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为何说“色即是空”?原来“空”字的写法就藏着般若智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短短二百六十字,却被称为诸经之心、万法之髓。

这部由观音菩萨亲口宣说的经典,开篇便道出一句惊世之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数修行人在这句话前驻足,苦思冥想。

明明眼前万物真切存在,山河大地、草木虫鱼,哪一样不是实实在在?

观音菩萨为何要说这一切皆是空?难道是要否定世间万物的存在?

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仔细观察"空"这个字的写法,竟然发现其中暗藏玄机。



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其构造方式恰恰印证了般若智慧的精髓。古人造字,并非随意为之,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深意。

那么,观音菩萨为何要说"色即是空"?这个"空"字的写法,又藏着怎样的般若智慧?

说起《心经》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灵鹫山。

那时,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外的灵鹫山中,正与一众大比丘、菩萨聚会说法。佛陀入于甚深的三昧禅定之中,整座山林一片寂静,只有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

就在这时,观自在菩萨也在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深妙法门。菩萨在定中观照五蕴,发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性,没有一丝实在的自体。正是这一刻的深观,让菩萨彻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子,素来以智慧第一著称于僧团。他看到观音菩萨从定中出来,心中涌起疑问,便上前恭敬请教:"世尊座下,您是如何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我们这些想要修学般若法门的人,应该如何入手?"

观音菩萨慈悲地看着舍利子,缓缓开口:"舍利子啊,若想修持般若波罗蜜多,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许多比丘都愣住了。色怎么会是空?眼前的山、水、树木、房舍,哪一样不是清清楚楚地存在着?就连自己的身体,也是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怎能说是空?

舍利子虽然智慧第一,此刻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看着自己的手,能感受到掌心的温度,能看见皮肤的纹理,能握紧拳头感受肌肉的力量。这样真切的存在,菩萨为何说它是空?

观音菩萨似乎看透了舍利子的疑惑,继续说道:"舍利子,你要明白,这里说的'色',并不只是指你眼前看到的形状和颜色,而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包括你的身体、山河大地、乃至微尘细沙,凡是能被感知的物质存在,都叫作'色'。"

"那为什么说'色即是空'呢?"舍利子恭敬地问。

"你看这座灵鹫山,巍峨高耸,看起来坚固无比。"观音菩萨指着远处的山峰说,"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由泥土、岩石构成。"舍利子答道。

"那泥土、岩石又是由什么构成的?"

"由更细小的微尘构成。"

"那微尘呢?"

舍利子沉默了。他开始明白,当把物质一层层分析下去,最终会发现找不到一个实在不变的本体。山看起来是实在的,但它由岩石组成;岩石由微尘组成;微尘还可以继续细分。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山"的真实存在?



"不仅如此,"观音菩萨继续说道,"即便是此刻的这座山,它也不是恒常不变的。风在吹蚀它,雨在冲刷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千年之后,这座山的形状必然与现在不同;万年之后,它或许会变成平地;亿万年后,甚至连微尘都会散灭。"

"既然它没有不变的实体,又在刹那刹那地变化,终将散灭无存,那我们怎能说它是实在的存在呢?这就是'色即是空'的道理。"

舍利子若有所思,却又问道:"菩萨,如果说一切物质都是空,那这个空又是什么?是不是就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

"不是的。"观音菩萨摇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空即是色'。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不是断灭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个空性,万物才能生起。"

"就像这个虚空,"菩萨指着天空说,"正因为它是空的,云彩才能在其中飘浮,飞鸟才能在其中翱翔。如果虚空是实实在在的一块东西,还能有云和鸟的活动吗?"

"正是因为一切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以才能随缘生起,随缘变化。一粒种子,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遇到水土阳光的因缘,就能生长成大树。如果种子是实有不变的,它永远只能是种子,怎能变成树呢?"

舍利子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却又生出新的疑问:"菩萨,如果色即是空,那我们修行还有什么意义?既然一切都是空的,修与不修又有什么分别?"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处。在场的许多比丘都竖起耳朵,想要听听观音菩萨如何解答。

"正因为色即是空,修行才更有意义。"观音菩萨的声音充满慈悲,"众生不明白色即是空的道理,把这些本来空幻的法当作实有,于是生起贪爱、嗔恨、愚痴。贪爱得不到的,嗔恨不喜欢的,愚痴于因果真相。这贪嗔痴三毒,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如果明白了色即是空,就不会对这些本来虚幻的法起那么重的执著。得到了,知道它本来是空,不会过度喜悦;失去了,也知道本来就是空,不会过度悲伤。心不被外境所转,不被得失所困,这就是修行的意义。"

观音菩萨说完这番话,整个灵鹫山都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舍利子双手合十,深深顶礼:"菩萨慈悲,为我等开示般若妙法。但是,这个'空'字的深意,恐怕不是语言文字能够完全表达的吧?"

"你说得对。"观音菩萨微笑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正的空性,是要在禅定中亲自证悟的。语言文字只是指月之指,不能代替那轮明月本身。"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证悟这个空性呢?"

"要从观照五蕴入手。你的身体是色蕴,你的感受是受蕴,你的想法是想蕴,你的意志行动是行蕴,你的意识分别是识蕴。这五蕴和合,才有了你以为的'我'。但仔细观照,这五蕴哪一个是永恒不变的真实自我?哪一个不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灭的?"

舍利子静静地听着,开始在心中观照自己的五蕴。他发现,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婴儿、少年、青年、老年,始终没有一刻停止变化;感受也是生灭无常的,快乐的感受生起又灭去,痛苦的感受也是如此;想法更是念念不停,前念灭后念生,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想法;行蕴和识蕴也是一样。

"当你观照到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观音菩萨说,"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执著这五蕴为'我',执著外境为实有。明白了五蕴皆空,执著自然放下,痛苦自然消融。"

说到这里,在场的比丘们都若有所悟。舍利子又问:"菩萨,您说的这个'空'字,凡夫俗子实在难以理解。有没有更直观的方式,让人一见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观音菩萨沉吟片刻,说道:"这个'空'字,我们每天都在书写,却少有人注意到它的构造。

实际上,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早已将般若智慧藏在其中了。"

众人听了,都感到十分好奇。一个简单的"空"字,竟然还藏着如此深的玄机?

观音菩萨缓缓说道:"你们若想真正理解空性的奥义,不妨先看看这个字是如何构成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