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行员驾驶歼-16在距离外国战机仅10多米处完成倒立飞行,同时锁定两个目标。
从战术层面看,飞行员完成的滚转倒立飞行和双目标锁定,展现了平时训练的扎实程度。在距离敌机仅10-15米的空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机动,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解放军飞行员训练体系从数量到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将这类以往高度保密的拦截细节公之于众,也反映了中国军队日益增强的自信。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段被央视披露的拦截细节(图1),不仅展示了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技术胆识,更揭示了现代空战从单机性能到体系对抗的根本性转变。
外媒普遍猜测被锁定的正是美军的王牌隐身战机F-22,这个判断如果成立,就意味着非隐身战机在完整作战体系支撑下,同样具备对抗隐身战机的能力。
隐身战机并非无懈可击,这是此次事件传递出的第一个重要信号。军事专家岳刚点出了关键所在——解放军依靠的是包括卫星、预警机和反隐身雷达在内的“综合作战系统”。
当F-22凭借其隐身特性试图抵近侦察时,它面对的不是单一的战斗机,而是一张由天基、空基、陆基探测设备编织而成的立体监视网。
在这个体系中,隐身战机的行踪可能早已被远程预警系统捕捉,歼-16要做的只是在最后环节完成战术动作和武器锁定。这种作战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空战的游戏规则,也让“隐身神话”在体系对抗面前显得不再那么神秘。
(图2)
![]()
近距离战术拦截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在军事科技领域长达数十年的追赶与反超。歼-16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战斗机(图2),其12吨的载弹量几乎与F-22相当,而它在西部战区的部署更体现了中国空军装备更新的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拦截发生在2022年的沿海训练期间,这表明类似的对抗已从偶发事件转变为常态化演练。
飞行员李超描述的外国军机“明显挑衅意图”,恰恰反映了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对峙的日常现实。美军将F-22部署在冲绳嘉手纳基地,频繁开展抵近侦察,而中方的坚决反制,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军事互动图景。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场空中交锋预示着未来高端军事冲突的基本形态。当歼-16能够有效识别和驱逐F-22时,它证明了一个关键命题: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单一装备的优势正在被体系作战能力所抵消。
(图3)
![]()
中国近年来展示的歼-20、歼-35隐形战机(图3),以及新型隐形无人机,都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它们与预警机、侦察卫星和反隐身雷达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攻防网络。
这种发展路径表明,中国正在走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军事现代化道路——不追求单项技术的绝对领先,而是注重整体体系的协同效能。
对于周边国家而言,这场拦截事件无疑传递了复杂信号。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装备的F-35战机,未来可能面临类似的体系化应对。
而中国在展示军事实力的同时,也通过央视的公开报道进行了精妙的信息释放——既展现了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又不过度刺激地区紧张局势。这种拿捏得当的舆论操作,本身就成为现代战略博弈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