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糖管理中,空腹血糖是 “总闸”,餐后血糖是 “分闸”。餐后 2 小时血糖稳定在 7.8mmol/L 以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与代谢异常风险。从下顿饭开始,按 4 步操作即可平稳血糖。今天,邀请糖尿病专家万晓刚主任来和大家聊聊。
一、吃饭遵循 “123 法则”,给血糖 “减速”
1 个黄金顺序:餐前 15 分钟喝 150-200 毫升清淡蔬菜汤 / 蛋白汤,再按 “菜→蛋白→主食” 顺序进食,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 15%-20%。
2 类精准搭配:每 1 口主食配 2 口粗纤维蔬菜(如芹菜、西兰花),延缓碳水吸收。
3 种坚决避免:不汤泡饭、不选精制主食、餐后不立即喝汤饮水。
二、选对主食 “换着吃”,打造 “低 GI 组合”
将一半精制主食(白米、白面)换成低 GI 粗粮 / 豆类,遵循公式 “白米 + 杂豆 / 杂粮 = 更低 GI + 更稳血糖”。
经典搭配:燕麦:黑豆 = 3:1 煮粥、糙米:绿豆 = 2:1 蒸饭、玉米:小米 = 2:1 煮紫薯粥、大米 100 克配黑豆 / 红豆 / 鹰嘴豆各 20 克蒸饭。
关键技巧:粗粮浸泡 1-2 小时,豆类浸泡 4-8 小时(或冷藏过夜),避免久泡升高 GI。
三、餐后 “动一动” 有讲究,抓住 “黄金 30 分钟”
最佳时机:餐后休息 30 分钟(消化弱 / 餐后低血压者延至 40-60 分钟)再活动。
推荐轻运动:慢走 15-20 分钟(步速 3-4 公里 / 小时,≤2000 步)、做轻度家务、靠墙站立 15 分钟(配合抬脚跟)、练婴儿式 / 猫牛式温和瑜伽。
绝对禁忌:餐后 1 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跑步、跳绳等),防低血糖与消化不适。
四、监测频率要跟上,精准掌握 “血糖动态”
计时从吃第一口饭开始,按人群调整频率:
健康人群:每年测 1 次餐后 2 小时血糖,异常时调整饮食后复查。
高危人群(40 岁 +、BMI≥24、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 / 高血脂):每 3 个月测 1 次,家用血糖仪需校准,异常时及时就医查静脉血。
关键提醒:采血前忌吸烟、剧烈运动,确保手部清洁干燥。
管好每一餐,就是守护长期健康。餐后血糖平稳需从吃饭顺序、主食选择、餐后活动入手,无需极端控糖。用科学方法与食物共处,管好每餐 “分闸”,才能守住长期健康 “总闸”。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重视血糖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