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论语·为政篇》《诗》《书》《礼》《乐》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论语·为政篇》中夫子对自己一生修为的总结。
两千多年来,无数读书人将"三十而立"奉为人生的重要节点,可究竟要立什么?
是立业?立家?立身?还是另有深意?
世人多以为"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要成家立业,有房有车有妻儿,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这样理解对不对?表面看似乎没错,可若真是如此,夫子何必将这句话放在自述一生修为的开端?
![]()
更令人深思的是,孔子三十岁时究竟立了什么?那一年,他不过是鲁国一个略有名气的老师,家境清贫,甚至连一份像样的官职都没有。若说立业,他真正施展抱负要到五十多岁出任鲁国司寇;若说立家,他早在十九岁就已娶妻生子。那么,夫子所说的"立",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关乎我们对人生的根本理解。
要明白"三十而立"的真义,得先从夫子的人生经历说起。
孔子三岁丧父,少年时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当过管理牛羊的官员。这样一个出身寒微的人,是如何在三十岁时"立"起来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十五岁时就立志向学。他拜访老子问礼,学习《诗》《书》《礼》《乐》,到处寻师访友。二十多岁时,他已经在鲁国小有名气,开始收徒讲学。到了三十岁,他的学说渐成体系,门下弟子也有了一定规模。
可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让孔子真正明白了何谓"立"。
那时鲁国大夫孟僖子病重,临终前召来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嘱咐道:"孔丘,圣人之后也,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学习礼仪。"
孟僖子为何如此推崇孔子?原来几年前,鲁昭公访问楚国,孟僖子随行。在一次宴会上,楚国国君问起周朝礼制,孟僖子答不上来,十分尴尬。回国后他见到孔子,向他请教礼制,被孔子的学识折服。
孟僖子去世后,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真的来拜师。这两位可不是普通人,他们是鲁国的贵族子弟,家世显赫。按照当时的等级观念,贵族怎会拜一个平民为师?
可他们来了。不仅来了,还恭恭敬敬行拜师之礼。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家境极为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老师,您三十岁时就已名声在外,弟子众多。可您常说自己'三十而立',这个'立'字,究竟是立的什么?"
孔子沉吟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回啊,你觉得一个人在世上,靠什么立足?"
颜回答道:"弟子以为,当是靠学识、德行,以及对天道人伦的理解。"
孔子微笑着点头,却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这话让颜回一愣。学识、德行、对天道的理解,这不正是君子修身的根本吗?怎么只对了一半?
孔子继续说道:"人立于世,如同树木扎根于土。树要立得稳,不仅要根深,还要干直。根是什么?是你的学问和德行。干是什么?是你的志向和原则。"
他顿了顿,又说:"可只有根和干还不够。树还需要什么?"
颜回思索道:"需要阳光雨露?"
"不错。"孔子说,"可这阳光雨露是什么?是天道,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一个人要立,不仅要修身养德,还要明白天道人伦,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
![]()
这番话说得深刻。可颜回还是有些不明白:"老师,您的意思是,三十而立,立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原则?"
孔子摇头:"不全是。志向和原则,那是十五岁志于学时就该确立的。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立的是你的整个人生基础。"
他看着颜回,眼神变得严肃:"回啊,你可知道,为什么我说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而立,也不是四十而立?"
颜回摇头。
"三十岁,正是一个人学有所成,却还未被世事磨平棱角的年纪。"孔子说,"这个年纪,你已经学了足够的知识,经历了足够的事,开始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这时候,你该立起来了——立起你的价值观,立起你的行事准则,立起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颜回若有所思。
孔子继续说:"可这个'立',不是说你有了地位,有了财富,有了名声就算立。真正的立,是你心中有了一个不会动摇的东西。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你都知道自己该坚守什么,该追求什么。"
这番话说得在场的弟子都安静下来。
子路这时插话道:"老师,您这么说,弟子有些明白了。可具体来说,我们该立什么呢?"
孔子看了看这个性格直爽的弟子,说道:"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才是真正的'立'。"
"立德,就是建立自己的德行品格,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原则的人。"
"立功,不是说一定要建功立业,而是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
"立言,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能够传承文化,教化他人。"
他顿了顿,又说:"这三者之中,立德最为根本。德不立,功和言都是虚的。"
子贡这时问道:"老师,那您三十岁时,立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孔子当年三十岁时,既没有高官厚禄,也没有显赫功业,凭什么说自己"而立"?
孔子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我那时候立的,是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要用一生去传承和发扬先王之道,让礼乐文化不至于断绝。这个信念一旦立起来,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我都不会动摇。"
这话说得质朴,却震撼人心。原来,所谓"三十而立",立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和信念。
子夏问:"老师,那为什么要到三十岁才立?难道不能早一点吗?"
孔子笑道:"太早了立不住。人年轻时,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要经过一些年月,经历一些事情,吃过一些苦头,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这时候立起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稳固的。"
他又说:"你们看那些树木,小树苗长得快,可容易被风吹倒。要长到一定高度,根系扎得足够深,才能真正立得住,风吹雨打都不怕。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番话说得众弟子都点头。
曾子这时问:"老师,那四十不惑,又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三十而立,是立起了自己的方向和信念。可光有信念还不够,你在践行信念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问。到了四十岁,你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想明白了足够多的道理,那些曾经让你困惑的问题,都有了答案。这时候,你就不会再被外界的变化所迷惑,不会再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动摇。"
他顿了顿,又说:"立和不惑,是两个不同的境界。立是立起来,不惑是站稳了。一个人要先立起来,才能谈得上站稳。"
弟子们听了,都若有所思。
这时,子张问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老师,您说立德、立功、立言,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该如何立德?如何立功?如何立言呢?"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孔子的回答是什么?他是如何教导弟子们真正"立"起来的?
孔子听了子张的问题,神色变得庄重起来。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沉默了良久。
众弟子都屏息等待,知道老师要说的,一定是极为重要的道理。
良久,孔子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弟子,缓缓开口说道:"你们问我如何立德、立功、立言。其实,这三者的根本,都在一个字上......"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鲁国有官员来访,有要事相商。孔子不得不暂时中断讲学。
![]()
弟子们都意犹未尽,心中充满了疑问:老师说的那个字究竟是什么?
这个字如何能够统摄立德、立功、立言三者?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人生智慧?
那一天之后,孔子再次系统地向弟子们阐释了"三十而立"的真义。
这番讲解,不仅解答了弟子们的疑惑,更成为后世无数读书人修身立命的指南。
等到官员离去,弟子们重新围坐在孔子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