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舒己怀
来源:爸爸真棒
文章已授权
最近,一份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表流出,201位毕业生中仅13%毕业后选择就业,而在26位就业的学生中,有11位从事教育行业,包括中学老师和机构竞赛教练,占到42.3%。
这让很多家长非常无奈:那些从小打竞赛的孩子们,最终成了竞赛教练吗?
![]()
这个问题,作为前美国奥数国家队总教练,自身也是大学霸,本科加州理工、剑桥硕士、普林斯顿博士,卡耐基梅隆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罗博深也思考过很多次:
“过去的数学竞赛考察的是谁会思考,现在却变成了谁会刷题。”
“AI时代,卷大学和工作范式正在崩塌,拿着旧地图,很难探索新大陆”
“教育系统不应该是一个比赛,不是为了找出谁是最聪明的人,而是让所有人都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换句话说,过去“考高分进名校获得高薪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北大数学系天之骄子也只能当中学老师、竞赛教练的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策略应该如何调整呢?
最近OpenAI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2爆火,自上线以来首周在IOS平台下载量约62.7万次超过ChatGPT,让不少家长感慨: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到来了。正如AI教父杰弗里·辛顿所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由技术驱动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无法置身事外。
![]()
前几天,有好朋友搭台邀请我和罗教授对话我才有机会去认真了解他的想法:他认为“对他人感兴趣,乐于交流表达,这才是人类不被AI消灭的关键”。而且他认为创业或者为创业小公司才是未来工作的趋势。
![]()
![]()
人生十几年都在卷比赛和刷题
竞赛生陷入“无意义”的绝望
作为十年的美国国奥队总教练,罗教授直言遇到过很多竞赛娃:有的表现突出,但有的孩子就没有做出什么很大的成绩,甚至有的孩子上大学后陷入了抑郁之中。
这让罗教授深深反思这种训练和培养方式的问题:
他说很多孩子的人生的有十几年都在证明自己比他人强,只是通过数学竞赛在证明自己比他人更聪明,更刻苦,更有价值。
而人生进入大学之后,竞赛机会就少了很多。等到了毕业之后,这种(用考试竞赛)证明自己的机会就几乎没有了。一些竞赛娃就失去了乐趣和意义。
原因就是这些竞赛生长期养成的思维模式是的竞争模式,而并非协作模式。
![]()
人是由意义和乐趣驱动的。
数学竞赛未必是最好的乐趣和意义的提供方式以及外在激发方式。对于大多在数学领域做出成就的人,他们对数学乐趣可能并非来自竞赛。而是更持久更长情的热爱,这种热爱可以让他们坚持很久,他们为这种热爱赋予了更长久的更大的意义。
著名数学家张益唐认为,数学反映的是人的一种本性,“人是有'求知'本性的,而这种'求知'本性,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此外,人是有社会性的。
大多数情况下,更多人或者说普通人的很多意义在于关系与链接。罗教授认为,除了数学竞赛,我们应该有更好的赋予意义和乐趣的方式,包括切实改善他人的生活,让他人喜欢,让他人更开心。人际网络可以促成协作,让价值得以放大和传播。
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就是,人工智能对于数学竞赛的影响——过去我们对数学竞赛的获胜者当成人类的宝贝。事实上,这种能力并不独特。谷歌和OpenAI的算法都可以获得国际奥数金牌。这都是最近的巨大发展。
![]()
和写作一样,数学练习,训练和比赛依然有意义。
但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应该相应作出改变。只是教孩子怎么做题,是没价值的。当某个问题不在考试大纲里,可能99.99%的学生就不会问那个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他们做的题目都是AI可以解决的,那些复杂的(超纲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教的。
![]()
华人孩子普遍努力,缺乏兴趣和社交
在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现代人沉迷于网络和虚拟世界的链接的同时,更多的人感到孤独。各个年龄段里,年轻成年人中孤独感最高,其中27%的19到29岁的人感到非常或相当孤独。而且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观点日益分裂与极端化。
作为两个女孩子的父亲,我深深地知道他们情绪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倾听、建立真正的链接,日益变得重要。很多孩子都失去了基本的理解社交信号(social clue)的能力。
罗教授说假如自己家的孩子如果有交往的对象,他就会非常开心与庆幸。他说未来很多人会沉迷与机器沟通,甚至把机器人当作自己的“伴侣”。能对人感兴趣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说的大一点,这关乎人类的前途。
![]()
我们很多华人家庭因为想让孩子学习好,孩子们也都很努力,所以他们在学校里会给人一种“苦大仇深“的坚硬感,目的性显得过于强烈。对社交兴趣不大,对他人兴趣不大。在人际交往中很Nerd, 不放松,不容易被喜欢。
甚至前几年的报纸上说哈佛招生时候打分指标里说亚裔学生的 likability(具备被喜爱的特征) 偏低。
我们要在日常中孩子有让他人喜欢的能力,让他人开心的能力。仔细想想,高中几年的高考的考试训练就是对社交能力的极大破坏。美国有个“视频比赛”,用视频能把复杂科学问题讲清楚的人就可以获得大奖。我觉得这种比赛就是刷题之外的很好的学习方式。
罗教授的线上教育平台网址是https://live.poshenloh.com。他让自己培养的学生去通过网络去教其他孩子数学。在这些孩子们进行教学的时候,旁边就有专业的“演员”就会对这些“小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估点评和反馈,包括孩子们的热情程度,能量水平,和是否 engaged。
![]()
