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有一条街,从剧场的聚落变成了一种精神的聚合。它不靠名人代言,也不仰赖大型投资;从空置商铺起步,到成为文化地标,它靠持续的创作与演出一点点被看见——它叫大学路。
1970年代初,首尔大学迁至冠岳区后留下的大量空置空间,加上周边高校的青年文化流动、低廉租金与艺术团体自建剧场的主动性,让大学路逐渐成为韩国小剧场文化的孵化地。1980年代,青鸟剧场迁入大学路,成为韩国第一个民营小剧场,也为这片街区确立了持续创作与公共参与并存的文化基调。
此后,大学路迎来了被称为“小剧场文艺复兴”的黄金时期,演出、节庆、展览与市民文化在此交汇,使这条街被誉为“韩国百老汇”。
李勋京是这段变迁的见证者之一。她19岁第一次以观众身份走进小剧场,1992年起投身大学路戏剧创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如今以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戏剧·音乐剧委员的身份,她仍持续参与大学路的戏剧实践与文化策划,继续见证这条街在时代更迭中的演进。
![]()
李勋京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
“韩国百老汇”的起点
从空置街区到文化地标
1974年,首尔大学从原址迁至冠岳区。大学路由此留下大量空置商铺与低租金空间,这为剧团、艺术家提供了天然聚集地。随着剧场与创作者逐步进驻,这一带逐渐形成具有实验性和社群气质的艺术文化特区。
此后,钟路区被划定为“文化特区”,通过引导入驻商家、筛选演出项目、市民自发表演活动等机制,进一步巩固了大学路的文化聚集力。
“直到1980年代,大学生们以学业和文化兼顾的方式使大学路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李勋京说,“但现在,不只是大学生,普通市民也成为这条文化艺术街区的主要参与者。”
![]()
首尔大学路
而在1980年代,青鸟剧场的迁入被视为一个标志性节点。它最初由杂志出版社建造,以儿童剧起家,后来因长期驻演《欺诈Liar》而广为人知,李勋京也曾在该剧中担任演员。她回忆,“当时是两个剧团轮班,白天演完儿童剧就拆布景,晚上接着演成人剧,有时一天排三场,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十点。”
如今,青鸟剧场虽已转为音乐剧场,但因其为大学路首个民间小剧场,至今仍被视作重要象征,“虽然规模不到100个座位,但在这个空间里,很多话剧演员流着汗、制作作品、思考作品如何与观众见面,是作为主轴的剧场,所以有非常大的意义。”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大学路、新村、弘大等地兴起“小剧场文艺复兴”浪潮,小剧场成为社会反思与公共对话的平台。“那时去剧场看戏,不是为了消遣,”她说,“看完戏后会到酒桌上继续讨论——我们在作品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社会该是什么样。”
![]()
李勋京
然而,90年代中期,互联网与新型媒介兴起,公共讨论空间结构变化,小剧场失去“社会放大器”的位置。再到新冠疫情来临,观众进一步流失,剧场人被迫面对剧场之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时代已经不同了。小剧场复兴不是口号,而是必须找到观众还愿意走进来的理由。”李勋京说。
文化磁场的蔓延
庆典、街区与非典型剧场
疫情突袭打破了剧场原有的生存逻辑,也迫使韩国剧团转向更灵活的演出方式。
过去剧场依赖门票与政府补贴维持运营,而在没有观众的那几年,很多剧团只能彼此买票、互看演出、用录像维系创作,李勋京透露,“那些年,观众席上40%以上的人都是同行,靠互相扶持才撑过来。”
![]()
韩国小剧场演员在上海
生存压力催生了全新的展演模式。韩国目前年均举办40余场剧团联合庆典,尤其集中于7–10月。每一场庆典都由多个剧团抱团协作,既降低制作成本,也拓展了观演空间与观众类型。李勋京介绍,“5个、10个、甚至15个剧团会联合起来集体创作,相关庆典也因此增多。
近年来,上海等地出现戏剧走进咖啡馆、酒吧等非传统空间的趋势。李勋京表示,大学路也有类似探索——她所主办的“创作空间话剧庆典”至今已举办二十届,正是以“剧场之外的空间演出”为宗旨而发起的。
![]()
韩国小剧场演员在首尔大学路
“剧场租金太高,制作经费有限,但演员需要不断站在舞台上”,她解释,“所以我们选择在市场、地铁、屋顶、练习室、咖啡厅、酒吧等场所进行表演,让更多人能在生活场景中接触到戏剧。”
她透露,明年将举办第21届创作空间话剧庆典,并希望能邀请中国戏剧团队参与,共同探索跨文化交流下的非剧场演出新可能。
![]()
首尔大学路
剧场功能的外溢也影响到更传统的艺术机构。在大学路一带,像阿尔科美术馆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虽不直接承载演出功能,但日益成为市民文化探索的一部分。李勋京认为,“来大学路的人并不一定是来看戏的,有人来看展、喝咖啡、见朋友……这本身就是一种混合文化地理的体现。”
在大学路的中心还有一处特别的公共空间——马罗尼埃公园。它不仅是戏剧人的聚集地,也是大学路被认定为“文化特区”的核心理由。李勋京指出,相较于首尔其他功能单一的公园,这里有街头演出、市民展览、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活动,也有定期的“无车街道”文化节。更重要的是,这一切不是简单拼凑,而是由运营委员会统筹,确保公园活动与周边剧场和商家的协同,“它一直是热爱文化的人会来的地方。”
中韩小剧场的联动
如何成为彼此的观众
尽管大学路被誉为“韩国百老汇”,小剧场文化的传播仍面临语言与媒介的限制。
“音乐剧那边有很多外国观众,因为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一起鼓掌、享受气氛。但戏剧是一种语言构成的文化,想吸引外国观众就没那么容易。” 李勋京坦言,小剧场字幕翻译难度高,观众仍以本地人为主。
但她也观察到,“在韩国其他地区,人们仍然觉得 ‘看戏就该去大学路’。疫情后,大学路每逢周末人头攒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即便如此,她仍认为中韩小剧场文化的联动“必须发生”。她指出,这正是两国互补、联动的契机所在,“韩国的文艺复兴已经过去,需要新刺激;中国的小剧场正上升,如果能系统引入经验与机制,将助力发展更稳固。”
![]()
李勋京曾参与中韩小剧场交流项目多年,观察到两国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异:“中国作品历史感很强,也对潮流表达非常敏锐。而韩国创作前更强调哲学问题:这部戏要讲什么?为什么要在今天演它?”
在她看来,两种方式各有优长,“如果能找到平衡,可能会产生协同效果。”她指出,中国剧场创作往往“模块化”,各自推进表演、技术与制作;而韩国剧团则强调“共同目标”与集体讨论,“不是谁对谁错,但在集体思考中,确实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她认为,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正是中韩合作中最具潜力的互补点。
![]()
“在韩国举行大学庆典时,我们邀请过中国大学团队,演出时大剧场座无虚席。后来交流中断,现在,是时候重新开启这扇门了。”李勋京表示,重新开启中韩剧场的交流合作,不仅关乎两国戏剧人的创作共鸣,也可能激发出超越各自语境的文化活力。
![]()
她提到,重新开启中韩剧场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延续以往的互动,也有助于两国戏剧人共同思考剧场在当下社会与城市生活中的位置。“韩国正在努力重新找回文艺复兴的活力,中国则正处在快速上升期。我觉得我们可以互相帮助。”
李勋京强调,中韩戏剧的再次联动,或许能帮助双方重新激发创造力,让戏剧重新融入更广泛的公众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