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退休子女在家,却将88岁老母送敬老院,遗嘱公布子女追悔莫及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敬老院条件好,有专业护工,您去那儿享福。"大儿子李建国红着眼眶说道。

"我们每个月都会去看您的。"二儿子李建军拍着胸脯保证。

88岁的李秀兰静静听着五个子女的"关心话",脸上没有预想中的眼泪和抗拒。

她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好,我同意。"

子女们松了一口气,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顺从的决定,竟然隐藏着一个足以让他们追悔莫及的秘密。



01

2024年秋天,梧桐叶黄的季节。

李秀兰坐在老屋的藤椅上,看着围坐在自己面前的五个子女。

大儿子李建国今年65岁,退休工人,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他是五个孩子中最有"孝心"的一个,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每次在邻居面前,他总是自豪地说自己多么孝顺老母亲。

二儿子李建军63岁,西装革履,是五个孩子中最成功的一个。

他开了一家建材公司,在市里有房有车,经济条件最好。

对于母亲的事情,他习惯用钱来解决问题。

三儿子李建华60岁,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

他曾是一名中学教师,退休后喜欢读书看报,说话总是慢条斯理。

在外人看来,他是最有文化、最懂事的儿子。

大女儿李春花58岁,穿着朴素但干净,说话轻声细语。

她嫁给了一个小干部,家境中等,最担心的是影响儿子的前途。

小女儿李春梅55岁,大学教师,是家里唯一的知识分子。

她总是用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很少流露感情。

"妈,我们商量了很久。"李建国清了清嗓子开口。

"您一个人住在这老房子里,我们都不放心。"

李建军接过话茬:"市里新开了一家高档敬老院,环境特别好。"

"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比我们照顾得更周到。"

李建华推了推眼镜:"妈,您年纪大了,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我们上班的上班,忙事业的忙事业,真的照顾不过来。"

李春花小心翼翼地说:"妈,那里有很多同龄的老人,您不会孤单的。"

李春梅最后总结:"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专业的养老机构确实更适合高龄老人。"

李秀兰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她看了看这五张熟悉的脸,每一张脸上都写着关心,也都写着急切。

"妈,您说句话啊。"李建国有些着急。

"我们这也是为了您好。"李建军补充道。

李秀兰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看了看院子里的老槐树。

那棵树是她嫁到这里时栽下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

"你们都是好孩子。"李秀兰突然开口。

"既然你们都觉得敬老院好,那我就去。"

五个子女面面相觑,他们原本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劝说的理由。

甚至想好了如果母亲哭闹该怎么办。

可是现在,母亲竟然这么痛快地答应了。

"妈,您真的同意了?"李春花有些意外。

"嗯,什么时候去?"李秀兰问得很平静。

"越快越好,我们已经交了押金。 "李建军忙说。

"那就明天吧。"李秀兰点点头。

子女们既松了一口气,又隐隐有些不安。

这和他们想象中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他们以为母亲会哭,会闹,会舍不得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

可是母亲的反应平静得让人意外。

当天下午,李春花和李春梅帮母亲收拾行李。

李秀兰的东西很少,几件换洗衣服,一个小木盒,还有一张发黄的全家福。

"妈,这个木盒子放什么的?要不要带走?"李春花拿起那个巴掌大的木盒问道。

"要带走。"李秀兰从女儿手中接过木盒,小心地放进行李箱最底层。

"里面是什么?"李春梅好奇地问。

"一些老东西,没什么用,就是舍不得扔。"李秀兰淡淡地说。

晚饭时,五个子女难得聚在一起。

这顿饭吃得很安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

饭后,李秀兰说要到院子里走走。

五个子女以为母亲是舍不得老房子,想最后看看。

他们跟在后面,准备好了安慰的话。

李秀兰走到老槐树下,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树皮。

她在那里站了很久,嘴里念念有词。

"妈,您在说什么?"李建国走过来问。

"没什么,和老朋友告别。"李秀兰笑了笑。

"什么老朋友?"李春梅不解。

"这棵树啊,陪了我几十年了。"李秀兰拍了拍树干。

子女们面面相觑,觉得母亲的行为有些奇怪。

不过老人嘛,总是会对一些东西有特殊的感情。

第二天一早,李建军开着车来接母亲。

李秀兰提着简单的行李,最后看了一眼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

她的眼中没有不舍,反而有一种解脱的神情。

车子启动了,李秀兰没有回头看。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妈,敬老院的条件真的很好,您一定会喜欢的。"李建军一边开车一边说。

