古代设置行政住址的因素。一个地方要成为县址首先要满足周边地区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在古代最重要满足军事的需要;要满足行政住置所在地人民、官员、军队大量生活用水需要。
可是如今太塘这些需求基本都不满足,原因有,其一,这里大山阻隔,交流闭塞,满足周边人们的生活需要还可以,要是满足一个县的经济政治需求那只能说是弹丸之地了。其二,军事防御现在看来更不可能,即没雄关,也没险隘如何担当。其三,作为县置所在地人民、军队、工业用水需求量极大,而太塘河小小溪流一遇干旱年月,两千多人口都难以满足,怎么会满足一个县的生产生活需要。这个偏安一隅的村庄怎么能担当集政治经济军事集一身的县址所在地吗?
我们从《大潭长道二八分科后碑》碑文后一段“成忠郎大潭县尉李璋,将仕郎大潭县主薄姚荣之,□□□□□□知西和州大潭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兼兵马监押唐文炳立石”。从这个碑文可以看出当时的县尉、县主薄、管农业的官员等都参加了这个仪式。
《大潭皇觉寺留题》的最后一段题文“庆元元年捌月一日□□□□□奏 知西和州大潭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兼兵 唐文炳 谨 刊”。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时间是南宋庆元元年,地点是西和州大潭县,人物是唐文炳。
《鼎勋堂记》原文大意为:“宋之大潭,扼蜀陇之要冲,居秦岷阶文等州郡之间,金兵不时侵犯。此碑载述了此镇抚之安、张、程三公屯垦戌边之功勋。”这个碑文告诉我们大潭县的最要战略地位以及安、张、程三公屯垦戌边之功勋。
这三个碑文同时出现大潭县这个地名,历史不会无缘无故的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与此无关的三个事件,可以肯定的指出大潭县就是现在的太塘村。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礼县志》里,明、清、民国时间太塘村一直称为大潭镇。
历史的长河中什么都是会形成的,什么都是会改变的,今礼县永兴一带曾是秦人祖先西垂宫所在地,仇池山这个险隘、闭塞的地方曾是仇池国将近二百年的国都。
可是回到南宋那个年月,太塘作为县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从经济上,南宋那个时代,没有今天发动机驱动的交通设备。富裕人家有马、驴之类的驮运交通工具,但绝大多数劳苦大众都是人力步行。为了满足经济生活的需求,西南人民北上到宕昌一带进行茶叶丝绸贸易,沿西汉水而上,从太塘河北进是走宕昌最近的一条路线,而且地势相对平缓。
南宋政权当时形式来看从宕昌州买卖马匹走道西和州,大潭县这条路线也是最安全,最迅速的一条路线。把西和州和宕昌州看做一个人的脸颊,而大潭县正好处于人的鼻子这个位置。
太塘周围出土的文物来看,太塘周围的东北山,东南山,在南宋时得到了大力开发,而这些地方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从今天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产粮区,这为当时的大潭县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粮食需求,这些经济条件为大潭县的存在提供了保障。
从军事上来看,南宋时大潭县处于西北西夏王朝、西南的吐蕃等部、东北金人政权、东南的南宋政权这四个政权的中心位置,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就是金人政权与南宋政权长期争夺其地的重要原因。对于南宋政权来说,控制好此地进可以支援宕昌州,退可以防守西和州和阶州。太塘东南的下木竹出土的南宋埋葬坑、刀、剑、箭等兵器,太塘西北的太塘河支流而上有个叫架箭的村子,据说是因古代打仗,有箭架与石崖而得名。大潭县时下木竹是通往西和州的必经之路,架箭是西往宕昌的路口,这两个地方都发生过战争,说明发生在大潭县战争是频繁而惨烈的。
从水源需求来说,大潭县地名本身与水有关,因水而得名。太塘河有三条支流,东支为菜子河,中之为康沟河,西支为架箭河,那个时代,人类对土地的开发相对是缓慢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解放初期本地都有狼出没,可见本地的生态恶化是这几年的事情。可以肯定说那个时代太塘河的水量是充足的,且不像西汉水那样波涛汹涌,不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而太塘河水势平缓,涓涓细流非常适合于人们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
这些有利条件都充分的表明太塘做为南宋的大潭县是肯定的,对中央的决策者来说在此地设置县域是独一无二的选择。那么大潭之名是从何而来的,它又是如何改叫太塘的?
