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文坛,苏轼绝对是顶流中的顶流,诗文书画样样精通,长得还潇洒,可就是官运太背,一辈子被贬来贬去,空有一身抱负没处施展。不过好在他有个铁哥们儿,名叫王巩,俩人不仅同病相怜,还成了一辈子的知己。
王巩这人,论名气不如苏轼、欧阳修他们,但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主儿。他是宋朝名相王旦的孙子,从小家里就重视教育,所以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都拿得出手,还写了好几本书流传下来,像《甲申杂记》《闻见近录》这些,是他们王家唯一一个有著作留到现在的人。成年后靠祖上的荫庇当了官,虽然职位不高,比如太常博士、扬州通判这些,但跟苏轼同朝为官,又都爱琢磨诗,很快就凑到了一起。王巩算是苏轼的头号粉丝,经常写信跟苏轼探讨诗句,苏轼请客也总少不了他,俩人关系好得史书上都特意写了 “相交甚好”。
![]()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赶上了北宋有名的 “乌台诗案”。那会儿朝廷分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天天斗来斗去,苏轼性格耿直,不愿跟任何一派站队,结果两边都不待见他,被人弹劾说写诗讽刺朝政。幸好宋朝有规矩不杀大臣,苏轼才捡回一条命,被贬出京城,一贬就是三十多年。这事儿还牵连了一大堆人,王巩因为跟苏轼走得近,也没能幸免,而且他是所有被牵连的人里贬得最远、罚得最重的,直接被派到了岭南的宾州,那地方在当时就是荒无人烟的穷地方。
王巩要去岭南的消息一传开,家里的歌女舞女全跑光了,谁也不想去那种苦地方受罪。唯独一个叫宇文柔奴的歌女,主动站出来说要跟着他。这柔奴可不是普通姑娘,原本是大家闺秀,父亲是宫里的御医,后来遭宫斗牵连冤死在牢里,母亲也跟着悲伤而死,她被叔父卖到歌舞坊,十四岁就成了京城有名的歌女。幸好遇到父亲的老朋友陈太医,帮她赎了身,还教了她一身医术。后来柔奴行医的时候认识了王巩,俩人一见钟情,王巩征得妻子同意后把她接进府里,对外只说是歌女,免得别人说闲话。
到了岭南宾州,日子过得别提多苦了,可柔奴一点怨言都没有。她每天细心照顾王巩的饮食起居,帮他排解被贬的苦闷,还凭着自己的医术给当地老百姓看病,现在广西宾阳一带,还流传着她治病救人的故事呢。就这么过了五年,王巩终于被召回京城了。苏轼一听说好朋友要回来,赶紧备了好酒好菜,专门给他接风。
![]()
苏轼本来以为,王巩在岭南受了五年罪,肯定得变得萎靡不振、灰头土脸的。可等王巩带着柔奴一进门,苏轼愣住了:王巩不光没憔悴,反而比以前更精神、更从容了。宴席上,苏轼忍不住问:“岭南那地方听说特别不好过,你觉得咋样啊?” 话音刚落,旁边的柔奴先轻声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笑着补充道:“我已经跟柔奴成了夫妻,不管日子多苦,她总跟我说,只要心里安定,在哪儿都是家。”
苏轼听了这话,心里别提多感慨了。一个柔弱的女子,不光有情有义,还这么乐观豁达,难怪王巩能挺过这么难的日子。他当场提笔写了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面那句 “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了千古名句。
![]()
这首词里,苏轼用 “带着岭梅香的微笑”,写出了柔奴和王巩历经磨难后的豁达从容,既夸了他俩的真挚感情,也赞了柔奴的高洁品格。而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更是道尽了柔奴的爱情信条 —— 所爱之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对夫妻的故事,就凭着苏轼的这首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一感动就是近千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