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大规模研究引发广泛关注。
该研究基于美国“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ABCD)项目数据,追踪了6554名9至13岁青少年在2016至2020年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通过标准化认知测试发现,5.8%呈高度且持续上升使用模式的青少年,在语言、记忆等认知测试中得分最低,而零使用或极低使用组得分最高。
![]()
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使其比被动屏幕时间更耗心智资源,虽无法确定因果关系,但明确了其与认知下降的密切关联,同时也提及社交媒体在社会连接等方面的正面价值。
这一研究揭示的风险仅是青少年过度刷手机危害的冰山一角。认知层面,持续处理碎片化信息会引发“脑腐”现象,导致注意力碎片化、深度思考能力衰退,正如牛津词典定义,这种因低质量信息摄入导致的智力衰退,会直接削弱青少年的序列记忆与问题解决能力。
![]()
心理层面,过度使用不仅直接增加抑郁、焦虑风险,还会通过算法推送的情绪性内容裹挟情绪,形成“刺激——沉迷——情绪失控”的循环,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损害工作记忆与信息处理速度。
生理上,日均5.5小时的屏幕时间带来多重伤害。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引发睡眠障碍,长期低头导致颈椎曲度异常,久坐不动则增加肥胖风险,视力下降在青少年群体中已成为普遍问题。
![]()
社会功能层面,虚拟社交大量替代现实互动,导致青少年沟通能力退化,家庭中因手机使用引发的冲突也不断加剧,甚至出现被限制使用时的戒断反应,如心率加快、情绪暴躁等成瘾特征。学业上,即时满足感削弱学习动力,注意力分散导致学习效率锐减,直接造成成绩下滑。
![]()
面对这些危害,减少青少年刷手机的教育需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学校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必修课程,通过拆解热门内容案例,教青少年识别算法茧房与信息陷阱,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审视者,同时开展“数字断食”挑战,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
家长需转变管理思路,用共情替代斥责,通过亲子共看优质内容、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建立信任,例如睡前收起手机、设定每日1——2小时的使用上限,同时以亲子运动、共读等高质量陪伴填补现实情感需求,替代虚拟满足。
社会层面,平台需完善青少年模式,不仅设时间锁更要过滤低俗内容,政府可通过基金扶持知识科普、榜样故事等优质内容创作,形成健康内容生态。
![]()
此外,可在校园培养“媒介素养小导师”,利用朋辈影响传递合理使用理念,同时设立家庭咨询站点,帮助家长提升“数字管教”能力。
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赋能而非禁止”。青少年大脑的高可塑性意味着科学引导能有效抵御风险,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丰富现实体验、构建健康内容环境,既能规避认知与心理伤害,又能发挥社交媒体的积极价值。
在数字时代,唯有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帮助青少年在科技便利与成长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守护其大脑发育与全面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