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方最近的“大发现”,又成了全国狂欢。
几个月前,在印巴空战后的旁遮普田野里,印度真在地上“捡”到了一枚中国霹雳-15E(PL-15E)空空导弹的残骸。那一刻,印度媒体形容“举国沸腾”。
他们说这枚导弹残骸是“战略金矿”,能让印度导弹性能翻倍、射程翻番,甚至能“直追欧美”。听上去像印度版《夺宝奇兵》。
结果,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一通研究下来,才发现——这“宝”是真厉害,但真不是他们能复制的。
![]()
首先,他们“捡到”的部分其实就是尾巴——一段烧完燃料的壳体。前端的雷达导引头、控制系统、发动机等关键组件早被自毁程序炸成碎片。现代导弹都有高可靠性自毁系统,霹雳-15的自毁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
哪怕侥幸没炸,坠地那一瞬也会随战斗部一起被摧毁。印度拿到的只是外壳——连“骨头”都算不上,更别提“灵魂”了。
可DRDO依旧兴致勃勃地宣称要“逆向仿制”。他们盯上了三项技术: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先进推进剂和抗干扰系统。
问题是,这三样,恰恰是世界上最难的部分。
氮化镓(GaN)相控阵雷达,全球只有中美能量产;双脉冲固体发动机用的是特制高能推进剂和碳纤维隔层材料,印度连普通燃料的稳定量产都没搞定;至于抗干扰逻辑、目标识别算法、数据链加密,那是纯软件黑箱,根本不是“拆个壳”就能学会的。
这就好比给你一辆特斯拉的废车壳,你想靠它造出一台新电动车——想得太美。
印度的老问题就在这里:他们总想靠“捡”或者“买”来补短板。
过去几十年,从俄式导弹到美制系统,从以色列雷达到法制电子战设备,样样都引进过,结果拼成了“万国牌军工”:苏-30用俄发动机、法制雷达、以色列导弹,“光辉”战机挂着美欧零件,自己造的部分寥寥。
看起来门类齐全,其实体系混乱。真正能自己闭环造出一套现代空战系统的,只有中国、美国、少数几个工业强国。
![]()
历史早就说明,逆向不等于掌握。苏联当年能照着响尾蛇导弹仿出K-13,是因为它有全套工业底子。而印度,连发动机叶片都要进口,连芯片都得从别人那买。
这种基础条件下,再高端的残骸,也是个摆设。
更讽刺的是,中国对霹雳系列的升级速度远超想象。霹雳-15服役不过十年,新一代霹雳-16、霹雳-17已经上场。射程、速度、抗干扰性能全面进化。
所以就算印度真能五年后造出个“自研版霹雳-15”,面对的也早就是下一代中国导弹。
这场“仿制梦”,永远在追前一代。
真正值得印度反思的,不是霹雳-15有多先进,而是为什么自己永远只能当旁观者。
与其幻想捡到宝,不如老老实实补工业链、建实验室、培养工程师。可惜他们更喜欢快餐式成功——一枚残骸、一场发布会、一阵掌声,然后一切照旧。
说到底,现代导弹不是靠“拆”能造的。它是国家工业、科技和体系能力的结晶。
中国军工能做到这一点,不靠“运气”,靠的是几十年从零到一的积累。
而印度,还在试图从别人的战场里“淘金”。
这就是中印军工差距最真实的写照——一个在造未来,一个还在研究别人的废铁。
参考资料:
《印度DRDO研究中国霹雳-15导弹残骸》印度《经济时报》
《霹雳-15空空导弹性能与技术分析》环球时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