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全面展示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主要成效、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日起举办“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此次系列发布会共安排13场,邀请各有关市领导、市直职能部门以及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产业发展现代化等领域,介绍“十四五”时期厦门取得的各项丰硕成果。
今天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十四五’时期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就”。
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燕添
介绍厦门这五年改革开放有关情况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何东宁
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李刚
市商务局局长陈颢颖
市发改委副主任简永丰
出席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燕添
介绍“十四五”时期
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就情况
![]()
今天,我们在此共同开启“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序幕。
厦门,是一座为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凭改革开放而强的城市。3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厦工作期间领导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厦门考察,再次为我们擘画了“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宏伟蓝图。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实施了《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推动“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这五年,是厦门勇担使命、砥砺奋进的五年;是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加速跃升的五年;更是厦门作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战略链接功能全面凸显的五年。
下面,我将用三个关键词——“实力”“动力”“格局”,与各位一同回顾厦门这五年的非凡历程。
一、厦门实力:
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实现城市能级新跨越
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组数据,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触摸到厦门这五年发展的强劲脉搏。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困难考验,厦门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2020年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6384亿元增加到8589亿元,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大关,人均GDP从12.4万元增加到16万元。我们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9%的GDP、26.8%的财政收入、46.9%的外贸进出口,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我们全力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3:36.6:63.1。数字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达30%,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4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超2.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7%。海辰储能、瑞幸咖啡已成长为全球独角兽,“十四五”期间新培育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千亿产业链群。
创新动力得到新提升。我们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和3.1倍。我们战略布局嘉庚、翔安、鹭江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实验室,并结出累累硕果,翔安创新实验室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九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打破了国外产品长期垄断。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47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这,就是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
厦门科学城(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二、厦门动力:
在深层次改革中激发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厦门的澎湃动力源自何方?答案始终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如果说,过去的特区发展得益于“政策洼地”的先行优势;那么今天,厦门的核心竞争力,正源自于制度创新的“源头活水”。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释放强大动能。2023年6月,中央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以来,累计形成60余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29项获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文推广。改革热度指数,厦门位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之首。我们发布全球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助力企业海运成本降低70%;在全国率先探索混合产业用地灵活转换、首创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率先实施国际国内船舶“不停运办证”等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关键突破。我们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获批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海洋、农业碳汇交易量走在全国前列。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城市综合开发,创新实施房票制度,通过发行全省首单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等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超300亿元。“厦门数据港”建设全面铺开,率先全省成立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数据要素市场化迈出重要步伐。
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我们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超3300亿元,帮助超1.8万家企业发展;创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累计拨付资金64.8亿元,惠及企业超5万家次。全面落地“高效办成一件事”,创新“窗外”事务协调,减少53%的申请材料和90%的跑动次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那些在窗口办不了、流程上看不到的“隐形难题”。全市企业类市场经营主体自2024年跃升为全省第一,这是企业对厦门营商环境投下的最坚实、最响亮的“信任票”。
![]()
鹭江两岸美丽风光。(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三、厦门格局: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拓展全球链接
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中,找准坐标、校准航向,全力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持续提升。我们统筹推进海港、空港、陆港“三港”联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资超1850亿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臻完善。翔安大桥、海沧隧道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福厦高铁开通运营,实现5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邮轮中心新航站楼正式启用,翔安港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海运航线通达54个国家和地区。高崎机场通航境内外134个航点、129个城市,万众瞩目的翔安国际机场,正朝着“2025年底基本建成、2026年3月校飞、2026年底通航”的目标全速冲刺,一座国际航空枢纽呼之欲出。
