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篇》:什么是高手?于无声处引他人循道而行,懵然不知所以然

分享至



《摩篇》中的“摩”,是接近并体察对方。摩意是揣情之术的延伸,鬼谷子在揣篇之后为什么还要续写个摩篇呢?这是因为只有揣根本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得到了自己内心的猜测,猜测未必是真相,揣篇侧重的是掌握事情和人情,获得与游说对象有关的外部的信息。而摩侧重通过揣情对得到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总结、推敲、检验;从外部信息得到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和重要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制定说服的方法。

在现在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很明朗的,看一眼就知道了;但也有些事情是深藏不露的,尤其是那些与个人的利害密切相关的事,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意图埋藏得很深。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揣测过程,去除一些我们得到的假信息。

《摩篇》分为四个部分,本文为大家讲述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鬼谷子教导我们,如果想探知实情,第一步是要去接近并体察当事人,方有机会探知并了解他的言行态度,而加以估量推测。接近并体察对方时,一定要首先附和对方的欲望,然后再稍微提出异议。这样的话,对方内心感情便会受到冲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言行态度,暴露其心中的实情。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摩之,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翻译:

所谓“摩”,是与揣情紧密相连的一种预测术。寻绎、琢磨那些外在表象的内在心理原因,是揣情的主要目的。摩意术在使用时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在秘密中进行,不被人察觉。暗地里对人实施摩意术,顺从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他的内心世界,适当的揣测、体会,导致某些表象的内在心理因素必会表露出来,为我们所掌握。他的这种表露,必然有外在的表象行为。这就是“摩意”的作用了。我们掌握了外在信息和内在心理之后,就要藏起这种摩意术,把自己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以免被对方察觉,这就是所谓的堵起洞口,藏起事头。人们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魔意术并且已经从外到内都掌握了他,故对我们无所戒备,我们就可以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而且不留后遗症。这样,办成了事情,却不会留下祸患。我们在这里对他实施魔意术,他在那里必然有所反应而被我们掌握心意欲望等内在心理因素。我们把察得的这些信息运用到决策中,使用到行动中,所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二、对摩篇理解



“摩者,揣之术也”,摩也是揣术的一种。揣是大范围,摩是细功夫。摩的时候,地方不要搞错,只有搔到了痒处,才可以摩。人内心中的感情,在外面会表现出相应的状态,即“内符也,揣之主也”,情感动于内,外面就有一些相符合的反应或表现。除了大奸巨恶、特别冷静的人,一个人心中任何情感动荡,绝对影响到外在的表情。“内符”,就是要由外至内,通过摩的手段将人内心的隐情探测出来,这是揣的主要目的。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要把摩的手段运用自如,在摩的时候,可以不让人家知道,因为你做得很隐蔽。不能让人家知道,我在说好听的,在你身上下功夫,对你有所求,让你愉快。高手就是这样,人家不知道他在用摩的手段,藏得很深,不易察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