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新发展实施方案》由安徽省政府发布。
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新发展,二个词语交待了面对省际“两不管”地带,打破边界,豫皖两省将合力破题发展难题之举。
其中,具有想像力的突破机制是结对发展。
豫皖两省省际毗邻地带的这次合作,能否打破豫鲁合作面临的落地难题,市场正试目以待。
这份合作实施方案,有两大背景:一是中央有安排,省际之间要加大区域协调发展,之前,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就是前案。二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清除省际之间的政策壁垒。
豫皖毗邻地区合作规模大于豫鲁毗邻地区合作:要在9.6万平方公里土地,实现高铁网打通一小时生活圈,新兴产业集群崛起,八座县城升级中等城市,5500万人将迎来"同城待遇"。
理想很丰满。
从合作路径看,并没有超出常识范围:产业、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与生态环保。
首先,产业合作上,有科技创新合作,特色产业集群合作、文旅融合发展。最容易合作是文旅产业融合,毕竟,各自文旅产业相对具有差异性,竞争性不强,彼此之间都有共享市场的需求,且便于市场化操作。问题在于这些地区的文旅产业资源本身有没有吸引力,稀缺性、观赏体验性价比低,价值性不足或开发不足等原因是制约豫皖省际之间文旅产业发展的大障碍。
至于科技创新合作与特色产业集群合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强制力,在省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科技创新合作是难有成果的。特色产业集群之间也是如此。
其次,基础设施这是比较容易突破的合作内容,一是两省之间都有发展“两不管”地带的内在需求,联手打通高铁网、省际公路以及水路网络,对两省都有收益。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来自于行政意志,更容易协同发力。
今天的城乡融合发展,从市场维度看,实质是城市反哺乡村。说白了,就要大力建设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点——县城。县城是乡村产业的龙头,也是县域城镇化的聚集地,不过,这是一个各自独立作战的发展单元,彼此之间能够协同的是相互借鉴发展县城经济的经验。
至于协同推进生态环保工作,这确实是一个协作课题。生态环境是市场失灵影响最大的问题。比如一个企业的污染问题,假如在河南省内得到治理,可是在安徽省或许就不到解决,只有双方联手才有可能解决环保难题。
![]()
四大合作主题,内容可谓充实丰富,市场关心的是如何落地。
合作方案一共推出了五项落地机制,包括共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共建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建立区域结对合作机制、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完善实施保障机制等。
共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上,双方将实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落地,还要打破要素的地域限制,实现市场主体的信息共享,同时要建立高频服务项目的“跨省通办”等等,举措具有创新性。
协同开放发展机制,依托中欧班列与江淮海联运通道,共同创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其实,在两省毗邻地区,因地域相接,人文相连,产业同构,市县产业薄弱,均期待产业转移,建设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能够集中加工要素优势,突显集群效益,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在机制创新,这份合作方案最具看点的是建立区域结对合作机制。方案中列举了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支持界首—沈丘、谯城—鹿邑、濉溪—永城等县结对创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等。
尤其是支持合肥、芜湖、郑州、洛阳等地国家级开发区与毗邻地区开发区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协作,这一协作机制有利于郑州、洛阳向合肥与芜湖学习。
这种结对子的合作机制,具有目标明确,合作内容清晰,针对性强,避免了战略合作的凌空蹈虚,流于形式。至少双方能不能达成合作成果,那就看是不是符合市场化规则了。在此,行政手段可以搭台服务,具体操作就看能不能共赢。不过,这种合作方式值得肯定。
不过,基于豫鲁合作中,也有在县级层面上莘县与范县建立自然资源执法联动机制,兰考与曹县开展产业园区对接,可以由于不能打破行政壁垒与市场失灵的叠加制约。虽然两省之间具备良好基础,鲁豫毗邻地区仍面临规划碎片化、机制松散化、要素流动阻滞等结构性矛盾。
好在,这次豫皖合作,明确了要打破要素屏障,尝试建立不同目标的合作机制等,只是能否打破行政壁垒以及市场失灵难题,还待时间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