"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李秀兰点点头。



到了敬老院,院长亲自出来接待。

这里确实环境不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李秀兰的房间在三楼,朝阳,光线很好。

房间里设施齐全,电视、空调、独立卫生间,应有尽有。

"李奶奶,您满意这个房间吗?"年轻的护工小张问道。

"很好,谢谢。"李秀兰客气地说。

五个子女帮着整理行李,安排各种物品的摆放。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准备离开。

"妈,我们先走了,您有什么需要就找护工。"李建国说。

"我会经常来看您的。"李建军承诺道。

"有什么事情随时打电话。"李建华叮嘱。

"我改天就来陪您。"李春花说。

"您在这里好好休息。"李春梅最后说道。

02

李秀兰点点头,目送着五个子女离开。

等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李秀兰脸上的客气笑容慢慢消失了。

她从行李箱底层拿出那个小木盒,放在床头柜上。

然后坐在窗边,看着楼下的花园发呆。

李秀兰入住敬老院的第一周,表现得异常平静。

其他新来的老人往往需要一段适应期,会想家,会哭闹。

可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应,反而显得轻松愉快。

每天按时吃饭,按时休息,还主动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种活动。

护工小张觉得很奇怪。

"李奶奶,您不想家吗?"小张试探着问。

"想啊,不过这里也挺好的。"李秀兰淡淡地说。

"您的子女真孝顺,把您送到这么好的地方。"小张夸奖道。

李秀兰只是笑了笑,没有接话。

第二周,李建国按承诺来看望母亲。

他买了母亲爱吃的点心,还带了一些水果。

"妈,您在这里还习惯吗?"李建国关心地问。

"挺好的,吃得好,睡得也好。"李秀兰回答。

李建国本以为母亲会拉着他的手说舍不得,或者抱怨敬老院的不好。

可是母亲的反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她显得很平静,甚至有些疏离。

"妈,您有什么需要的吗?我去给您买。"李建国努力寻找话题。

"不需要,这里什么都有。"李秀兰摇摇头。

两个小时后,李建国起身告辞。

"妈,我下周再来看您。"

"好,路上小心。"李秀兰客气地说。

目送儿子离开后,李秀兰回到房间,从床头柜里拿出纸和笔。

她开始写些什么,写得很认真,很仔细。

小张进来收拾房间时,看到李秀兰在伏案写字。

"李奶奶,您在写什么?"小张好奇地问。

"给孩子们写点东西。"李秀兰抬起头说。

"写信吗?"

"差不多吧。"李秀兰笑了笑,把纸收了起来。

第二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

敬老院里有个退休的老法官王老爷子,平时喜欢帮老人们解决一些法律问题。

李秀兰主动找到了他。

"王老,我想请您帮个忙。"李秀兰说。

"什么事?您说。"王老爷子和蔼地问。

"我想立个遗嘱。"李秀兰开门见山。

王老爷子有些意外,但还是点了点头。

"您想怎么安排?"

"我想把我所有的财产都捐出去。"李秀兰平静地说。

"捐给谁?"

"就捐给这家敬老院吧,用来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条件。"

王老爷子更加惊讶了。

"李老太太,您确定吗?您的子女知道吗?"

"他们不需要知道,这是我的决定。"李秀兰语气坚定。

"可是您有多少财产?值得立遗嘱吗?"王老爷子善意地提醒。

李秀兰从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卡和一些文件。

"您看看这些。"

王老爷子接过文件一看,顿时愣住了。

银行存款280万,还有老房子的房产证。

"这...这么多钱?"王老爷子震惊了。

"王老,我还有个特殊要求。"李秀兰继续说。

"什么要求?"

"我希望在我去世后,能给我的孩子们看一段录像。"

"什么录像?"

