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词——干婚。
越来越多的夫妻,正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默默接受婚姻的另一种形态。
![]()
他们没分居、不离婚,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各忙各的,情感上早已没了交集,人们管这叫 “干婚”—— 婚姻只剩下个空壳子。
有调研说,北上广深里超25%的夫妻都在过这种日子,70%的人坦言是为了孩子、财产和面子硬撑,这现象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乡镇,藏着当下婚姻里的不少无奈。
“干婚”这种现象透露出最扎心的信号,是 “离婚太费钱,普通人离不起”。
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买房子太难了,按揭买了房子,房贷都还有很多要还。很多人一合计离婚成本直接打了退堂鼓:卖房要折腾过户,重新买房还贷压力翻倍,最后索性当 “同居陌生人”。
比如36岁的李静和40岁的赵斌,则是“干婚”群体中比较典型的一对。
去年9月份的时候,两人还坐下来认真讨论过离婚事项,结果最后一算账,还是放弃了。
离婚太不划算,光是财产分割就得扯半年,还影响工作和社交。
李静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行政工作,说起这些条理清晰。
我们那套婚房,现在市价800多万,还有300多万的贷款没还。
真要离婚,卖房、过户、重新贷款,哪一样不费时费力?
赵斌则是一家国企的管理人员,比较看重名声和稳定,离婚的事一旦传出去,难免影响晋升。
反正感情也没了,就这样耗着呗,至少表面上还是完整的家,对谁都好。
于是,两人心照不宣地维持着“干婚”状态:
保留婚姻的名分,过着各自的生活,谁也不先提出那两个字,免得惹来一堆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刚发布的新规,明年起夫妻拿身份证和结婚证就能查对方名下房产车辆,这本来是保护权益,却意外让藏资产的人更不敢离婚,反而把更多人困在了 “干婚” 里。说到底,房价高、生活成本大,婚姻早和经济深度绑定,不是一句 “不爱了” 就能轻松切割的。
其次,孩子成了很多夫妻“干婚”的 软肋。不少人觉得离婚会让孩子活在单亲家庭,影响情感认知,干脆演起 “完整家庭” 的戏码。明明夫妻俩早就没话聊,却能在家长会、孩子生日时默契配合,就为了给孩子营造 “爸妈很好” 的假象。可他们没细想,冰冷的沉默和敷衍的相处,未必比坦诚分开更能保护孩子,这种 “自我牺牲” 有时反而成了另一种伤害。
第三,还有传统观念扯着后腿。“不想让老家父母担心,更怕亲戚朋友看笑话”,这话戳中了太多想离婚却不敢离的夫妻。在长辈眼里,离婚是非常不光彩的事,哪怕婚姻里早已满是委屈,为了维持表面的体面,也只能选 “干婚” 这种折中方式。一边瞒着外人扮演恩爱夫妻,一边在私下里各自喘息,成了不少中年人的常态。
不过 “干婚” 也不全是绝望,偶尔能看到些无奈的温情。有博主采访过一对夫妻,平时各过各的,只聊孩子的事,直到女方加班遇雨,突然收到男方 “带伞了吗” 的消息,心里还是暖了一下。
还有人借着这种状态找回了自我,不用再刻意维系感情,反而有了时间搞事业、发展爱好,意外获得了成长空间。但说到底,没人天生想过 “干婚”,这从来不是什么前卫选择,而是感情被现实磨没后的无奈妥协—— 那些没说出口的情绪、不愿面对的矛盾,最后都变成了一声 “算了”。
“干婚” 其实就是面镜子,照出婚姻需要用心经营的信号。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忘了沟通,把 “我累了” 当成借口,把情绪越攒越多;要么就是一方大包大揽,一方当甩手掌柜,责任失衡慢慢耗光了感情;还有人总想改变对方,连一点私人空间都不给,最后把亲密磨成了疏离。
当然,“干婚” 的蔓延不是在否定婚姻,而是在提醒我们:别等感情 “干” 透了才想起浇水。平时多说说心里话,用 “我觉得委屈” 代替 “你总是这样”;家务和育儿一起分担,别让一方独自承担;给彼此留些空间,尊重对方的爱好。
婚姻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那些看似稳固的关系,全是靠一次次沟通、一次次妥协慢慢修来的。与其在 “干婚” 里耗着彼此,不如早点学着经营 —— 毕竟好的婚姻,从来不是搭伙凑活,而是两个人一起把日子过成温暖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