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凌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线一篇中国团队的研究论文,瞬间引发全球航天与地质领域关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中,首次识别出源自外太阳系小行星带的CI型碳质球粒陨石残留物。这颗藏在月壤里的“宇宙碎片”,不仅证实了外太阳系物质能迁移至内太阳系,更为月球表面水的来源提供了关键新线索。
![]()
月球:保存宇宙历史的“天然档案馆”
要理解这一发现的价值,首先要明白:地球留不住“远古陨石”,但月球可以。
陨石被科学家称为“太阳系的信使”,携带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痕迹,是破解宇宙演化的“钥匙”。可地球的自然环境会“破坏证据”——陨石进入大气层时,大部分会因高温燃烧殆尽;即便落到地面,也会被雨水冲刷、地震掩埋、生物活动改造,难以保存原始状态。尤其是本次发现的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已发现的陨石中占比不足1%,研究难度极大。
月球则是完美的“天然档案馆”。它没有大气层阻挡陨石,也没有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能原封不动保存上亿年。嫦娥六号2024年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带回的2公斤月壤,便是这片“档案馆”里的“新鲜档案”。
在中科院院士徐义刚、研究员林莽的指导下,王锦团副研究员与博士生陈志铭团队,对月壤样品进行了微米级的精细分析。他们像“侦探排查线索”般,从海量月壤颗粒中,精准锁定了CI型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些碎片尺寸微小,却藏着跨越太阳系的秘密。
CI型陨石:来自外太阳系的“水携带者”
这块被找到的陨石碎片,“老家”在外太阳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且更靠近外侧区域),那里的小行星多为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材料”,保留着宇宙早期的物质特征。
CI型陨石有两个关键特质,让它成为科研焦点:
1. 富含水与有机质:这两种物质是生命起源的核心要素,也是月球科学的“热门谜题”——月球表面的水从何而来,此前一直没有完全明确的答案;
2. 同位素“身份标识”清晰:其独特的氧、碳等同位素组成,与月球本土物质差异显著,科学家能轻松辨别其“外太阳系出身”。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碎片并非简单“落在”月壤中,而是CI型陨石母体小行星撞击月球时,在高温高压下熔融成液态,随后快速冷却结晶形成的“凝固遗迹”。这意味着,碎片中不仅保留了陨石本身的物质信息,还记录了远古撞击事件的“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
两大突破:改写太阳系认知
这个看似“找到一块石头”的发现,实则带来两个颠覆性认知突破。
突破一:外太阳系物质“串门”更频繁
此前,科学家仅推测外太阳系物质可能向内太阳系迁移,却缺乏直接证据。此次在月壤中发现CI型陨石碎片,相当于拿到了“实锤”。更关键的是,团队统计发现,这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高于地球——这说明过去几十亿年里,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次数,可能比人类此前估算的多10倍以上。原来太阳系并非“各区域隔绝”,外太阳系的“物质快递”,早已频繁送达内太阳系。
突破二:月球水的来源有了新答案
过去,科学家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一种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但始终无法确定其来源。而本次发现的CI型陨石,恰好富含水,且其氧同位素组成与月球上这种特殊水高度匹配。
研究团队据此提出:月球表面至少部分水,来自外太阳系CI型陨石的撞击。这些陨石就像“太空洒水车”,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不断将水带到月球,一部分融入月壤,一部分留在月球两极永久阴影区,成为月球水的重要“补给源”。
未来:月壤里还有更多“宇宙密码”
本次发现只是嫦娥六号月壤研究的“冰山一角”。目前团队仅分析了少量样品,剩余月壤中还可能藏着更多来自不同区域的陨石碎片,甚至更稀有的太阳系“原始物质”。接下来,科研人员将继续深入分析,探索外太阳系物质对月球化学成分、地质演化的具体影响。
对普通人而言,这个发现也让月球不再遥远——我们从月球带回的不仅是“土”,更是来自数十亿公里外的“宇宙礼物”;月球上的水,或许与外太阳系的小行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徐义刚院士所说:“每一粒月壤都是一个微缩的小宇宙,它们正在帮我们一点点还原太阳系的诞生与成长史。”
下一个藏在月壤里的“宇宙秘密”,或许就在某一粒待分析的颗粒中,等待着被揭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