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长寿老人的新闻,总会忍不住想,人最多能活多久?遇上没水没食的情况,又能扛几天?生命的天花板从来不是一个数字能说清的,它在我们的细胞里,还扎根在躯体的每一个系统中,甚至和整个宇宙的规律都有关系。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这些边界拆开来聊聊。
上世纪60年代,有个叫海弗里克的科学家做了个实验。他把人类正常的体细胞放在体外培养,观察到一个规律,这些体细胞大概分裂50到60次,就会停下脚步,不再增殖,慢慢衰老直至死亡。海弗里克极限,后来大家就用来称呼这个现象。顺着这个规律算下来,人类的自然寿命上限,大概就在120岁左右。那是什么在把控体细胞分裂的次数呢?答案就是端粒,它像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每次细胞分裂,这顶小帽子就会变短一点。端粒短到不能再短,细胞就彻底没法分裂了。靠端粒酶把变短的端粒补回去,有些细胞比如干细胞、癌细胞能做到,我们身体里大多数体细胞,端粒酶都是休眠的,这也从根上断了细胞永生的可能。
![]()
比起寿命这种长期的上限,我们的肉身在短期内,面对极端环境的耐受度,更能让人直观感受到生命体的边界。憋气举例,普通人游泳时憋个一两分钟就撑不住了,世界纪录能到24分钟,不管是谁,都扛不住长时间缺氧。对氧气特别敏感的,是大脑。缺氧超过8到10分钟,脑细胞就会开始大量死亡,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严重的话会直接危及生命。
失血情况类似,大概5000毫升,是我们全身的血液总量。短时间内流失过半,也就是2500毫升,躯体很快就会出问题。血液是给各个器官送氧气和营养的运输车,车少了,器官没了补给,就会慢慢衰竭,生命也就悬在一线。饥渴方面,彻底断水,咱们的身子撑不过3天,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水。没了水,血液会变稠,循环系统会慢慢停摆,有水没食物,情况会好一些,身体会先消耗储存的糖原,糖原用完了就烧脂肪,最后才会动用蛋白质,这样下来,扛上几周是有可能的。
![]()
体温的边界也很清晰,体内温度超过42℃,身体里的蛋白质就会像煮过的鸡蛋一样,变性失活,器官没法工作,低于20℃,代谢会变得格外缓慢,最后心跳会慢慢停止,再也醒不过来。
跳出我们自己的肉身,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生命有边界,是一种必然。进化角度说,死亡远没那么可怕,反而在悄悄推动物种往前走。个体能永久存活,老旧的基因不会被淘汰,新的基因没法进来,物种就没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慢慢就会被淘汰。老个体离去,新个体带着更鲜活的基因登场,物种才能一直跟上节奏,不会在自然选择里掉队。
![]()
这还和物理学的规律有关。从规整变混乱,是宇宙的一个大趋势,这就是常说的熵增。生命体是格外规整的系统,不断消耗能量,是维持这份规整的必要方式,吃饭、呼吸,相当于一直在和变混乱对抗,也就是常说的维持负熵。这份对抗终究只是暂时的,我们没法扭转宇宙变混乱的大方向,衰老和死亡,是躲不开的物理规律。
知道这些边界有什么用?探索这些上限,不是为了打破它,是为了更懂生命。大多安逸的,是现在的生活,我们很容易忽略生命体本身的韧性,了解这些边界、偶尔挑战小边界,能让我们重新意识到,生命既有限制,又充满力量,这份珍贵,值得我们好好对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