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刘志讲述着100多年前的“扇车”的故事 赵晓刚 摄
![]()
刘志展示来自全国各省份的土壤样本 赵晓刚 摄
![]()
孩子们现场制作豆腐
![]()
怀安县常家沟村煊窑
00:17
在怀安县第六屯乡常家沟村,一座座依山而建的碹窑不仅是这里的独特风景,更成为连接古今的生动研学课堂。
“别小看这农具老旧,孩子们对它非常感兴趣!”在村史馆农耕展示区,煊窑生态农庄业务经理刘志向记者展示着一台100多年前的“扇车”。“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叫‘扬车’,通过手摇木制风叶产生气流,可以去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
在馆内,镌刻着历史痕迹的老照片、老物件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往事。20世纪50年代,面对水土流失,常家沟村民用双手修梯田、挖“地下水库”,将荒山沟变成了“塞外江南”。“这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刘志动情地说。如今,常家沟人以碹窑保护为切入点,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循着浓郁的豆香,一家豆腐工坊引起记者的注意。刘志缓缓转动石磨,展示着传统豆腐的制作工艺。“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豆腐的制作过程,通过老师傅的讲解和亲手体验,他们不仅能制作豆腐,还能现场品尝,个个都兴致勃勃。”小小的豆腐工坊,不仅传承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更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食物的珍贵,这与建造碹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怀安碹窑,被誉为“生土建筑活化石”。它不只是一排排黄土坡上的旧窑洞,更是一部关于土文化的立体史书。在这里,于今年4月竣工投用的中国生土博物馆将课堂搬进展厅,由七大展区构成一条关于土文化的研学链——“生土本源”了解到千年风化土壤的形成;“栖土而居”展现着各地生土民居智慧;“碹窑民居”则重点展示1700年历史的怀安碹窑独特工艺。随后,“生土记忆”“制作材料”“生土产业”“生土艺术”四展区,通过纪录片、工具实物和现代应用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体验生土建筑从传统到创新的完整脉络。
而中国生土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由厦门大学提供的珍贵土样本,吸引了大伙儿的注意。“这些土壤样本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每一份都标注着精确的经纬度,收集过程十分不易。”刘志说,这些土样为研究传统生土建筑提供了一手资料,也成为研学课程中的珍贵教具。
在这片黄土地上,古老智慧正与时代创新深情对话,通过研学经济这条纽带,让有着千年历史的怀安碹窑建筑群重焕生机。“常家沟村自开展研学实践半年来,已有4000名中小学生报名打卡。”第六屯乡副书记吴艳星说。(杨越 赵晓刚 高景山 尉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