服务国家战略的开放平台作用凸显。我们积极服务金砖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岸融合发展。金砖创新基地签约促成138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超620亿元。“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48条,联盟成员增至367家。厦金大桥厦门段加快建设,“厦金同城生活圈”加快成型。我们率先建成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出台大陆首部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和首部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的地方性法规,推动台资企业新设数量五年增长34.7%。让每一位台胞在厦门安居、乐业、融入,感受“两岸一家亲”的浓厚温情。
制度型开放先行示范效应日益彰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率先探索、先行先试。我们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化工级重晶石粉列入《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货物名录,带动该货物厦门港出口量占全国六成。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内外贸一体化等多项国家级试点,进出口规模全国第八,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较2020年增长超12倍。依托投洽会等平台服务企业,五年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项目796个,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294家。
![]()
鹭江两岸美丽风光。(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宏大的叙事
最终要落笔于人民的幸福
厦门发展的壮阔画卷
最终要用民生的温度来检验
各位朋友,一切发展的最终指向,都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五年来,我们坚持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缩小到2.09,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年新增32.9万个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新增13.6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密度全国最高,实现岛外各区至少有一家高水平医院。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这,就是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的幸福之城,给予市民最温暖的回馈。
回首五年,我们深感成就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潮涌鹭岛,正当其时。厦门发展的势头正劲、前景广阔。我们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永不停歇的改革开放,续写厦门发展的崭新篇章!我们将全力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锚定“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贡献更多厦门经验与厦门力量!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Q
请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A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何东宁:“十四五”期间,厦门自贸片区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成效和制度创新成果保持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片区“十四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我们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成果。推出203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举措53项;有1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务院发文向全国推广;1个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4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中央台办向全国推广;7项“厦门经验”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
我们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新进展。成为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地区之一,在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同时,聚焦国内国际制度空白,推出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推动化工级重晶石粉海运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深化“海丝”与“陆丝”无缝衔接,实现中欧班列(厦门)通达13个国家34个城市,建立与巴西皮奥伊州、俄罗斯大谢尔普霍夫特别经济区的经贸合作关系。海沧港、象屿两个综保区跻身2024年度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全国第8和第14位,创历史新高。
我们在制度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将改革举措有机嵌入到产业发展的培育中,推进22个重点平台建设,打造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一站式航空维修服务基地,进境维修飞机业务量稳居全国第一;巩固了全国第一大二手飞机融资租赁和第四大飞机融资租赁的集聚区地位;成为了全国最大燕窝深加工基地;建成自贸国际基金港,发布全国首支专注创业投资二级市场的母基金和全国首支上市公司风险投资母基金,构建“一体两翼”母基金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模式,集聚了超过1700亿元规模的私募基金,形成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到“十四五”末,片区年外贸进出口额将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为全市每年贡献3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
我们在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新提升。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通过推出船舶转籍“不停运办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厦门港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时排名全球前列。启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集聚了92家境内外法务和泛法务机构,发布了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和《海丝特别仲裁规则》,打造了面向巴西、阿拉伯国家、越南等全方位、一站式企业“出海”服务中心。
Q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了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并作重要指示。请问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A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何东宁: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擘画的把厦门建设成“自由港型经济特区”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继续探索前行。我们按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要求,梳理出78项工作任务,以“两化三单”形式推进实施,目前,任务落实率已经超过90%。
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方面,片区主动参与制订国际海事运输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有关经验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1-8月厦门锂电池出口量占全省90%以上;建成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解决不同港口重复申报、海事重复审核的问题,提升了40%的审批效率;推动《海丝特别仲裁规则》出台和首例公益涉外海事特别仲裁案作出裁决。
在巩固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功能方面,我们持续服务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畅通与四川成都、湖北麻城等中西部城市海铁联运物流通道,与俄罗斯大谢尔普霍夫特别经济区签署双区联动合作备忘录,联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开启山海文化合作篇章,实现海沧港综保区、象屿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的大幅提升,获批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免征合同印花税政策,推出了闽粤港澳“跨境一锁”、船舶登临智慧检疫等一系列通关创新模式。
在主动服务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方面,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的支持下,大嶝市场获批调整台湾免税商品经营范围,从33种扩大至50种,提高了台湾地区高度酒免税携带出区的数量。在大陆首个“两岸通保”的基础上,拓展推出“健易保”“居无忧”等保险产品,创造性将台湾地区健保对接大陆社保,精准覆盖台胞在大陆生活“医食住行”四大核心场景。打造“两岸一窗”服务品牌,联动台青基地,为台胞提供政策辅导、审批、运营、人才等定制化、专业化服务,实现“两岸事、一窗办”。
Q
请介绍一下厦门“十四五”期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有哪些突破性进展?背后积累了哪些值得分享的实践经验?
