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广州中考有一个使用频率还挺高的词语——滑档。
我就时不时听家长说某亲戚朋友邻居的孩子某年中考滑档了,似乎很容易就会滑档。那么,究竟什么是滑档,你又知道吗?
网上搜索,比较多用到的解释是: 中考成绩达到了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线,但在常规录取批次中未被任何学校录取,或者在某个批次的志愿全部未被录取,自动降到下一批次的情况。
如果按照这个规则,确实很多情况都可以称之为滑档,毕竟某批次全部未被录取都叫滑档。要知道,普高线(25年487分)只有民办高中可以选,如果不想选择民办那就等于滑档。而老三区、天河区、黄埔区等几个区第三批次公办高中的最低控制线可能会在第三梯度线(25年627分)以上,这条线比普高线足足高出140分。
但其实吧,如果因为分数不够,又不选择民办导致没有学校录取,这没有什么好埋怨的。真正让人惋惜的,应该是明明分数还可以(起码达到了同批次公办学校录取最低标准),但因为志愿填报的问题导致所有志愿都没没录上,我管这叫狭义的,真正的“滑档”。
有时候,甚至不是因为填志愿不合理,而是某些意外,或者是运气不好所导致的滑档。这种情况最严重的年份是2022年。

这一年,中考人数比前一年暴涨2万,学位数量变化却不大,更重要的是第一梯度线依旧维持在12%,相当于每个梯度的人数多了很多!这直接导致了当年非常多学校的分数上涨了一个梯度。
看到这里,还没有明白大量学校比大众预期高分,甚至高了一分梯度的后果。
举个例子,下图是22年中考(和21年相比)分数线上升至第二梯度的学校。
![]()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多数人对这些学校的预期普遍是三梯度(有7所学校直接涨了60分),则我只要有一个二梯度的分数,拿来保底是稳妥的,哪怕三梯度的1志愿填报它们也是稳妥的,然而22年实际出来的结果确实这样。
假设一个学生,预期分数在第一梯度以下15分左右,第三批次志愿如下:
培正
三中
育才
一中
西关外国语学校
省实越秀
而假设他最终考差了一点点,685分,那么会被哪一所学校录取?答案是,全部落榜,直接滑到第四批!
因为培正当年689分,如果说自己考砸了落榜培正合理,更惨的还在后头。那就是2~6志愿全部上了第二梯度,并且因为末位志愿序号的差距全部落榜。这放在别的年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一年就是发生了。
好歹,这个学生还是二梯度,要是用17中之类的兜底,或者哪怕到第四批也还能兜住,不至于没有公办可以读。但是,本身成绩就在第三批次的天河区和老三区学生,当年就滑了一大批。并且不是滑到第四批次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全滑(第四批次13中当年660分)。
一篇哀嚎,补录着众,这才是真滑档。
对详细数据感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我当年的一篇文章。
自此,我一直用最周全的考虑来建议家长,很多志愿位置用双保险甚至三保险,确保不会因为某一两所学校分数线忽然拔高而被打一个措手不及,要考虑到最极端的情况,哪怕极端情况出现的概率很低。
幸好,从23年开始,第一梯度线比例依据当年中考人数和学位进行调整,这种情况没有再次发生。但指导志愿的时候这个考虑更周全,更稳妥的思路已经植根在我心中。
25年中考,很多学校甚至反过来出现意外的“降梯度”,情况刚好和22年相反。这意味着只要志愿不乱来,成绩不特别拉胯(低于三梯度),意外滑档的机会极低。
对了,26届的中考跟踪已经开始,有需要了解的可以看看这篇:
事实上,这两年所有经我手一对一跟踪的家长,除非自己考得严重失常且又不考虑民办,否则印象中没有出现过滑档的意外。
反倒是很多时候,滑档的原因是学生或者家长自己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对保底学校的要求过高,觉得这样的学校配不上自己孩子而选择不填。
要是接受民办,并且使用民办保底还好,如果同时不愿意接受民办,又对保底的公办过于挑剔,万一最终考砸了,就很容易出现滑档的情况。

所以,最后的忠告就是。除非成绩硬得不得了,否则人菜千万不要瘾大。除了目标学校之外,也应该提前物色和了解一下保底的学校——保底就是买保险,用到的可能性也许不大,但得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