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过后,来白云法院诉服大厅起诉离婚的郭璐(化名)看到一则“告示”满腹疑虑和不甘:为什么啊?
连日来,广州各法院纷纷发布工作“体检报告”,不说不知道,一说才发现,想在广州打官司,光排队等开庭就得小半年。
法官的案山卷海
越秀法院:到今年10月,收了8万多案子,还没审结的还有2万5千多。平均每个法官手里攥着662个案子。
![]()
白云法院:更猛,收了快9万件案子。法官人均办案894件,每人手头没办完的存案就有359件。
![]()
天河法院:到8月份,收了接近10万件案子,法官人均在办447件。
![]()
番禺法院:待处理的纠纷近5万件,法官人均存案518件。最夸张的是,新的民事案件开庭已经排到2026年了!
![]()
可以这么说,假设一个法官全年无休,在越秀区,他(她)平均每天要处理差不多2个案子。这还不算开会、学习、写判决书的时间。这工作量,有点是“反人类”!
被平均的员额法官们
当人们被“人均几百件”的数据震惊时,那么这个“人均”是怎么算出来的?
业内人都清楚,这个触目惊心的“法官人均办案数”,其分母并不是法院的所有工作人员,而是经过严格遴选、有资格独立办案的“员额法官”,即在编人员的39%,其他人员没有办案资格。
这就解释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一个员额法官,就是一个“审判团队”的核心。他/她身后可能有法官助理、书记员,但案件的审判责任、核心审理工作,最终都压在这一个员额法官身上。
“员额制”是改革的成果,但如今面临挑战。这项改革确保了裁判者的专业素养,但也固定了办案法官的“编制”。案件量像洪水一样暴涨,但员额法官的数量却无法同步快速增长。
广州,只是全国法院的一个缩影。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省会,许多地方法院都面临着同样“案多人少”的极限压力。广州的情况之所以尤为突出,只因它是中国人口和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而已。
因此,法院内部强烈的呼声正是源于此:要真正破解“司法超载”,光喊口号不行,必须从源头上解决“人”的问题——即适时、科学地增加员额法官的数量,并让那些经验丰富、已成为办案中流砥柱的法官助理们,有机会进入员额,充实一线审判力量。
你的官司得“预约”到明年
所有法院都异口同声地提醒:新案子,从立案到开庭,一般要等5个月左右。这意味着啥?
你想跟公司打劳动纠纷?等排到你,可能都快过年了;做生意遇上欠款不还?等开庭时,对方的公司还在不在都难说;闹个离婚争家产?这半年的“冷静期”可真是“案多人少"无意强制加上的。
法院从解决问题的“裁判”,变成了需要提前半年预约的“专家号”。正义虽然不会缺席,但可能会迟到小半年,这对等着钱救急或者想尽快了结事情的老百姓来说,确实挺煎熬的。
法院求你了,别动不动就打官司!
面对这人山人海的案子,法院也急了,在公告里几乎是“恳求”大家:“别一上来就起诉!先试试这两招!”
第一招:自己先谈谈。主动找对方沟通,能私了就私了,省时省力又省钱。
第二招:找专业和事佬。去辖区的一些调解机构或者法院申请调解。这法子快,不伤和气,而且调解成功后的“司法确认”,跟法院判决效力一样,对方不履行,你照样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说白了,法院这是在告诉你:我们这条“高速路”已经很堵了,我给您指两条“乡间小道”,风景好还不堵车,您赶紧的!这既是给当事人的出路,也是给法院自己减负。
解困需要系统发力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打官司要等半年”的新闻时,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法院的效率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一方面,需要我们老百姓转变观念,善用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这是高效又聪明的选择。
另一方面,更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倾听一线法院人的呼声,科学评估并动态调整司法人力资源的配置,让审判力量跟得上社会纠纷增长的脚步。
毕竟,让每一位法官能够从容审案,让每一件纠纷能够得到及时化解,才是对我们每个人权利最实在的保障。
最后想说的是,这场“排期之困”,是对正义效率的一次全面考验。破解之道,不仅在于我们选择何种方式解决纠纷,更在于社会能否为正义的实现,配置足够的资源与畅通的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