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2025年10月16日上午,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首播仪式在四川宜宾举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林徽因是诗歌中“人间四月天”的文学形象,而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为大家呈现更立体的形象——她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无薪员工,却以灵魂人物的担当,与梁思成先生一道踏遍荒郊野外考察古建;她兼具西方艺术情结与民族文化坚守,在战火纷飞中守护珍贵文物,在清贫岁月里保持精神丰盈。
《百年巨匠-林徽因》以林徽因曾经就读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为切入点,讲述该校补发林徽因迟到了100年的学位证书,以及她学习建筑的选择,学成回国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一起在河北、山西等地考察古建的故事。他们发现了尘封千年的佛光寺,成为轰动世界建筑界的重要事件。抗日战争期间,她与梁思成到四川李庄避难,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与梁思成一道撰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她主持抢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对北京的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宜宾市政协副主席李廷根在致辞中介绍,抗战时期的李庄,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撑。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此居住六年,虽生活清贫、身体多病,仍坚持学术研究。林徽因曾写道:“我们都相信,只要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她个人的信念,也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的精神风貌。此次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在李庄首映,不仅是对这位大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根脉的一次巡礼与重温。先辈的精神与宜宾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宜宾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百年巨匠》总顾问胡占凡在致辞中表示,站在李庄这片承载历史记忆的土地上,内心满是敬畏与感慨。80多年前,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此克服困难,坚持研究中国建筑;80多年后,人们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回顾她的生平,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将首播仪式放在李庄,是因为这里不仅是林徽因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抗战时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地点。林徽因曾在李庄写下“我们要在最困难的境遇里,活出最体面的样子”,这句话至今仍具启示意义。胡占凡指出,林徽因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真实——才华内敛,坚守不移。纪录片团队通过捕捉历史细节,展现了她坚韧的精神面貌。
林徽因外孙女、家属代表于葵在仪式上动情讲述:“去年5月,我前往美国,为外婆领取了美国宾大追授林徽因的建筑学学位证书。在她毕业一百年后,母校为她追授的这个迟来的学位,绝不仅仅是一个道歉,更是对她一生的执着,对她勇敢追求理想的认可和致敬。《百年巨匠-林徽因》纪录片力图以真实的镜头,记录、展现林徽因奋斗闪亮的一生。”于葵指出,李庄部分是纪录片的重要内容。在战乱中,李庄为流亡的家人与同行提供了相对安宁的环境,使学术研究得以继续。林徽因、梁思成及其同事在此生活六年,虽条件艰苦,仍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重要著作,并恢复了《营造学社汇刊》的出版。她希望观众通过纪录片感受林徽因的学术热情与文化保护精神。
《百年巨匠-林徽因》总导演寒冰介绍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他表示,拍摄人物纪录片具有挑战性,团队始终以严谨态度进行工作,从史料整理到实地调研,注重叙事真实与细节刻画。寒冰提到,为要拍好一部纪录片非常不容易,在拍摄中运用人类学方法,力求全面呈现林徽因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者的生平与成就。
![]()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