■网站截图
能不能把内容讲清楚,和讲的生动有趣、带有启发性这还是两个层次的事情。
这也有点类似于“费曼学习法”的进阶版,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即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老师:用最简单、浅显直白的话复述,表达复杂深奥的知识。因为在学习金字塔中,传授给他人的时候,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
![]()
![]()
未来最稳定的工作或许是创业
让我颇刮目相看的,罗教授自称为企业家,社会创业者。他有自己的机构和雇员。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基于对未来职场的深刻变化和意义思考。
那天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听众问他卡耐基梅隆商学院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再未来几年之后,商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很难像今天这样,收获知名咨询公司的工作了。他认为这些领域将被AI所颠覆。
但,他并非认为数学做题和写作失去了意义,数学和写作更多是锻炼我们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他说,在他开发的学习平台上,“演员们”对这些选拔过的“小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估点评和反馈,对小老师的教学效果是有提高作用的。但与此同时更深层次的改变就是小老师们的观察力,同理心得到了提高,这位将来他们在社会上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这些课的价格很低,但是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依旧算是很多钱。所以罗教授的机构会去帮助inner city 的贫困者,中西部的小学生。他为了达到效果,甚至隐姓埋名以普通老师的身份出现,去激发这些地方孩子学习的决心。
因为按他的说法,当你开始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就会期待帮助更多的孩子,这种帮人的愿望是会成瘾的。
![]()
我想这就是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的思路吧。社会影响力就是对“每个人改变”乘以“总人数”,所以规模化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家思路也是我们国内家庭在教育中比较缺乏的一块。
罗教授也进一步讲到,随着大公司工作数目的衰减,找好工作会越来越难。他也说,越来越多的小的初创公司会涌现,更多的人将会到这些小公司去工作。他说小企业开发产品的迭代速度快,这是大公司是没法相比的,是有其竞争力的。
其实我自己在想,在经济相当比较稳定和有计划的时候,创业能力就没有那么重要,大家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往上发展就好了。然而很多旧的企业倒掉,新的企业要兴起来的时候,创业的能力就会很重要,因为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机会、去进行组合和搭建。
![]()
「 写在后面的话 」
未来的变化,AI时代对于教育的冲击,竞赛生的黄金时代落幕,对我们普通家庭和孩子意味着什么?
- 数学牛娃的社会化;
- 数学普通娃的学术化。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的成长无非包括 成为(becoming)的能力(学术能力,做一个好学生的能力)和链接(connecting)的能力(也就是社会化的能力,与外界发生关联的能力)。
而做事(doing)的能力则是这两种能力结合的,也就是我上一篇文章中写到的边学边进行产出的锻炼。
我们华人家庭则是特别专注于学术能力,以前对社交能力的培养极为有限。
而我所在的社区的西人家庭,相比之下特别关注在社交能力,因为与他人有效链接会关乎自己的幸福感,而他们对学术关注就不够。而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则是我在带小女儿的过程中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她的确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社交和关系方面。
![]()
要回答我们现在关心的教育问题,本质上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很不情愿地说,未来应该是个人能力极度增长和被放大的时代。这样的能力关乎人的认知能力、调动和使用人和工具的能力,经营/宣传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 最早的超能力是宣传和掌握人心的能力,包括古代的帝王和某些宗教。
- 而后来的能力是大规模生产、金融、印刷等能力。
- 前几年的超能力又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使用和影响力。
- 而AI时代的工具的使用AI和扩大影响的能力,让不止是为大家增加了一件兵器,而是人们潜在的能力以数量级的水平在增加。
学术能力,专业能力(domain knowledge)和解决问题的问题依旧是宝贵的,然而这些能力则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封装,进而迭代复制和提高。而通过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产品的散布和规模化实现则是更大的超能力,会获得更大的回报。
比较可惜的是,这些能力(通过社交媒体、人工智能扩大影响力)目前没有什么学校教,需要自己去摸索和学习。这也是我在琢磨和思考的事情。
这是目前学校所面临的一个困境,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提供什么价值?该怎么做出改变?也是我们国际教育家庭需要思考的问题。
Sail to Scale, 愿朋友和你们的孩子们在未来的星辰大海中勇于扬帆航行,而不止是低头耕作。近一半从事教育行业!北大数院毕业生去向曝光:卷了12年奥数,到头来还是干教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