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凝万物,云收雨霁。有关霜的气象谚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预测天气变化,而且富有诗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让我们在感受霜的同时,一起来探索霜的奥秘吧。
![]()
(图片由AI合成)
1.霜降杀百草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我国初霜时间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次推迟。霜降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但其实对庄稼危害大的是霜冻,遭受严霜打过的农作物会受到冻害。为了减轻作物冻害,农民们会加强田间管理,提前做好一系列防霜措施,例如种植早熟高产品种、施肥、熏烟等,可谓是智慧在民间。
2.霜降见霜 米谷满仓
如果霜降这天有霜,来年就会有个好收成。因为霜降这天如果不降霜,气温不足够低,很多害虫就冻不死,来年开春病虫害就会比较多,会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从而造成粮食减产。同时,被霜打过的土地也会变得松软,更适合作物种植。
3.风大夜无露 阴天夜无霜
风大不利于空气冷却和水汽的聚集,在有大风的夜晚不会有露水;阴天时,云层阻碍了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华,所以阴天的晚上地面就不会结霜。
4.霜前冷 雪后寒
提起霜和雪,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冷了。那您是否留意过,这两种天气现象发生前后,冷的感受有所不同呢?在晴朗少云的夜间,当外界气温低至0摄氏度以下,在微风的作用下,空气就会缓慢地流过冰冷物体的表面,此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在物体表面上凝华成冰晶,这就是霜。到了白天,随着温度升高,霜也就随之融化消失了,因此霜前比霜后感觉更冷。
下雪之后,雪一边会反射来自于太阳的热辐射,一边又会融化吸收很多热量,因此感觉比下雪前会更冷一些。
5.雪打高山 霜打洼地
每到冬季,高海拔山区比平原地区更容易飘雪,而在一些低洼地区则更加容易结霜。这是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区会比平原地区气温更低,因此容易降雪且不易融化,自然会看到高山被积雪覆盖了。
霜通常是在冬季天晴风小的夜晚,水汽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低雾表面,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冰晶。由于空气是流体,冷空气的密度大比较重,就会朝低洼的地方流动聚集,导致这里地表的温度降得更低,也就更容易结霜。
6.霜打雪压青菜甜
霜降节气过后,风霜让一些敏感脆弱的蔬菜经受不起而变蔫了,而一些耐寒的蔬菜经过霜打后却变得非常美味,吃起来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这是为什么呢?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每当气温下降时,一些十字花科的蔬菜,比如白菜、卷心菜等等,为了防止自己的细胞被冻坏,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将体内的淀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细胞液中增加了糖分,就不会轻易被冻坏。当气温开始低于4摄氏度时,蔬菜会因为受冻造成细胞损伤,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氨基酸等物质便会外渗,让其吃起来有淡淡的甜味。
7.霜雾露 晒衣裤
当你早晨看到霜、雾或者露水,意味着白天可以晾晒衣服了,这是为什么呢?雾、露水和霜,通常出现在高压系统控制下的晴朗无云的夜晚或清晨。由于地面热量快速散失,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的水汽就会凝结成露水和雾。如果气温足够低,露水则会冻结成霜。它们的出现,都意味着白天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晾晒衣物当然再好不过了。
8.冬至有霜 腊雪有望
在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农民就期盼着能在腊月降下一场雪,且用冬至时节是否有霜来判断腊月能否有雪。这是为什么呢?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如果此时已经有霜冻,说明温度已经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且空气中的水分也比较充足,这是下雪的基础。而腊月气温更低,自然就有希望出现降雪。
9.春分前后怕春霜 一见春霜麦苗伤
自古以来,农户总是怕春分时节落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分时节,气温升高明显,此时一旦有冷空气大举南下,就容易出现气温大幅度下降。此时小麦正处于返青生长阶段,耐寒抗冻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冻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