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战区》网站披露中国西北某试验基地成功首飞新型隐身无人轰炸机时,国际军事观察家的目光再度聚焦东方。这架被冠以 "曲柄风筝" 构型的飞行器,凭借其 42 米翼展的庞大体型,刷新了世界对无人作战平台的认知边界,更打破了隐身轰炸机领域的传统发展逻辑。
![]()
自冷战时期 B-2A"幽灵" 轰炸机问世以来,隐身战略轰炸机始终深陷 "不可能三角" 的困境:极致隐身性能、充足载弹能力与可控制造成本三者难以兼得。美国空军耗资 24 亿美元打造的 B-2A 虽可实现 12000 公里航程与 23 吨载弹量,却因天价维护成本沦为 "空中艺术品"。后续推出的 B-21 虽将单价压缩至 7 亿美元,却以牺牲 30% 载弹量和 25% 航程为代价。这种载人轰炸机的固有矛盾,在无人化技术突破后迎来了转机。
![]()
中国新型无人轰炸机的 "曲柄风筝" 构型,标志着气动布局的革命性突破。相较于 B-2A 保守的 "W" 型飞翼和 B-21 的 "V" 型设计,这种新型飞翼在机翼前缘设置连续弯折,既增强了结构强度,又通过分布式电磁散射特征控制技术提升隐身效能。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评估显示,该构型使得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较传统飞翼降低 40%,同时气动效率提升 18%,完美契合超远程打击平台的物理需求。无人化设计带来的技术红利更为显著。去除生命维持系统和驾驶舱结构后,机体空间利用率提升 27%,配合人工智能飞控系统,可实现连续飞行 30 小时以上的持久作战能力。
![]()
据开源情报分析,该机最大起飞重量约 75 吨,内置弹舱容量达 15 吨,在携带 6 枚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仍能突破 6000 公里。这种将战略级载荷与战术级灵活性相结合的特性,开创了空基打击力量的新维度。对于外界关注的轰 - 20 项目,军事专家指出二者并非替代关系。载人轰炸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态势感知、临机决策能力仍不可替代,而无人平台在穿透性打击、蜂群作战方面独具优势。
未来或将形成 "有人机指挥中枢 + 无人机攻击集群" 的协同体系,这种组合既规避了战略轰炸机高价值目标的风险,又通过数量规模形成饱和攻击能力,真正实现 "1+1>2" 的作战效能。该型机的亮相引发连锁反应。
![]()
北约空军司令部已将无人轰炸机纳入 2026 版《空中作战纲要》,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加速推进 S-70"猎人" 无人机改进计划。而在太平洋对岸,五角大楼悄然启动 "下一代穿透式制空" 项目,计划在 2028 年前部署 300 架隐身无人作战平台。
![]()
当全球军工界还在争论有人 / 无人装备孰优孰劣时,中国航空人用这架翼展 42 米的钢铁巨翼给出了答案 ——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技术代差转换的关键节点,以无人化重构战略打击力量的性价比公式。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飞行器本身,更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正如《简氏防务周刊》评论所言:"当无人轰炸机开始承担战略使命,我们熟悉的空中力量天平已悄然倾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