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海法治报整版 | 公益诉讼破冰,立法为千年水脉护航

0
分享至

来源 | 上海法治报

作者 | 陈颖婷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上海法治报》2025年10月15日

第a02版:重点

游客惊叹“果冻河”!

上海古镇治水不只是“一时美”


检察官回访新场古镇

一条条河道,是江南古镇的血脉,承载着市井烟火与千年文脉。而今,在上海推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立法的宏大背景下,这些几近沉寂的“毛细血管”,正被法治的力量与治理的决心重新唤醒。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在青浦朱家角古镇和浦东新区新场古镇,泛舟水上的游客们惊喜地发现,橹声欸乃之下,水草摇曳,游鱼可数。游客感叹: “这里的河水,清澈得像一条'果冻河',一眼看到底了!”这并非偶然,而是上海试点推进“水美古镇”建设的初步成效。

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朱家角古镇与新场古镇都曾陷入“水乡无水清”的困境。当公益诉讼打破治理僵局,当综合治理织密保护网络,正在推进的《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立法工作, 更将古镇治水从“一时之举”推向“长效之治”,为千年水乡的清澈底色筑牢制度根基。

古镇之痛:

当血脉遭遇“栓塞”

“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新场古镇这里的水质较差。”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曹志兰回忆,“就在那个桥边,很繁华的地方,看到水管直接冒着泡,油污直接排入河道。”

曹志兰所见的,是古镇水系长期面临的典型困境。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盘根错节:沿街饭店为图方便,将污水管私自接入雨水管,直排河道;朝晖新村的居民楼存在严重的雨污混接;下塘街的茶馆餐饮业发展导致污水管超负荷,污水从石驳岸溢出;景区内高达30%的区域未实现截污纳管;部分餐饮店未配备隔油池……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朱家角。“我在古镇长大,夏天直接跳河里游泳,水清澈到能看到水底的鱼虾。”徐健是朱家角镇北大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也是一位“民间河长”。 古镇旅游热潮兴起,朱家角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成长的烦恼”——365天不间断的人流、日益增多的商铺,让河道承受巨大污染压力。而居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如在河里洗菜、洗衣,更是加剧了水体的恶化。

古镇的水,病了。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直接威胁着上海以江南水乡为根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遗产。


法治破局:

公益诉讼的“检察建议”

面对沉疴,必须有一剂猛药。公益诉讼,这把维护公共利益的 “法治利器”,成为破局的关键。

2021年至2024年间,浦东新区检察院开展了针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专项监督。针对新场、高桥、川沙三座古镇存在的消防安全与河道污染问题,检察官们通过现场勘验、调阅卷宗、询问人员,进行了扎实地调查核实。

“我们发现新场古镇南六灶港南岸居民楼污水管网与雨水管网混接,部分沿岸商户未配备隔油池……致使居民生活污水与餐饮油污直接排入南六灶港。”这份详尽的调查,为后续的精准监督打下了基础。

2021年4月,浦东新区检察院向相关属地政府制发了系列检察建议。这些建议要求明确:督促新场镇政府对生活污水与雨水混排问题进行整治,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环保宣传,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建议,而是推动治水的‘催化剂’。”新场镇河道管养部门负责人薛斌坦言,在此之前,古镇管网改造已持续多年——从2003年开始,项目建设团队陆续投入资金推进雨污分流,但受限于老镇建筑密集、管网标高不合理等历史问题,到2021年时,截污纳管率仅能达到70%。“检察建议下来后,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获得了更多推进工作的动力。”

为解决商户反映强烈的“管网标高问题”,新场镇重新规划管网走向——将原本向西的管道调整为向南铺设,通过优化标高,让商户顺利将污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针对未完成截污纳管的30%区域,项目建设团队克服老镇空间狭窄、施工难度大等问题,逐户排查、逐段改造,直至今年6月,基本实现古镇600多家商铺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

检察建议不是一发了之。检察机关持续跟踪,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进行跟进调查,确保整改落到实处。“我们每年都会对新场镇的河道保护‘回头看’,已经连续跟踪了3年多。”令曹志兰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多方的努力,新场镇的河水一年比一年清澈。

近期,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也聚焦朱家角古镇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5月以来,抽调精干检察人员组建调查专班,累计赴古镇现场勘验20余次。


协同治理:

从“首张罚单”到“全民守护”

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一场多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治水攻坚战在两个古镇全面铺开。

新场镇河道管养部门负责人薛斌告诉记者,新场镇开出了“首张罚单”。今年4月18日,新场镇依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一名违规排污的个人开出了罚单。“虽然只罚50元,但也是一个警示作用。”薛斌说。 这张罚单,标志着古镇水环境治理从劝导、整改迈入了“教育+惩戒”的新阶段,彰显了依法治水的决心。

朱家角景区办主任徐留春的思考则更为深入。“处罚不是目的,关键还是理念的改变。”他意识到,对于留守的老年人而言,在河里洗拖把是几十年的习惯,“他不懂环保这个东西。”因此,他提出“要学会讲故事,讲讲我们这个水质保护的故事”,要从理念和情感上打动人心。

在朱家角,除了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更让河道“重获生机”。工作人员在河道中种植苦草等沉水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作用净化水质。朱家角古镇河长办兼职副主任张木太笑着说:“现在南北河道基本都覆盖了沉水植物,就像‘水下森林’,水质越来越好了。”

长效监管是水质稳定的“保障网”。在朱家角的河道上,除了传统人工保洁船,还多了几艘“无人清洁船”。“这些无人船能自动识别水面垃圾、自动清理,比人工更高效,还能覆盖到人工难以到达的角落。”古镇景区工作人员说,“人工+智能”的保洁模式,让河道垃圾得以及时清理,水面始终干净整洁。

与此同时,朱家角还加强水上巡逻与执法力度。城管部门采取“船巡+陆巡”相结合的方式,在节假日加大巡逻频次,及时制止倾倒建筑垃圾、生活污水等违法行为。

普法宣传则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2024年9月,朱家角司法所启动水环境领域专项普法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向居民和游客普及水污染防治法规。“很多人不是故意污染,而是不知道这样做违法。”朱家角镇司法所副所长马超捷说,“现在看到有人往河里扔垃圾,主动出来制止的人越来越多了。”

如今朱家角古镇的景区河道,水质已达到“近岸可见度1.5米”的标准,部分区域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现在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样子。”徐健感慨道。


顶层设计:

立法为古镇保护“锚定未来”

当基层的治理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顶层的制度设计便呼之欲出。上海正在进行的古镇立法工作,为这场治水行动乃至整个古镇保护事业,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记者了解到,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草案)》即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一审审议。在这部地方立法中强调,历史文化名镇应当维持河道的自然形态和历史风貌,并要求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河湖水系系统治理。

9月22日,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周诚带队,赴朱家角镇召开了一场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建议专题征询会。这场“高规格”的会议,将立法的“触角”直接抵近基层的“末梢”。会上指出,朱家角镇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承担着连接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桥梁纽带职能,能够精准传递基层声音、反映群众诉求,助力立法工作更贴民心、更合实际。”

这意味着,来自实践一线的智慧和教训,都有机会被吸收进这部地方性法规,从而为上海所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具执行力的法律遵循。

如今,看到河水可喜的变化,古镇居民们“很欣喜,也很有信心。要继续保护好古镇的水。”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守护,才是古镇水系最终实现“长治久清”的最根本保障。

上观号作者:上海检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0373文章数 7576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