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当下兰州人消费趋势,有点“诡异”?
银行卡里躺着几十万,退休金七八千的兰州老年人,大清早在超市抢着特价鸡蛋;而月薪还不如老年人退休金高的年轻人,周末一顿火锅就能消费三四百。
这种“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的背后,展现出的是不同年代下的截然不同的的消费逻辑。
兰州老一辈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对钱似乎有种天然的敬畏感,即使现在条件好了,骨子里还是觉得钱要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而兰州年轻人则不同,他们从小物质相对丰富,可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更大。买房、买车、工作、结婚……每一项都像大山一样压在肩上,最关键的是,他们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
70年代末,高考就是机会,当时国家因为动乱人才断层严重,很多兰州人考进大学后直接分配进机关部委,后来不乏有位高权重,甚至出现在今天的新闻联播里的大人物。
80年代,兰州乡镇企业也是机会,一个小作坊就能做把生意做大做强;90年代,离开国营单位下海创业,也是大机会,不少兰州人一夜暴富。
2000年前后,楼市更是开启了长达20年的牛市,兰州地产人赚的盆满钵满,购房者也是多买多赚,自然而然地吃到了这波时代的红利。
可到了95后和00后,想找份合适的工作,却现各个赛道已经巨头林立,职业晋升通道和创业大成的机会从概率上看,都被狠狠地压缩了,他们所能拥有的发展机会似乎也越来越少。
说白了,以前的人,选择少,路径清晰,只要好好读书,找个稳定工作,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就不会太差,可现在的年轻人,正是因为可选择的路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
想创业,风险太大;想躺平,又不甘心;想奋斗,感觉看不到头。社会变化太快了,快到让他们跟不上节奏,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层出不穷。今天还是风口的行业,明天可能就被颠覆了。
于是,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不买房、不结婚,挣多少就花多少,有结余了攒一攒,没有结余就过一天算一天,兰州年轻人的消费观,变成了一种“悦己式”的情绪消费。
但这种情绪消费,还有一个有点拧巴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在自己认为无能为力的大事上,直接放弃花钱,日常更是前所未有的精打细算;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慷慨解囊……
比如,在买房和结婚这件大事上,要是跟他们罗列不买房不结婚,会没安全感、没资产、小学上学不方便等一系列坏处,那他们势必会拿出更多的好处来反驳。
在他们来看,兰州房价还在下探,前几年入手的群体,房子资产肉眼可见地贬值,甚至几年下来,曾经在郊区的买房预算,现在在市区边缘都能勉强都能够一够了,要是后期继续降呢,图什么!亏的更多吗?
那这种情况下,自己租房不香嘛,兰州的房东租不出房子正愁呢,最后不还是得降价追着他们租?时不时还能换个家,新鲜感也是满足了。
尤其是兰州一部分年轻男孩,连恋爱都不想谈了,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串糖葫芦”、“520的红包”,这些情人节经济在他们看来更没必要了。
前阵问我堂弟为什么不谈恋爱,他的回答是:我请她吃个几百的饭还要看她脸色,是不是服务不到位,吃的不够好,请我兄弟吃个牛肉面加蛋,他都能开心半天,我为啥啊?
更何况,绝大部分年轻人根本不考虑生小孩,没孩子就没负担啊,自己还能生活自由,吃苦了半辈子的父母也可以靠自己解决生存问题,又不用他们赡养。
他们拼单团购、蹲直播间的优惠券、找特价平台……总之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买东西划算些。
一旦发现“惊天价格”的好物,就会立马分享给朋友,可能只要花上四十几元一件就能买到一件可爱的冬装,二十几元就能买到一条走线精致的牛仔裤,然后满意的为自己的消费观点赞。
既然都能抠成这样,那兰州年轻人,会选择把钱花在哪里呢?
如果他们哪天想吃一顿“网红打卡”店铺的火锅或者下午茶,那么几百元人民币也会不翼而飞,或者去排队打卡一网红面包、玩一次剧本杀,几百块也会很快消耗掉。
再或者,他们会买票去看一场暴火的脱口秀表演,会去复古的商业街区消费,还会把钱花在手办、盲盒这一系列能给自己情绪价值的东西上。
来看一组数据,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日均高达3.04亿人次,同比去年国庆假期日均增长6.2%。
且这部分群体中,年轻人占据了大半。可年轻人旅游能花多少钱?一个月几天的省外游,双飞净折腾也不过两三千块,最主要的是,旅游过程中他们外还很会省钱。
帐篷自驾、早餐便利店,白天景点打卡,午餐路边小店,晚饭在机关食堂排号,行李减到极限,提前许久定好的特价房……
对兰州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让自己好受”的生活方式,也是缓解自己情绪的出口,必要的消费是可以的,但那些不必要的消费套路,就是不重要的,也是不值得自己买单的。
再看看各种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分享着自己的养宠物日常,兰州商场的婴儿车里,宠物猫狗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毕竟,处在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面临的压力的背景下,宠物以其无条件的忠诚与依赖,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所以,年轻人愿意为他们的食品、医疗以及日常护理等生活中的一切需求买单,甚至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对待。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会被任何人带偏自己的节奏,反正自己的钱,想咋花咋花,自己的生活,想咋过就咋过。
实际上,对于越来越多的产业来说,可能意味着,未来增长的机会,不再仅仅是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而是要思考提供更多的精神需求。
而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需要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质的关系。幸福真的只来自于拥有更多吗?还是来自于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连接、更有意义的日常?
这,或许不是一个更坏的时代,反而是一个可以活得更明白、更丰盈的时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