李秀兰从木盒里拿出一叠厚厚的纸张。

"我这几个月写的都在这里,我想把它们录成视频。"

"录成视频干什么?"

"我有话要对我的孩子们说,这些话我生前不能说,只能死后说。"

王老爷子看着李秀兰坚定的眼神,知道这位老太太已经想得很清楚了。

"好吧,我帮您办。"

接下来的几天,李秀兰和王老爷子完成了遗嘱的起草。

她还对着摄像头,把自己写的那些话一字一句地录了下来。

录像的过程中,李秀兰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流泪。

她把几十年来藏在心里的话,全部说了出来。

录完后,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王老,谢谢您。"李秀兰真诚地说。

"如果我有什么意外,请您一定要按照遗嘱执行。"

"您放心,我一定按您的意思办。"王老爷子承诺道。

从那以后,李秀兰变得更加平静了。

她每天依然按时作息,参加活动,和其他老人聊天。

只是护工小张发现,她不再写东西了。

那个小木盒也被她收了起来。

"李奶奶,您不写信了?"小张问。

"不写了,该说的都说完了。"李秀兰笑了笑。

"什么时候寄给您的孩子们?"

"不用寄,他们会看到的。"李秀兰意味深长地说。

时间进入2024年冬天,李秀兰住进敬老院已经三个月了。

五个子女逐渐适应了没有母亲在身边的生活。

他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探望母亲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李建国这三个月来,心情特别好。

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追求隔壁的王阿姨了。

王阿姨是个寡妇,人长得不错,也很贤惠。

以前李建国一直不敢有什么想法,怕母亲不同意。

现在母亲不在身边,他觉得自己自由了。

"建国啊,你妈现在怎么样?"王阿姨关心地问。

"很好,住在最好的敬老院里,有专人照顾。"李建国得意地说。

"你真是个孝顺的儿子。"王阿姨夸奖道。

"哪里哪里,这都是应该的。"李建国谦虚地说。

其实他心里想的是,现在终于没有人管他了。

他可以自由地和王阿姨约会,可以带她回家过夜。

不用担心母亲的眼色,不用听母亲的唠叨。

"建国,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王阿姨欲言又止。

"什么时候结婚?"李建国明白她的意思。

"我觉得可以考虑了,反正我妈也同意我找老伴。"

其实李秀兰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但李建国觉得母亲应该不会反对。

毕竟现在他们分开住了,互不影响。

03

李建军这三个月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没有了照顾母亲的后顾之忧,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

公司接了几个大项目,利润可观。

他每个月按时给敬老院打钱,从不拖欠。

在他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孝顺方式。

"李总,您真孝顺,把老母亲送到那么好的敬老院。"合作伙伴夸奖道。

"应该的,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李建军客套地说。

"听说那家敬老院一个月要好几千块。"

"钱不是问题,只要老人开心就行。"李建军大方地说。

其实他心里算过一笔账。

敬老院一个月的费用,还不如他请一个保姆照顾母亲的钱多。

而且敬老院是专业的,比保姆靠谱。

最重要的是,他不用每天为母亲的事情操心了。

可以专心赚钱,专心扩展生意。

他正在考虑投资一个新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这个项目成功了,他的财富可能会翻倍。

李建华这三个月来,和妻子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以前妻子总是抱怨他花太多时间照顾母亲,忽视了家庭。

现在母亲住进敬老院了,家里清净了很多。

"老李,你看我们是不是该把老房子租出去了?"妻子提议。

"租出去?"李建华有些犹豫。

"反正妈也不回去住了,空着也是浪费。"妻子劝说。

"那是妈的房子,我们不能擅自做主。"李建华说。

"妈现在在敬老院住得好好的,哪里还用得着那老房子?"

"而且我们也可以用租金给妈交敬老院的费用啊。"

李建华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

母亲的老房子位置不错,租出去一个月至少能收两三千块。

这笔钱确实可以用来支付敬老院的费用。

"那我去问问妈的意思。"李建华说。

"还用问吗?妈那么通情达理,肯定同意的。"妻子说。

李建华开始联系房屋中介,了解租房市场的行情。

他发现母亲的老房子因为地段好,很抢手。

中介说至少可以租到每月三千五百块。

这样算下来,一年就是四万多块钱。

足够支付敬老院两年的费用了。

李春花这三个月来,全部心思都放在儿子的婚事上。

她的儿子已经28岁了,到了该结婚的年龄。

以前她总是担心,万一儿媳妇和奶奶合不来怎么办?

