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广东潮州的一个村子火了,不过可不是因为什么好事。
东门村村委会贴出一纸规定,要求所有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员每年每人交150元,名头是“卫生费、路灯费”,不住满一年也得按一年交,不配合就加倍罚款!
消息一出,网友直接炸锅:“这不明摆着欺负外地人吗?”
其实类似的操作在广东一些地方早就有苗头。
比如有的城中村为了“管理方便”,直接禁止电动车进村,打工族每天走老远才能回家。
这次东门村更绝,直接成立“治安队”收费,还要求租户晚上11点后尽量别出门、不准大声说话,违者“移交司法机关”!
听起来像是为村民安全着想,但仔细一品,怎么有点像“变相控制”?
有网友调侃:“这治安队到底是保护谁的?感觉像是来收保护费的。”
更让人无语的是,所谓的“收费依据”模糊得很。村里说这是按《村民组织法》的村规民约来收的,但具体钱用在哪里、怎么监督,只字未提。
对比其他地方,比如有些小区收卫生费每月才5元,东门村一口气收150元还带“捆绑销售”(路灯费),明显偏高。
难怪有打工族吐槽:“我房租水电一分不差,现在连呼吸空气都要交钱了吗?”
网友怒怼:村规能大过法?收费像“割韭菜”还不敢吭声?
规定一出,网上骂声一片。
核心就一点:这收费到底合不合法?
虽然法律允许村集体通过村规民约收取合理费用。
但东门村的套路问题大了去了,首先,针对性太强。规定明确写“只限外来人员”,本村人不用交。
这种“内外有别”直接踩了法律红线,公平性原则。
律师早就强调过,收费必须一视同仁,否则就是歧视。
![]()
有网友讽刺:“本村人享受服务不花钱,外来人员就得当冤大头?这叫哪门子村规,分明是‘韭菜收割指南’!”其次,钱去哪了?根本是一笔糊涂账。
表面上说是用于卫生和路灯,但收费主体是“治安队”,既没公开预算,也没承诺服务标准,对比正规物业,小区收费至少还公示支出,东门村却连基本透明度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逾期不交还要“加倍罚款”,治安队哪来的执法权?
这种操作,像极了某些地方宗族势力利用管理漏洞搞“灰色创收”。
最让打工人心寒的是,交了钱也换不来尊重。
规定里甚至要求“夜间11点后尽量不要离开宿舍”,连基本行动自由都要限制。
有网友直言:“这哪是收费,分明是买‘忍气吞声券’!”
现实中,许多城中村的外来人员本就面临租房歧视、公共服务短缺,如今还要为模糊的“管理”买单,纯属雪上加霜。
![]()
打工人都跑了,谁还来建设广东?
东门村这件事,看似是150元的小钱,实则捅了个大娄子,彻底暴露了某些地方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心态。
而这种心态,正在悄悄摧毁广东多年积累的包容形象。
短期看,收费可能给村集体创收,但长期绝对是“赶人”的昏招。
网友已经放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类似教训早有先例,东莞当年曾是打工天堂,后来因成本高涨、管理苛刻,导致企业外迁、人口流失,如今不少厂房空空如也。
东门村若继续这么搞,结果只会是打工族用脚投票,最终村里租户减少、经济活力下降。
更可怕的是对地方声誉的打击。
广东经济腾飞离不开外来劳动力的贡献,而“乱收费”标签会直接劝退潜在务工者。
尤其年轻一代更看重公平和尊严,如果觉得某地“排外”,宁愿去长三角或成渝发展。
网友总结一针见血:“今天敢乱收费,明天就没人来打工;没人打工,看谁还交房租?”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说到底,管理不是靠“堵”和“罚”,而是要服务与包容并重。
真正有远见的做法,应该是完善公共服务、开放沟通渠道,让外来人员有归属感。
比如广州部分城中村通过集体议事让租户参与监督,反而提升了社区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