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是一场被拉得无限漫长的黑夜,那么伽马射线就是那种让人眯起眼睛的刺眼闪光。它来自最暴力的事件:超新星爆炸、中子星碰撞、黑洞吞噬物质。
而就在星银河系的中心,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那里的伽马射线太多了,多得不合理。
![]()
这可不是“仪器灵敏度太高”的问题,而是“理论被现实打脸”的那种多。
根据最新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这种过量的高能辐射,可能真的是暗物质在自相湮灭。换句话说,我们也许正在通过光,看见最暗的东西。
一场十年的谜案:谁在银河中心点亮了灯?
2009年,美国的费米空间望远镜(FERMI)盯上了银河系的中心区域,结果数据出来时,全世界的天体物理学家都愣了。那片区域居然在发出远超预期的伽马射线。伽马射线,是能量最高的一种光,按理说它该只出现在超新星残骸或者脉冲星群中。

可银河中心那一带,既没有爆炸,也没有狂躁的恒星风暴,却亮得离谱。
于是,理论界开了个脑洞大会。最热门的两种解释:一是暗物质粒子互相碰撞、湮灭并释放出伽马射线;二是那片区域藏着一群极老的毫秒脉冲星(那些自转几千次每秒的死星残骸),能像灯塔一样周期性地发光。
问题是,无论哪种假设,都卡在“形状”上。
伽马射线的空间分布和我们预测的暗物质分布对不上。理论说暗物质应该在银河系中心形成一个对称的球状“晕”,可实测辐射图像却偏扁,带点不对称的倾斜。
于是,有人说:“这不对,肯定是脉冲星干的。”也有人反驳:“别急,可能是我们低估了暗物质的复杂性。”
新模拟:暗物质没那么规矩,它是“扁”的
最近,来自德国波茨坦的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AIP)的一组科学家,做了一次更逼真的宇宙模拟。
他们用高分辨率模型再现了在类似太阳系环境下形成的银河系,并惊讶地发现:暗物质在银河内部的分布根本不是球形的,而是被拉扁、带有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形态更像银河盘里的恒星群。
![]()
这听起来像细节问题,但对整个谜题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暗物质的分布本身是扁的,那伽马射线的形状就完全合理了。换句话说,问题不是光错了,而是我们画的暗图错了。
研究团队成员穆鲁(Moorits Muru)在论文中写道:“我们分析了银河系的暗物质晕结构,发现其扁平程度足以解释伽马射线过量的形态特征。这说明这些辐射确实可能来自暗物质粒子的自我湮灭。”
一句话总结:宇宙没撒谎,是我们太自以为是。
暗物质:宇宙里的“无声多数”
暗物质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能量账对不上”。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银河系转得太快了,如果只有那些能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它早该被离心力撕碎。要让它稳住,就必须有额外的质量来提供引力,那东西既不发光也不吸光,只能靠引力留下痕迹——这就是暗物质。
![]()
它在宇宙中占了27%的质量能量总量,比我们所有看到的星星、尘埃、黑洞加起来还多。可讽刺的是,我们至今没“抓”到一粒暗物质。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它在“那儿”。
如果这次伽马射线的过量真是暗物质湮灭造成的,那意味着我们终于看到了它的“尸光”——那是它们互相撞击后转化为纯能量的瞬间。
另一派说:别急,可能是老脉冲星搞的鬼
当然,另一派人并不买账。他们认为,那些古老的毫秒脉冲星完全能制造出相似的伽马射线图样。问题在于,这类脉冲星太小、太暗、太密集,现有望远镜根本分辨不出它们是否真的在那里。
![]()
所以,争论还没结束。暗物质阵营说“这就是证据”,脉冲星阵营说“别太激动”,两边的科学家继续互相怼,但都承认这次模拟的结果,确实让暗物质的说法变得更有底气。
AIP的诺姆·利贝斯金德(Noam Libeskind)直白地说:“当费米望远镜第一次对准银河中心时,我们全傻了。那片区域伽马射线太多,像有人在宇宙的心脏开了聚光灯。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终于有理由相信,那盏灯也许真是暗物质点亮的。”
如果真是暗物质,那就炸裂了
假如这个结果成立,那不只是解开一个天文谜题那么简单,而是对基础物理的一次重击。
因为这将是人类第一次“直接看到”暗物质的效应。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为捕捉它造了无数探测器,从地下几公里的液氙罐到轨道上的粒子探测器,几乎都扑了个空。
![]()
现在,暗物质可能自己“泄密”了。它在银河中心互相湮灭,把存在的痕迹化成了光。
穆鲁总结说:“这项研究说明,暗物质粒子如果能够自我湮灭,那么我们就离揭开它的真实面目又近了一步。”
宇宙的黑幕,正在被自己的光照亮
人类一直用“光”来理解宇宙,讽刺的是,这次我们可能要靠光去理解“暗”。这就是科学的诗意——它的浪漫不是来自星空,而是来自一堆方程式能突然对上现实。
也许几百年后,人们会回头看这一刻,说这是“暗物质世纪”的开端。它不再是隐形的背景,而是宇宙故事里真正的主角之一。
参考文献:
Moorits Mihkel Muru et al., Fermi-LAT Galactic Center Excess Morphology of Dark Matter in Simulations of the Milky Way Galax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