老人家有时候话多,有时候行动不便,年轻人可能会嫌弃。

现在好了,奶奶住在敬老院里,这个问题完全不存在了。

"妈,王家的姑娘怎么样?"儿子问道。

"很好,人长得漂亮,性格也温和。 "李春花满意地说。

"最重要的是,她家里条件不错,对你的事业有帮助。 "

"那我们什么时候见面?"

"我已经安排好了,这个周末就去。 "李春花兴奋地说。

她心里盘算着,如果儿子能娶到王家的女儿,对全家都有好处。

王家的女儿父亲是个处长,母亲是医生,家庭条件优越。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婆媳矛盾的问题。

奶奶住在敬老院,儿媳妇可以专心照顾自己的小家庭。

这样的安排,对每个人都好。

李春梅这三个月来,工作特别顺利。

她正在申请副教授职称,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

没有了照顾母亲的负担,她可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术研究上。

她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经常工作到深夜。



"春梅,你最近怎么这么拼命?"同事关心地问。

"我要争取今年评上副教授。 "李春梅说。

"你妈身体还好吧?"

"很好,住在敬老院里,有专人照顾,我很放心。 "李春梅回答。

其实她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去看母亲了。

每次想去的时候,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要么是实验有了新进展,要么是有重要的会议要参加。

她觉得母亲应该能理解,毕竟事业对她来说很重要。

而且母亲住在敬老院里,衣食无忧,她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春节临近了,五个子女开始商量过年的安排。

以往都是在母亲家聚会,现在母亲不在了,该怎么办?

"要不要把妈接回来过年?"李建国提议。

"接回来住哪里?我家地方小。 "李春花说。

"我家倒是有地方,但是我妻子可能不太方便。 "李建华有些为难。

"要不我们轮流去敬老院陪妈?"李建军建议。

"这个主意不错,既不麻烦,妈也不用奔波。 "李春梅赞同。

"那就这么定了,我们每人陪两个小时。 "李春花计算着时间。

五个人商量好了分工。

李建国负责买年货,李建军负责订餐,李建华负责准备礼品,李春花负责安排时间,李春梅负责联系敬老院。

他们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合理,既尽了孝心,又不会太麻烦。

04

除夕那天,五个子女按计划来到敬老院。

他们带了很多好吃的,还有新衣服和红包。

李秀兰看到子女们来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你们都来了,真好。 "李秀兰高兴地说。

