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不是常听到一句话:“地方财政很紧”?
很多人以为这是媒体制造焦虑,其实——
这不是喊狼来了,而是真到了“钱袋子瘪了”的阶段。
![]()
一、卖地的钱,真的越来越少了!
我们先看最直观的账本。
2024年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仅为8147亿元,同比再跌6.7%。
要知道,从2019到现在,这条曲线几乎一路下坠:
2019年:12499亿元;稳定期
2020年:11117亿元;下滑
2021年:16467亿元;巅峰
2022年:11958亿元;断崖式下跌
2023年:8728亿元;雪上加霜
024Q1年:8147亿元;仍在掉!
一句话总结——
“土地财政”这座靠卖地支撑的金山,已经塌了一半。
![]()
️ 二、地方政府有多依赖“卖地”?你可能想不到!
拿真实案例说话。
贵阳2021年财政总收入976亿,其中光靠卖地就进账631亿,占比高达65%。
也就是说,地方财政的三分之二,靠的是土地!
而根据《中国卖地财政依赖度报告》,
全国至少有50多个城市卖地收入占比超过50%,
从“靠地起家”到“地卖不动”,地方财政几乎被掏空。
这不是哪一城的悲剧,而是一个模式的尽头。
![]()
三、财政紧张带来三连锁反应:钱少、债多、服务降
① 债务压力爆表
过去十年,地价火爆,地方搞基建、扩城、修路,全靠一个字:“借”。
现在地卖不动了,债务就像雪球。
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额逼近30万亿元,同比再增10%。
而多地信用评级被下调,融资难、利息高,连“借新还旧”都越来越吃力。
财政紧,就连发工资都得掂量着来。
② 投资项目大幅收缩
没钱最先砍什么?——项目!
地铁延建、道路停工、城市更新搁浅……
2023年全国基建投资下降约5%,
基建一冷,经济自然减速。
不是地方不想干,是真没钱干。
③ 公共服务开始“缩水”
这才是普通人能感受到的痛点:
垃圾清运延后、医保报销收紧、学校扩建暂停……
这些变化背后,正是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直接表现。
财政吃紧,从纸面数据变成了生活现实。
![]()
四、路走到这儿,靠“卖地”度日已走不通
地方财政要“续命”,必须动真格地改革:
✅ 一是
从“卖地财政”转向“产业财政”,发展制造业、科技业和本地消费,
用企业税收和就业人口撑起收入,而不是靠一次性土地交易。
✅ 二是
停止“摊大饼式扩张”,
能延期的项目就缓一缓,非刚需建设坚决砍。
财政要回归“花得少、管得准、用得稳”的逻辑。
✅ 三是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在谁有地卖,而在谁能“养产业、聚人气、稳税基”。
真正的“财政安全感”,来自城市吸引力,而非土地出让。
![]()
五、财政转型,是中国经济新的“拐点”
从“卖地财政”到“城市能力财政”,
这是一场结构性变革,也是一次“深呼吸”式的调整。
过去十年,我们靠地皮换了速度;
接下来十年,我们要靠产业换来稳度。
根据国家财政部测算:
只要地方经济能实现每年4%税基增长,
就能逐步填补土地收入下降的缺口。
关键是,要有可持续的经济动能。
![]()
你可能不关心地价、财政,但一定感受到了——
医保收紧了、项目停了、学校慢了……
这些看似“局部问题”,其实都来自同一根源:钱不够用了。
这是中国财政体系转型的必经阵痛:
从“靠地生财”走向“靠人活钱”;
从“卖未来”变成“养未来”。
接下来几年,哪个城市能最先摆脱“土地依赖”,
谁,才是真正的新一线城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