第三章 潭水已成谜,鲜化成太塘
汤汤流水已成溪,大潭干竭空留门。岁月的尖刀刻画出一道道历史的年轮,残冰带走了一块块历史的碎石,空留下这连根的苍石任人踩踏。
每当经过礼县龙林镇严楞村石门这个地方,总是让人久久伫立,拔过云烟,那一汪碧波荡漾的潭水浮现眼前。远行的人们在此驻足,打鱼、狩猎生活了下来,客来客往,人流的繁华被朝廷知道,经过考察汉羌融合,战略地方十分重要,从此设郡置县,潭水县由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历经一千余年,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价值,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据《礼县志》记载,太塘村于西魏史名曰潭水县,宋叫大潭县,元朝至民国时期改为大潭镇,民国后期至今称作太塘村。可见西魏史首次记载了潭水县,西魏政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其统治范围大致是今天的甘肃中南部,陕西全部,宁夏全部,内蒙古东南部。它面临的政治形势是东边有分家兄弟东魏的仇视,西面则是吐谷浑政权的侵蚀,北部彪悍民族柔然的挤压,南面是梁政权的时刻警惕。在这种挤压下,西魏政权采用和北攻南策略,不断扩张稳固政权。
潭水县极有可能是西魏初建,西魏政权在各各政权的夹缝中生存,面对狭小的生存空间,统治者往往采用的方式是加强边疆的防守力量,潭水虽然不是斗争的最前言,但他却是支援边疆的绝对后方。西魏政权版图相对狭小,且西魏首都长安据潭水相对较近,在此设置县治,有利于中央对西南边陲的统治,加强中央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囤积物资,支援边疆,符合西魏统治者制定的和北攻南战略方针。潭水县由此而来。
为何西魏的统治者命此地为潭水,缘由何来?
一个地方的命名,按照惯例与当地标志性事物有关,如天水则与东汉年间天水此地天崩地裂有天河之水注入而得名。或与山川河流有关,如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命名,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命名等等。西魏命此地为潭水县的缘由是此地必然有一潭之水,具体潭水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说太塘西北方十里之地有山曰“天池山”,山顶有池,而得名潭水县,另一说法是今礼县龙林镇韩河村石门此地有潭而得名,后因洪水冲破石门而此潭消失,我更倾向于后一种。
潭者深不可测,潭水者深渊,石门此地两面,河流来处地势开阔,河流去处变的狭窄,符合潭水的定义,也似深渊之象。河流从石门中间奔流而过,石门两边处有水流切割之状,明显是水流切割后潭破而消失。
天池山地处偏僻,多有鸟兽出没,少有人迹罕陟,现如今也是偏僻荒凉之所,当时的人类活动不可能涉猎此地,以此命名无根无苗。石门此地距太塘县衙遗址较近,是过往客商人类迁徙必经之地,此地气候温和,有水为潭,符合人类择水草而居的习性,以此潭为名,设潭水县极有可能。
宋设大潭县,元改名作大潭镇直至民国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大潭命名,皆以此潭而来。民国后期保甲制度废除,大潭镇由中坝区管辖改为太塘村,太塘村从此而来。
从大潭到太塘这个重大转变,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历史认识,太塘之名的由来让本地的人们一直处于历史的追忆和当今的困惑之中。其实我们仍然是历史的遗民,是本地文化的忠实守卫者,从潭水到大潭再到太塘,不同时期命名的改变其实是同出一撤,有的地方把大潭叫大潭水塘,可见潭水、大潭、太塘皆以潭为名,而非民间流传太塘被洪水太大淌(淌:当地土话,洪水冲的重了)的重了而得名。
太者大也,过去也。塘者面积不大的水池子,泛指四周高中间低的蓄水池。太塘即指过去的潭水。只不过这池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深不可测,浩波荡漾,是被人加工过得一眼望穿的浅水池子。
可是如今却连浅水池子不见了,何也?
随着历史的推移,当地人口的增长,繁华的背后是人类对生态的毁坏,植被的破坏,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洪水夹杂着泥石流从四面八方顺着河流倾泻而来,冲开石门,谭破水失。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山野土俱下,河床满青石,潭口被河水撕裂敞开,只留两岸岩石见证着潭水往日的辉煌。人们为了留住潭水在此建堤为塘,由于设备的简陋,植被的破坏,洪水疯也似的又冲走了堤岸,塘池也再不复留。这就是如今既不见潭也不见塘的原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