"妈,过年了,我们当然要来陪您。 "李建国说。

"这是给您买的新衣服,您试试合不合身。 "李春花献宝似的拿出衣服。

"这是您爱吃的点心,我特意去老字号买的。 "李建华说。

"妈,这是红包,讨个好彩头。 "李建军递过红包。

"这是进口的营养品,对您身体好。 "李春梅说。

李秀兰一一接过子女们的礼品,表情却显得有些复杂。

"你们有心了。 "她淡淡地说。

年夜饭是在敬老院的餐厅里吃的。

敬老院特意为有家属陪伴的老人准备了包房。

菜品很丰富,色香味俱全。

可是整个用餐过程中,气氛有些尴尬。

子女们各自玩着手机,偶尔聊几句工作和生活。

李秀兰大部分时间都在静静地吃饭,很少主动说话。

"妈,您在这里过得还习惯吗?"李建国问道。

"挺好的。 "李秀兰简单回答。

"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跟我们说。 "李建军说。

"没什么需要的。 "李秀兰摇摇头。

"您身体怎么样?有不舒服的地方吗?"李建华关心地问。

"身体很好。 "李秀兰依然简短回答。

子女们发现,母亲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以前的她爱说爱笑,现在却话很少。

他们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也没有多想。

饭后,五个子女按计划轮流陪伴。

每人两个小时,总共十个小时。

可是到了晚上八点,大家都开始找理由离开了。

"妈,我家里还有客人要招待。 "李建国先告辞。

"我公司明天还有重要会议要准备。 "李建军也起身。

"我妻子在家等我呢。 "李建华跟着离开。

"我儿子还等我回去包饺子。 "李春花也匆忙告别。

最后只剩下李春梅一个人。

"妈,要不我也先走了?您早点休息。 "李春梅看了看表说。

"好,你们都去忙吧。 "李秀兰点点头。

看着子女们匆匆离去的背影,李秀兰没有说什么。

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烟花。

今年的春节,她过得格外孤单。

2025年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李秀兰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准备去餐厅吃早饭。

可是当她刚走到房门口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

她捂着胸口,身体摇晃了几下,然后重重地倒在了地上。

护工小张听到响声,立即冲进房间。

"李奶奶!李奶奶!您怎么了?"小张惊慌地叫道。

李秀兰已经失去了意识,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小张立即按了紧急呼叫器,医护人员很快赶到。

"快,准备急救设备!"医生一边检查一边下令。

"联系家属,准备送医院!"护士长指挥着。

救护车很快到了,李秀兰被紧急送往医院。

与此同时,敬老院开始联系她的家属。

可是按照李秀兰的特殊要求,他们首先联系的不是子女,而是王老爷子。

王老爷子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医院。

医生正在抢救室里全力抢救李秀兰。

"医生,老人情况怎么样?"王老爷子焦急地问。

"情况不太好,是急性心肌梗死,年纪这么大了..."医生摇了摇头。

王老爷子的心一沉,他知道李秀兰可能熬不过去了。

抢救进行了三个小时,最终还是没能挽回李秀兰的生命。

医生出来宣布了这个消息:"很遗憾,我们已经尽力了。 "

王老爷子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开始联系李秀兰的子女。

五个子女接到消息后,都震惊了。

他们匆匆赶到医院,看到了母亲安详的遗容。

"妈... 妈..."李建国哽咽着叫道。

"怎么这么突然?"李建军不敢相信。

"妈上个月我去看她时还好好的。 "李建华自责地说。

"都怪我,我应该多陪陪她的。 "李春花哭着说。

"妈,对不起,我工作太忙了,很久没去看您了。 "李春梅流着眼泪说。

五个子女围着母亲的床边,都后悔没有多陪伴她。

他们原以为母亲身体硬朗,还能活很多年。

没想到说走就走了。

在处理母亲后事的过程中,王老爷子找到了他们。

"几位,李老太太生前委托我办一些事情。 "王老爷子说。

"什么事情?"李建国问道。

"她留下了一份遗嘱,需要在葬礼前宣读。 "

"遗嘱?"五个子女都愣住了。

"我妈什么时候立的遗嘱?"李建军疑惑地问。

"就在前几个月,她找我帮忙起草的。 "王老爷子回答。

"遗嘱里写了什么?"李建华急切地问。

"按照法律程序,需要正式宣读才能告知内容。 "王老爷子严肃地说。

子女们面面相觑,都没想到母亲会留下遗嘱。

他们心里都有些紧张,不知道遗嘱里会写什么。

葬礼前一天,王老爷子在敬老院的会议室里召集了五个子女。

"根据李老太太的遗愿,我现在正式宣读她的遗嘱。 "王老爷子拿出一份法律文件。

05

五个子女紧张地坐在会议桌前,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他们心里都在猜测,母亲会怎么分配财产。

老房子会给谁?存款又会如何安排?

王老爷子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遗嘱。

"我李秀兰,心智清醒下立此遗嘱。 "

听到这里,子女们都竖起了耳朵。

"我将我的所有财产,包括房产、存款共计280万元..."

李春花惊得站了起来:"什么?280万?妈哪来这么多钱?"

李建华脸色刷白:"不可能!妈就是个农村老太太,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李建军瞪大了眼睛:"280万?这...这不可能!"

李建国声音颤抖:"妈从来没跟我们说过有这么多钱啊!"

李春梅整个人都傻了:"妈到底还隐瞒了我们什么?"

可接着王老爷子的话让他们全部愣在原地。

"什么?!"五个子女同时惊叫出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