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为什么四大天王很少作词作曲?
这个提问,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在探讨作词、作曲这两个专业技能,实际上有隐藏定义。
第一,不能写歌的人,不算音乐人,或者即便勉强能算,也要低人一等,第二,四大天王的走红,是靠公司包装。
或许是小人之心了。
但以笔者所见,这两种定义,大有市场。
这一方面,是人红是非多,另一方面,也是胜负心作祟。
不妨一探。
![]()
刘德华是四人当中,涉足幕后创作最多的天王。
资料显示,他为巫启贤、梅艳芳、古巨基、李慧敏、草蜢、苏永康乃及罗文等歌手,写过二十一首歌曲词作,其中有两首歌是作词、作曲一体。
此外,他自行作词、演唱的歌曲,高达107首,其中有六首歌,是作词、作曲一体。
相对来讲,他帮其他歌手创作的歌曲,甚少名篇,但自己唱红的歌不少,有诸如《恭喜发财》、《17岁》、《男人哭吧不是罪》、《笨小孩》、《你是我的女人》、《冰雨》、《你是我的传说》和《谢谢你的爱》等等。
诸多词作,究竟质量如何,这或见仁见智,但数量绝对不少。
已经可以算“半个”唱作人。
![]()
张学友又怎样?
他早在1989年,就尝试过作曲,后来甚至在2004年,包办了自己新专辑《Life Is Like a Dream》的全部作曲工作。
总体来讲,他单作曲十二首,单写词两首,词曲一体四首。
当中比较知名的作品,大略包括《这个冬天不太冷》、《过敏世界》、《这么近(那么远)》、《当我想起你》和《爱是永恒》。
这算是正经“操刀”过。
![]()
黎明可能比较出人意料。
包括作词、作曲在内,他总计能拿出来三十首歌曲作品,不过如果在路人角度来说,几乎全无水花。
![]()
郭富城尝试不多。
笔者能够记得的,最早或是在1993年,他为自己的歌曲《童话小公主》作词,而后是1995年,再次为自己的歌曲《小城故事》作词,又在许多年过后,他为纪念踏足红馆三十周年并感恩歌迷,亲自操刀为歌曲《您》作曲。
算仅“试水”。
![]()
至此可做小结。
以歌曲作品的品质和数量而论,即便四大天王加起来,可能都还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幕后制作人。
这是实情。
但在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下来说,歌手并不必须精通幕后创作。
流行歌手的定义和价值,在于将个人形象、气质、性情、音色、情感、情绪、技巧、台风和价值观等等,有机融合进入自己的音乐作品当中,给歌迷带来视、听乃及灵魂层面的享受、感动和遐想。
这才是流行音乐的本质。
恰如郭富城的《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听风的歌》和《爱的呼唤》,张学友的《吻别》、《刹那爱》和《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黎明的《哪有一天不想你》、《情深说话未曾讲》和《如果可以再见你》,以及刘德华的《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我的风采》和《忘情水》。
旋律与词作,与歌手本身完全相合,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了歌迷和乐坛,不可分割。
在这个角度来说,歌手会不会写词、作曲和编曲,完全不重要。
是不是这个理?
![]()
再深说一层。
就当前我们所能见到的音乐作品而论,四大天王皆未表现出来,在作词、作曲方面的超卓天赋与能力。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潜能。
之所以相对都没有深入幕后音乐制作的领域,其实另有缘由。
出道数十年来,四人皆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纵深和多元发展路线,他们非但远远超越了前辈艺人的职业“疆域”,更令后来者不可再追。
他们演成影帝、唱成歌神、跳成舞王,不但垄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大奖,也几乎垄断了一个十年的演唱会市场,更兼带动时尚潮流,一举推动香港乐坛,步入了有史以来最辉煌、影响力最大的黄金年代。
所以答案不言自明。
![]()
多补一句。
论歌、论舞、论演,论个人魅力和跨界之威,有哪个幕后音乐人敢站出来说,自己能挑战四大天王?
敬请提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