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前门楼子,他说胯骨轴子。
你说一个「三观颠倒自命牛逼」清华教授,是怎么做到万人吐槽还能稳坐钓鱼台的?他的学生不喜欢他,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导师。
人懒上课从不做准备,让学生自己摸索。
学生请他指导论文,他说「你的论文如果还需要让我指导题目,你还能做什么研究?我当年读博就没有老师指导我」这类话来。
那意思「劳资牛逼,别人都是憨逼,去看我牛逼的书吧」
为人之师如此,谈何为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好像不配!
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清华聘任大学教授—X。有知乎网友评价他:清华没把他开除是清华之耻。我翻阅资料发现,他虽贵为教授却是个极端自我自负且与大众观念相悖这么个人,网上风评不怎么好!
同事如何看他我不清楚,他的学生不喜欢他却是真的。
有人疑惑:为什么要谈起他?
第一清华大学不缺人才怪胎也很多,他算一个(外界口碑不算好)。但只是他在清华任职情况又很特殊:主授哲学、美学、艺术、大众文化评说、艺术史导论等。
文学哲学看似无关紧要,要命的是,他的博士生和本科生都是他的学生。
偏偏这样一位教授三观颠倒自命牛逼,文学的影响又是潜在的。
尤其2022年「力挺吴勇插画事件」他的立场暴漏无疑。问题是这样一位问题教授没有被开除仍在继续授课,这让我很好奇。
第二去年闹得比较凶的一件事非「教材问题」莫属。这事引发了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环境的担忧问题,这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综上两点,老生常谈一回这位教授(抱歉名就不透露了)
必须说明观点仅代表个人,大家看法各有不同有认同有赞美,而我是那个不敢苟同的人。先谈谈他过往的两件事:
第一:批评汉服热。
汉服也好汉服穿搭和周边也罢。今天再度盛行的本质无非两点「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汉服热兴起侧面印证着文化自信崛起。
他却批评汉服热不过是一场假传统之名的复古时装秀。
学者需要表演、大学生需要热闹、市场需要眼球三位一体就激发了绑架民族情绪的汉学热。
当谈及复兴汉服是增加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时。他直截了当:该说法「肤浅无聊」
「现在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义。现在是一个泛商业化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
我认为这段话,过于以偏概全任何文化都有其价值。
只不过我们比较重视商业价值。但是商业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汉服文化可以得到长足发展,因为有人穿有人认同,汉服文化才容易被广泛接受。
而不是只存在于人们记忆中。
供奉于博物馆里。
反过来说:如果汉服没了商业价值,那么汉服文化可能被记忆传承,但是能走多远?
中国新闻网曾发文章:「汉服热与文化传承没有任何关联」。我们不否认近年来汉服文化商业化严重,但想让年轻人爱上汉服光靠传承效果不大。光靠书本上讲,靠历史文献能激发兴趣吗?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穿。
其实他认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重神轻形」汉服热则是「崇形弃神」但这谈何容易。
第二批判郭不是作家,韩寒是社会批评家。
观点一网络文学不是文学,说:「网络文学并没有经过准入程序,没有获得文学准入证,网络写手是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同时由于网络是‘浏览’式阅读,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那些所谓在阅读网络文学的人,仅仅是在浏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观点二认为郭是贩卖文字的写手。
「有的批评家说郭的语言很好,这种所谓‘很好’,就是一种言不及物、不古不今、不文不白的仿冷艳风格的无病呻吟」
什么是文学,我认为文学没有固定的边界。时代发展也注定文学不会只有单一形式。若文学作品都没有人翻看阅读它,那这算什么?
首先要有观众。我并不否认郭敬明是一个靠写作起家的作者,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奔着商业目的去的。但你不能否认,他什么都不是。
每个人活法不同,你不认可自有人认可,用固有三观评他人是非对错本就狭隘的。
除以上两个备受争议外,最受争议的要数,力挺“吴勇插画事件。”
关于吴勇2022年他挺火的,就是教材插画丑化形象的问题。但他认为那些指责那些对插图提出批评的人是"网络狂犬"坚称教材插图没有任何问题。
这一点很多人都不认同,认为他片面偏颇。
一张插图一个人说丑可能是审美不同,那100个人10000个人说丑,那这画本身应该就是丑了。而且教材面向的对象,还是我们的小学生初中生。
大人尚感丑态,学生如何认同,教他们审丑?
他坚定认为:我不认为教材配图“很丑”,更不认为可以给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产生什么不良效果。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不能采用“审丑过敏症”!
当时他微博发文,有段话这样表述:
「汉奸文化不仅以折衷、调和求圆融流丽,而且以审丑过敏消杀一切创新力量,从而扼杀民族文化生机」
![]()
面对网友们的痛批他表示,论争只针对有理性的、可论争之人。在此法则下,第一不与腔肠动物对话,第二不把网络狂犬当人。
也正是这样一番言论,让他彻底站在了公众的对立面。
他是学者没错,但从种种言论和立场,我更愿意认为他是一个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质的自大者,在自我的文学体系中沉沦过往,简单理解就是刚愎自用。
公众为何讨厌吴勇插图,只是审丑问题?
当然不只是丑的东西多了,为什么教材插图不行?因为对象不同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他过于简单地把深刻问题,巧妙的转换成了“审美问题。”
他很懂就是不想承认罢了。
我们也绝不是因为丑才破口大骂,丑化的意思是故意的污名化,标签化这是根本。其实很多事公众心里很清楚,哪些人什么嘴脸早已看透。
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人,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高谈自由、反封建,最后发现他他们才是这一源头。
今天的教育,纯粹以教育为目的真不多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几乎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家、文学家。反倒多了一些小丑和文化商人,建议先闭嘴少高调再超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