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四分律》《毗奈耶》《摩诃僧祇律》《大智度论》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晨钟暮鼓之间,僧众剃度的场景总让人心生庄严。那锋利的戒刀划过头顶,三千烦恼丝应声而落,从此青灯古佛相伴,再不见鬓发飘扬。可是,为何出家修行,定要剃除须发?难道头发胡须,真会妨碍修行?
翻开佛门典籍,处处可见"剃除须发"的记载。从佛陀住世时的规矩,到历代祖师的训诫,无不强调须发不可留存。《四分律》中明文规定,僧人须每半月剃发一次;《毗奈耶》更是详细记载了剃发的仪轨与深意。这些严格的戒律,绝非随意制定,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甚深法义。
更让人不解的是,世间修行法门众多,道家修士可以蓄发束冠,儒家士人可以留须明志,为何独独佛门中人,必须剃除须发,清净示人?这其中的差别,究竟指向怎样的修行密意?
![]()
东晋年间,庐山东林寺住着一位年轻的行者,法名慧远。他原本是儒家弟子,饱读诗书,容貌俊朗,蓄着一部漂亮的胡须。那时的他,常以须髯自矜,认为这是文人风骨的象征。
一日,慧远听闻道安法师在襄阳讲经,便前往参学。道安法师德高望重,门下弟子数百,皆是剃除须发的出家相。慧远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虽穿着僧衣,却依然保持着儒士的装束,头发虽然剪短了些,但胡须却修剪得整整齐齐。
听经数日,慧远对佛法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他找到道安法师,请求正式剃度出家。道安法师看着他,问道:"你既然想要出家,为何还要留着这些须发?"
慧远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弟子自幼读书,师长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虽然想要出家,但总觉得剃掉须发,有些不孝。"
道安法师听了,并未责怪,只是说:"你先去殿前扫地三日,三日后再来见我。"
慧远依言,每日在大殿前扫地。第一日,他扫得很认真,把每一片落叶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到了傍晚,风起,树上的叶子又落了满地。第二日,他扫得更勤快,扫了一遍又一遍,可树叶还是不断飘落。第三日,他索性不停地扫,从清晨到日暮,扫帚不离手,可树叶依然落个不停。
三日后,慧远疲惫不堪地来见道安法师。道安法师问他:"这三日,你有何感悟?"
慧远苦笑道:"弟子发现,这树叶永远扫不完。只要树还在,叶子就会不断地落。"
道安法师点头:"你说得对。那你可知道,你的须发,就如同这些树叶?"
慧远一愣。
道安法师继续说:"树在,叶就会不断长出来;根在,烦恼就会不断生起来。你的须发,就是烦恼的表征。你每日梳理须发,修剪胡须,看似在打理容貌,实则是在执着于这个色身,执着于别人对你的看法。"
"你想想,当你梳理头发时,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想,这样梳会不会更好看?当你修剪胡须时,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想,这样会不会更有威仪?这些念头,看似平常,实则都是我执的表现。"
慧远若有所思,但还是有些犹豫:"可是,师父,儒家讲孝道,不是说要爱惜身体吗?剃除须发,岂不是有违孝道?"
道安法师笑道:"你对孝道的理解,太过肤浅了。真正的孝,不在于保全这个皮囊,而在于成就这个法身。"
"你可知道,佛陀当年为何要剃除须发出家?他是太子,地位尊贵,相貌庄严,按理说最应该保持王族的威仪。可他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毅然决然地剃除须发,舍弃王位,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为什么说是大孝?因为他不仅要救度自己,还要救度父母,救度一切众生。若他沉溺在王宫的富贵中,执着于太子的身份,那他永远无法觉悟,永远无法真正利益他的父母和众生。"
"剃除须发,表面上看是毁伤身体,实际上是在斩断执着的根源。头发胡须,每日生长,需要梳理、清洗、修剪,这些琐碎的事情,会耗费大量的心力。而出家人剃除须发,就是要把这些心力,全部用在修行上。"
慧远听了,心中有所触动,但还是问道:"师父,难道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吗?"
道安法师摇头:"时间只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破除我执。"
![]()
"你想想,世间人为何要蓄发留须?男子留须,是为了显示阳刚;女子蓄发,是为了展现柔美。这些,都是在强化一个'我'的概念——我是男人,我要有男人的样子;我是美人,我要有美人的样子。"
"可是,修行恰恰是要打破这个'我'。无论男女老幼,贵贱贤愚,一旦剃除须发,穿上僧衣,就都是一样的修行人。没有了外在的装饰,没有了性别的标志,我们才能真正平等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慧远听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事,问道:"师父,弟子曾听说,有些外道也剃除须发,难道他们也是在破我执吗?"
道安法师说:"你问得好。确实,在印度,有一些外道也剃除须发,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有的外道剃发,是为了苦行,认为折磨身体可以赎罪;有的外道剃发,是为了标新立异,想要与众不同。这些都不是佛法的本意。"
"佛法中剃除须发,既不是苦行,也不是做作,而是一种自然的放下。就如同你脱下旧衣服,换上新衣服,不会觉得可惜,也不会觉得特别;剃除须发,也应该是这样,不执着于剃,也不执着于不剃。"
"只不过,对于凡夫来说,我们对须发的执着太深了,所以需要通过剃除这个外在的行为,来提醒自己,要放下内在的执着。"
慧远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师父,弟子愿意剃度出家。"
道安法师点头:"好。不过,我还要问你几个问题。你剃除须发之后,若见到以前的朋友、亲人,他们不认识你了,你会难过吗?"
慧远想了想,说:"会有些难过,但弟子会克服。"
"若有人嘲笑你,说你剃了发就不像个人了,你会生气吗?"
"会有些生气,但弟子会忍耐。"
道安法师摇头:"你这样的发心,还不够。真正的剃除须发,不是靠克服、靠忍耐,而是发自内心地不在乎。"
"你要明白,剃除须发,不仅仅是剃掉外在的头发胡须,更重要的是剃除内心的分别执着。若你剃了发,却还在意别人的看法,还会因此而难过、生气,那这个发就白剃了。"
慧远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剃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剃除内心那个执着于'我'的念头。
几日后,慧远正式剃度。当锋利的戒刀划过头顶,他感觉到的不是痛,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须发,此刻如枯草般落下,他忽然明白,自己执着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剃度之后,慧远每日对着铜镜,看着自己光秃秃的头,总会想起道安法师的话。他发现,没有了须发,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变得简单了,不再为容貌烦恼,不再为别人的眼光焦虑。
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慧远的头发长出来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层,但他开始忍不住去摸它,去想着什么时候该剃了。道安法师发现了他的心思,又把他叫到跟前。
"你是不是在想,头发长了,该剃了?"道安法师问。
慧远点头。
"你可知道,为何佛制规定,出家人每半月要剃一次头?"
慧远摇头。
![]()
道安法师说:"这里面有个极深的道理,关系到修行的根本次第,也关系到为何出家人不仅要剃头发,连胡须都不能留。这个道理,若不明白,哪怕天天剃头,也只是徒具形式,无法真正破除我执。"
"佛陀住世时,曾对弟子们说过一句话,这句话道尽了剃除须发的真正密意。历代祖师都将这句话视为修行的根本,可惜后世学人多不能理解其中深意..."
道安法师说到这里,看着慧远,目光深邃而慈悲,仿佛要把最珍贵的法宝传授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