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
回顾漫长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功臣往往伴随着极高的风险,甚至可以看作是危机四伏的职业。
臣子所建立的功勋越大,所获得的官职越高,他所处的境地就越发危险,仿佛站在刀尖上行走,随时可能遭遇不测。
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印证了这点。
战国时期的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从众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改革家,却遭遇了车裂的酷刑,死状极惨。
再看汉代,有着“国士无双、功高无二”之称的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在长乐宫的钟室里被宫女用棍棒活活打死。
到了姚广孝所处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运用到了极致。
被赐予“免死铁券”的功臣们,在使用中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成了加速他们死亡的催命符,效果比阎王的索命符还要来得迅速。
然而,在众多不得善终的功臣中,姚广孝却是极为特殊的例外。
他既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立下文治之功,又在“靖难之役”中出谋划策,被誉为“靖难首功”,建立了显赫的武勋。
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仅没有遭遇鸟尽弓藏,反而得以安享天年,活到了84岁的高龄。单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人生经历就足以称得上是传奇。
那么,究竟是什么特殊的才能和智慧,使得姚广孝不仅能够保全自身,安然度过余生,还能成为整个明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呢?
![]()
事实上,姚广孝的出场就颇具传奇色彩。
公元1399年六月,一直在燕王府中假装疯癫的朱棣接到了密报,得知他的侄子建文帝即将对他采取行动。
得知消息后,朱棣从病榻上跃身而起,冒着倾盆大雨在庭院中召集家将,情绪激昂地发表了“清君侧”的宣言。
然而,就在朱棣慷慨陈词,情绪最为激动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将王府正堂屋檐上的瓦片吹落数片,险些砸中朱棣。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刚才还信心满满的朱棣顿时愣在原地,不知所措。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不祥的征兆。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王爷,这其实是大吉之兆。您想,飞龙要升上天空,必然会有风雨相随。至于瓦片落地,这是上天在提醒您,该将王府的绿色瓦片换成黄色的了。”
这番话,对朱棣来说犹如天籁之音,脸上的阴霾立即消散。他急忙回头,想看看是谁在关键时刻为他解了围。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庆寿寺的主持和尚,道衍,俗名姚广孝。
姚广孝,原名天僖,苏州府长洲县人,家族以医学为为生。
在古代,医学世家往往都是书香门第,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因此,姚广孝很小就被送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家人期望他将来要么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官职,要么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14岁的姚广孝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位高僧在众人簇拥下从街市经过,场面颇为壮观。
如此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认定出家为僧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选择。于是,他立即前往苏州的妙智庵,剃度出家,受具足戒,法号“道衍”。
其实,在天灾人祸频发的元朝末年,寺庙确实是个能够保证温饱的好去处。
就在四年前,17岁的朱重八,也因为吃不饱饭的问题,走进了凤阳皇觉寺的山门,披上了僧袍。
不过,对道衍来说,“和尚”身份更多是维持生计的职业,他真正追求的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杂家”。
后来,道衍又拜了全真道宗师席应真为师,跟随他学习道家秘术。从此,道衍成为了兼通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全能型人才。
![]()
有趣的是,任何关于姚广孝的记载,都绕不开著名传说“袁珙看相”。
袁珙是洪武年间的吏部侍郎,同时也是著名的相术大师。据传,二人曾在嵩山相遇,袁珙对道衍和尚说:“你生性喜好杀戮,和元朝的刘秉忠是同一类人。”
刘秉忠是何许人也?
他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位极人臣,功勋卓著。能够与这样的历史名人相提并论,道衍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开心得哈哈大笑。
从这以后,道衍就把刘秉忠当成了自己人生的榜样,沿着刘秉忠的人生轨迹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1375年,朱元璋回忆起自己早年在寺庙中的经历,突发奇想,要为和尚们开辟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
于是,他命令礼部组织一场专门针对僧人的科举考试。当然,考试内容仍然是传统的《四书五经》。
道衍也参加考试,但最终名落孙山。
1382年,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僧,打算将僧人分派到各个藩国,在全国各地为皇后祈福。
道衍被当时的禅宗宗师宗泐,推荐到南京,经过一番考核后,被分配到了北平城里的庆寿寺担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