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金灿荣教授谈论诺贝尔奖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也许永远不会出现日本式的“诺贝尔奖井喷”》。在读的过程中,我就感受到了金灿荣教授复杂的内心世界。
那是一个充满纠结与矛盾的世界,有光,也有阴影,而且光与阴影交织在一起,在相互斗争着,光想从阴影里挣脱出来,但是阴影却死死纠缠着光,于是印证了,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
金灿荣教授的这种心态,在谈论西史辨伪中,就表现出来了。
他明知道搞西史辨伪的那些人都在信口开河,所以一面支持西史辨伪,一面又强调一定要做到有根有据。对于他来说,支持西史辨伪是维持人气的需要,强调有根有据是维持学者形象的需要。
在谈论诺贝尔奖时,金灿荣教授再一次表现出了这种复杂的心态。
![]()
金灿荣教授首先说:
必须承认,西方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依然实力雄厚,杰出学者辈出,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差距。
还说日本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
离不开日本上世纪70至90年代国力上升期的持续投入,……日本已有22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类诺奖,这无疑是对其长期科研投入的一种肯定。
平心而论,金灿荣教授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确实难能可贵。这种话,是项立刚永远不会说的。
金灿荣这些话都是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这是一束光,是一束理性之光。
但是,随着这束光而来的,就是一大片阴影,严重削弱了这束光的亮度。
![]()
金灿荣教授紧接着就说日本也积极推动本国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其中自然也包括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必要接触。
这话的弦外之音,是不难理解的。
下面的话说得更直接:
我们也不能忽视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西方对中国崛起心存警惕的背景下,不能完全排除其有意通过奖项分配来平衡国际印象的可能性。
这就是目前流行的意识形态影响诺奖评审公正的说法。或者,金灿荣教授在迎合这种舆论。或者,他还不敢违背这种舆论。或者,他在推动这种舆论。
可是,理性之光依然还有力量支配着他的大脑,所以他还是无法完全、彻底否认西方与日本的科研实力。
所以,就有了下面这样的话:
日本学者屡获诺奖,除了科研实力之外,是否也与其和评委会的沟通有关?
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日本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又怀疑诺奖评选不公正。
这种两头都占着的好处,就是可以左右逢源。
金灿荣教授继续推进阴影的面积扩大,质疑日本的诺贝尔奖与现在产业水平的匹配程度,说如果基础研究投入巨大,却在产业竞争上节节败退,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
其实,金灿荣教授应该看到一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当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都会放缓。这就像爬山,越是到了高处、险处,速度就越慢。但是,只要稳住,就不会摔下来。
![]()
在说了一番迎合基本盘的话之后,金灿荣教授又适时地说了一段实事求是的话,仿佛是理性之光在倔强地挣脱阴影的束缚,又仿佛是意识到要守住基本的底线:
应当承认,日本等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科学方面确实基础深厚,中国与它们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领域,我们应当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这种话,和前面那些话一样,都是实事求是的,像一束光闪亮,显得难能可贵。
但是随后,又是一番怀疑论,说诺奖必然服务于西方战略利益,所以中国在这方面的地位很难快速提升。
这话,就是又否认了科研实力雄厚的作用,而是相信评奖与意识形态有关。
金灿荣教授的这篇文章,整体看下来,是不是可以看出很纠结、很矛盾?
![]()
一方面,不好脱离实际,不能不实事求是,不能不承认西方、日本科研实力雄厚,以守住一个学者的底线,维护自己的学者形象。
另一方面,又必须或者很想迎合自己的基本盘,迎合类似于伪史论的舆论,或者可能是想要推动这种舆论。
确实是因为纠结呢?还是出于一种圆滑?
金灿荣教授最后的话,是对的,“我们只需坚定走好自己的路,稳步向前,至于他人的评价,不妨任其自然”。
说真的,没有诺贝尔奖确实没什么,只要国家强大、人民幸福,这就好。但对于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不能因为得不到就反过来毫无根据地黑。
这关系到是与非的问题,甚至是关系到一个人的操守问题。
有的人,10年前说中国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现在为了迎合舆论,又说受意识形态影响中国不可能得到诺贝尔奖,这种人就是没有操守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