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为爱复合而借出的钱,一场因缘未续而生的纷争。当亲情与债务交织,如何解开这个“结”?近日,河南省栾川县司法局栾川司法所以情为桥、以法为据,成功调解一起因复婚愿望落空而引发的特殊家庭债务纠纷,不仅让双方放下争执、握手言和,更守护了两个孩子在完整亲情中健康成长的环境。
2016年,朱某与梁某协议离婚,约定两个女儿一人抚养一个。但由于朱某长期外出务工,两个女儿实际一直由母亲梁某独自抚养照料。期间,朱某及其父母一直希望两人能够复婚,重建家庭。
2021年,梁某因购房需要资金,朱某父亲出于促成儿子与梁某复婚的愿望,自愿借款6万元给梁某用于购房。然而,事后因朱某出现暴力行为,复婚愿望未能实现,双方关系恶化,继而因这6万元借款的归还问题产生了激烈矛盾。
2025年9月5日,梁某和朱某父亲共同来到栾川司法所申请调解。
调解过程中,司法所工作人员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借贷纠纷,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家庭期待和经济矛盾。男方家庭认为借款初衷是促成复婚,目的落空,理应尽快还款;而梁某则倍感委屈——她独立抚养两个孩子多年,并非不愿还款,而是希望朱某写下承诺不再纠缠,却反被误解为“赖账”,甚至遭到言语攻击。
![]()
面对这一情况,调解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打出“情、理、法”组合拳:
1、明法理:向双方明晰了借贷关系的法律事实,指出公民之间的合法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应依法履行还款义务。
2、析事理:帮助双方客观回顾了借款发生的初衷、复婚未果的原因以及孩子抚养的实际情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3、通人情:疏导对立情绪,强调尽管夫妻姻缘已尽,但祖父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并未改变,不应让金钱之争伤害孩子的亲情世界。
经过调解员耐心、细致的沟通,双方逐渐打开心结,最终达成一致,梁某当场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向朱某父亲归还了40000元,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她的诚意。对于剩余款项,她自愿写下了一张20000元的欠条,并明确了具体的还款日期与方式,作出了郑重承诺。而朱某父亲也被这份诚意所触动,他基于过往的家庭情谊与梁某独立抚养孩子的实际情况,主动表示自愿放弃对借款利息的主张,只收回本金。
![]()
除了金钱上的了断,双方还达成了更为重要的共识——他们共同承诺,此次经济纠纷的彻底解决,绝不会影响朱某及其家庭对孩子们的探视权与亲情往来。他们都表示,将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让大人的经济纠纷成为孩子亲情的绊脚石。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栾川司法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体现。调解员不仅高效化解了现实的债务矛盾,更从源头消解了潜在的情感隐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家事纠纷不易断,司法调解有温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司法所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润滑剂”与“减压阀”作用,为无数家庭守护最后一寸温情地带。(王博地)
【编辑 滢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