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老杨家的厨房灯早早亮起。65岁的杨大叔把刚蒸好的红薯、玉米棒子、南瓜一股脑端上了桌。他一向自豪于自己的“健康饮食”,十几年很少沾荤,顿顿主打粗粮素菜:他说“年纪大了,吃素养生。”
但谁也没想到,习惯低调生活、不爱麻烦家人的老杨,会突然倒在自家厨房。家人送医时,医生无奈地摇头:血糖高得惊人,已经诱发了严重并发症……
我们习惯以为吃素能防万病,高血糖更与“油腻食物”挂钩,殊不知, 素食≠控糖,甚至有些素菜,反而更“升糖” !不少糖友以为,只要远离肉类和油脂就“安全”,其实某些素食里的隐藏危机,往往被忽视。 这三种日常素菜,真的要警惕,尤其是第3种,很多人都吃错了。
![]()
血糖的陷阱,或许正在你我的饭桌上。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又该如何科学饮食,守护健康和生命?本期,我们不仅要揭秘那些 常见素食的“血糖黑名单” ,还会结合权威研究,给出更适合糖友的实操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对 270名素食者的代谢状况调查 显示:整体来看,素食人群的 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显著低于非素食者 ,其 空腹血糖水平也更低(低0.144 mmol/L) ,这说明素食确有一定的代谢保护作用。医生也警告, 这并不代表所有素食都适合血糖高的人群 。
![]()
部分素食(如精制谷物、部分高淀粉根茎类) 升糖指数高 ,吃多了同样让血糖“飙车”。例如山药、玉米、红薯、南瓜等,虽然富含膳食纤维,但淀粉含量高,加工方法不对,升糖速度并不比精米白面低多少。
很多“养生”吃素法,忽略了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补充,导致营养结构过于单一,体内 代谢失衡,反而影响血糖控制 。实际门诊中,不少老年糖友“只吃粗粮素菜”,却因为 精米、精粥、大量薯类,血糖依然居高不下。
食物搭配和烹饪方法也隐藏着“血糖地雷”,将高升糖食物制成粥、糕点、糖水等,摄入速度快, 更刺激胰岛素分泌 。
![]()
医生指出,光看“吃素”二字远远不够, 关键还是要看具体吃什么,怎么吃 。接下来,尤其要警惕下列三种素食, 许多糖友每天都在吃!
1. 南瓜、玉米、红薯等高淀粉根茎类
许多老人视南瓜、玉米、红薯为“减肥食品”,每天轮着吃。殊不知,它们的 升糖指数普遍在65以上,部分加工品甚至超过80 !比如 玉米粥的升糖指数高达85 ,堪比白米饭。一次性吃多,血糖可能在餐后短期内迅速跳升,导致 胰岛β细胞负担加重 ,长期易诱发高血糖并发症。
![]()
2. 各类精制素食主食(如糯米团、白馒头、糖水豆花)
很多“清淡养生餐”,其实隐藏着大量精制碳水。 糯米的升糖指数甚至高于白米 ,而精致馒头、白粥虽然无油少盐,但 消化速度极快,血糖几乎无障碍上升 。更有糖友爱在早餐喝“甜豆浆”,殊不知 每100毫升加糖豆浆含糖高达8-12克 ,反反复复刺激血糖波动。
3. 根茎类搭配简化加工,地瓜粥、玉米糊、南瓜饼
这些家常小吃里,往往伴有 高糖调味 或 单一淀粉集合 。例如南瓜饼不仅用南瓜还加了面粉和糖,升糖指数“叠加式”上升。调查显示,不少老年糖友觉得自己在“吃粗粮、养脾胃”,但检查下来,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依旧偏高 ,控制难上加难。
![]()
医生特别提醒, 这些看似天然的“根茎类素食”,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不控制主食总量、搭配蛋白质和蔬菜 ,很容易陷入“吃素不控糖”的误区。
学会精准选择低升糖素食
建议首选 绿叶蔬菜(如菠菜、油麦菜、芥兰)、西兰花、黄瓜、番茄、菌菇类 ,这些食物升糖指数低、富含纤维,有利于平稳血糖。如果喜欢主食类,可用 燕麦、糙米、荞麦等粗粮代替精米白面 ,但同样需控制量。
食物多样化+蛋白质搭配
吃素不等于拒绝一切蛋白质,优质蛋白可从 豆腐、豆浆(无糖)、蛋、奶等 中获得。 每餐保证有蔬菜、适量全谷物和蛋白质 ,能减缓碳水吸收速度,帮助血糖稳定。
![]()
避免“糊状”“糖水状”素食,细嚼慢咽分餐吃
避免一餐主食全用根茎类蔬菜(如南瓜、红薯)替代, 不要熬粥、打糊、加糖 。尝试主食和蔬菜1:2比例,配适量健康脂肪(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严控总量和烹饪方式
即使是“健康粗粮”,也要控制总摄入量,餐后血糖监测更重要。多用蒸、煮、拌等方式, 少油少糖,远离高温炸制、糖分调味 。
定期监测血糖变化,做到个体化管理
每周自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发现波动大、异常增高,第一时间调整方案,并及时就医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