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金门风狮爷(卢文雄提供)
方志中最早的风狮爷记载:1959年《新金门志》
文 /林鸿东
近期,我一直在搜集与风狮爷相关的文献记载,尤其是方志中的记录。在公开信息中,引用最为广泛的是1992年版《金门县志》的记载:“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猿狻张口人立状,俗语称风狮爷,云可挡风。”后续增修的《金门县志》又补充写道:“风狮为镇制风煞之神。”
前些时候,某公号发表了一篇题为《风狮爷信仰之源:首次揭秘金门县志中的最早文献记录》的文章,指出共有两本《金门县志》提及风狮爷信仰:一是1968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编纂的《金门县志》(上册第291页,由金门文史专家黄振良提供资料);二是民国11年(1922年)的《金门县志》,据悉由“厦门文史专家卢志明提供资料,学者庄伯和在论文中引用”。
笔者手头并未收藏1968年编纂的《金门县志》,仅备有厦门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光绪版《金门志》与民国11年《金门县志》。经仔细查阅,特别是礼俗篇部分,并未发现与风狮爷相关的记载。不确定是否为出版方在整理过程中有所删节,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于民国11年《金门县志》未能找到实证,目前仅余1968年版《金门县志》一条线索。据悉,该版中关于风狮爷的记载如下:“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狻猊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云可挡风。”然而,这能否视为“《金门县志》中的最早文献记录”?为此,笔者查阅了金门地方研究者的相关论述。
《金门风狮爷》一书作者陈炳容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指出,早期与金门相关的志书,如明代《沧海纪遗》、清代《泉州府志》《金门志》《马巷厅志》,以及民初的《金门县志》《同安县志》等,均未记载风狮爷。陈先生推测,或因风狮爷用于镇煞,民间视为禁忌避而不谈;也可能是修志者疏忽,或认为此属迷信陋习而未予收录。
同时,陈先生提出:“迄今所见,最早记载金门村落风狮爷的文献,应为许如中先生主编的《新金门志》。该志在‘人民志’第四篇‘宗教及民间信仰’中写道:‘风狮:浯地苦风,村落当风处,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狻猊张口人立状,云可挡风。’第三篇‘风俗习惯’亦载:‘金门苦风,村落每在藏风处,有风患者,村落每致迁移。如李洋、西洪,昔篇村落,今鸟荒埔’。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编印的《金门县志》卷三‘礼俗篇’将上述两段内容合并修饰为:‘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狻猊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云可挡风。有风患者,村落每致迁移,如李洋、西洪,昔为村落,今渐荒芜。’”
笔者虽未找到《新金门志》原书,但友人提供了许如中所著的《金门风俗志》(内容出自《新金门志》),其中确有陈先生所引用的那两句话。经查,《新金门志》出版于1959年,这意味着其关于风狮爷的记载,比1968年版《金门县志》早了9年。可见,1968年《金门县志》的内容应是源自1959年《新金门志》,仅略作修饰,增补了“村落多在藏风处”一句。
此外,笔者尚存一疑问:文中提到的1968年《金门县志》是否可能为“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金门县志》”之误?此点有待进一步查证。
乡土探索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关于方志中最早的风狮爷记载,如有新的动态,笔者将继续向读者进行汇报。
![]()
![]()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