A
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李刚:厦门是改革的热土,厦门人骨子里刻着敢闯敢试、敢拼会赢的特区基因。“十四五”期间是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突破期。五年来,厦门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弘扬特区精神,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热土涌动着勃勃生机与活力。我从三个方面作个介绍。
一是站位全局、勇担使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更加凸显。在国家改革版图上,厦门是一块被寄予厚望的“实验田”,一个个“国字号”平台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既是中央赋予的使命,也是厦门主动争取、敢为人先的结果。2023年6月,党中央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厦门更大改革自主权。我们创新“四个一”的落地标准和机制,探索了授权改、依法改、靶向改、系统改的新方式,205项改革任务高质量落地实施,探索形成60多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颁布了《个人破产保护条例》等多部特区立法,国家发改委两次发文向全国推广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共29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多项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国家层面相关制度政策,为全国探索新路、也为厦门赢得先机。
二是聚焦重点、聚力攻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急需什么,改革就攻坚什么。从土地破冰到金融赋能,从产业集聚到营商环境优化,厦门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了“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深刻内涵。厦门率先出台海运安全标准,破解锂电池“出海”运输难题。探索“混合产业用地”模式,让市场决定土地用途,为新产业和新业态腾出了宝贵空间。迭代推出“财政+金融”4.0版,撬动千亿级社会资本。全国首创的“企业创新税收指数”,为数千家科创企业精准“画像”,让科技企业融资有了硬核依据。
三是把牢取向、补齐短板,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群众关心什么,改革就延伸到哪里。厦门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作为检验改革成色的重要标准,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比如,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从基金分配环节延伸至医药服务供给侧,实现药品全流程追溯管控覆盖率达75%以上,覆盖品类4万余种;率先开展环评与排污权交易等5项制度融合的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改革受益项目超过2900个,工程建设项目整体审批时限压缩27.5%;“一张床”免费住宿机制解决大学生来厦实习、求职住宿问题;免陪照护服务让病人无需家属全天守护,也能享受贴心关怀。
下一步,我们将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前瞻谋划“十五五”时期改革篇章,纵深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塑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竞争力,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Q
目前,厦门民营主体占据市场主体比重超九成,对发展环境变化感受最直接。请介绍一下,厦门这五年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A
市发改委副主任简永丰:“十四五”期间,厦门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专门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围绕民企发展需求,在创新驱动、营商环境、政企互动三方面出实招,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动能、筑根基、优生态”。
创新驱动方面,我们为民企搭平台、育主体、促转型。11个创新联合体中81.8%由民企牵头或参与,72家新型研发机构97.2%由民企设立;累计培育428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民企,占全市总数90.5%,58家民企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13家民企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同时,设立500亿元技术创新基金,已为927家民企提供409亿元融资;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出379个“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带动企业智转数改投入3.5亿元,试点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率从52.5%提升至76.3%。
营商环境方面,我们持续为民企减负护航。营商环境建设方案逐年优化升级至8.0版,“数据最多采一次”全省率先落地;“信易贷”平台累计撮合贷款超1200亿元,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为1.6万家民企提供560亿元支持;工业用地“标准地”86%投向民企。开展多次妨碍公平竞争法规清理,清偿民企欠款93笔共1.6亿元;海丝中央法务区搭建起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服务网络,切实保障民企海外权益。
政企互动方面,我们既拉近距离又减少打扰。持续举办“厦门企业家日”“中小企业服务月”等活动,累计服务企业超百万家次。人才支持不含糊,“朝鹭同翔”民企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培训纳入市委党校课程,43名民企人才入选“双百计划”,36名入选“拔尖人才”。为减少检查干扰,32个市级部门制定2395项“四张清单”,推行“扫码入企”制度,推出1287项“无事不扰”事项,给1.6万家企业设“白名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民企关切,优化发展环境,给企业更稳定的预期和更强的获得感,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Q
厦门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在支持厦门企业“出海”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A
市商务局局长陈颢颖:“十四五”以来,厦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持续服务企业“走出去”,制定实施《“厦企出海”三年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部门联动,创新服务保障举措,推动构建立体多元的对外经贸合作交流体系,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跨国经营步伐加快,2021年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项目822个,比“十三五”期间增长44.7%,投资金额62.55亿美元。
今年以来,我市整合现有厦企出海外事、法务、财税、金融等优质资源,创建“五个一”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包括一个服务联盟、一个服务平台、一个服务网络、一个产业基金、一个行业协会,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走出去”服务联盟成员扩容至40家,已为3000余家进出口企业提供涉外法务、税务及劳务外派等方面的服务。在18个国家地区建成海外综合服务工作站21个,跨国公司发展促进会吸纳会员62家,以“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形式设立服务企业出海子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截至目前支持企业41家,放款金额24.6亿元。日益完善的海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市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市进出口额从2020年的691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326.1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出口年均增长8.7%。今年1-9月,实现进出口7126.1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二、服务日趋高效和精准。去年10月上线运行“厦企出海”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出海服务需求线上反馈窗口和电话专线,高效收集企业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服务联盟成员服务单位和海外综合服务工作站,形成集“需求收集”“服务派发”“进度跟踪”“服务评价”等全流程服务管理。目前平台发布各类出海信息500多条,服务企业超2000余家次,解决企业“走出去”问题100余个。
三、线下服务平台日趋成熟。紧密围绕我市企业海外发展需求,创建“海联会客厅”活动品牌。今年1-9月,聚焦重点境外市场,已开展阿联酋、俄罗斯、英国、墨西哥等22场海联会客厅经贸项目对接专场活动,吸引2139家企业超2500人参与,现场达成经贸对接项目149个,合作意向金额12亿元。
下一步,厦门将持续完善“五个一”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一是持续拓展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服务联盟成员与海外综合服务工作站的覆盖范围,强化对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持续完善企业服务生态。二是全面提升平台服务效能。优化升级“厦企出海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数据支撑,建立问题与项目的闭环跟踪机制,服务资源配置更精准、项目落地更高效。三是推动线下平台走出去。深化“海联会客厅”品牌化、系列化发展,积极组织境外专场对接活动,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实效与成果转化。
厦门日报记者:刘艳 摄影:黄晓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