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北京丰富胡同19号十分热闹。这里是作家老舍生活过的地方,1953年春天,他曾与夫人在这里栽下两棵柿树,并将这个院子称为“丹柿小院”。在小院对外开放后,每年的金秋时节,都有无数人从五湖四海赶来,只为看一眼院中缀满枝头的红柿,亲身体验老舍笔下仿若天堂的“北平之秋”。
![]()
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的火热,也是柿子在整个华夏大地上“高光时刻”的缩影。 秋冬之交,万物开始收敛锋芒,柿子却如火一般走向成熟,赢得了人们的无尽喜爱。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柿子~
你知道吗?柿子在中国
的历史已经有一万年了!
史料记载,柿子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多年的古柿核,混同在其他食物残渣中,成为了柿子最早被食用的证据。此外,战国时期的湖北荆门、河南信阳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柿核的存在。而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先民便已开始有意识地栽培柿树。南北朝时期,人们摸索出嫁接和脱涩的方法,让柿子从酸涩难食变得浓甜如蜜。
由于柿子有着喜庆的朱红色,又与“事”“世”同音,所以从古自今都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吉祥的涵意。就像我们现在喜欢说心想“柿”成,“柿”“柿”如意一样,宋朝人过年时,也会将柿子和柏枝、桔子一起摆上餐桌,寓意“百事吉”。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封柿子为“凌霜侯”,让这种水果有了至高的荣耀。
![]()
图源:图虫创意
全国每三个柿子
就有一个来自广西
柿子是中国的本土水果, 它生性坚韧,兼具耐寒与耐旱特性, 从广西到陕西、从江浙沪到云贵川,处处都是它生长的沃土。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 虽然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是我国柿子种植的集中地,但柿子的最大产地却是广西——差不多全国每三个柿子就有一个来自广西。
广西省内的柿子主产区是恭城、平乐和阳朔县。其中,恭城月柿,又名水柿、饼柿,以其“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无核”的独特品质著称。鲜果清脆甘甜,而最富盛名的,是它经过传统工艺制成的柿饼,口感软糯香甜,甘柔如饴,早在民国时期就畅销港澳,甚至相传在1923年,孙中山先生于广东虎门品尝后也赞赏有加。

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村民在做柿饼 图源: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7年,“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了解,当地种植柿子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之久。如今,恭城全县月柿种植面积有25.67万亩,是全国县域种植柿子面积最大的县,柿子总产量达到94.5万吨,除了脱涩现吃和制作柿饼,还可以加工成柿子片、冰柿等,产品远销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地。

恭城红岩村的月柿节 图源: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北方的柿子,有“一千种”吃法
北方的柿子虽产量不及广西,但品质同样出众,吃法也五花八门。陕西西安临潼的火晶柿子色红耀眼,晶莹透亮,果浆浓郁,果皮薄嫩易破,需要吸食。除此之外,西安还有一种叫“柿子饼”的传统小吃,就是拿火晶柿子和糖一起和面,再包入核桃、桂花、玫瑰、豆沙等馅料,放入油锅中煎炸,柿子的果香很好地中和了糖油混合物的甜腻,让人停不下来。
![]()
西安街头的柿子饼 图源:网友(开心分享每亿天)
河南荥阳历来有“柿子甜如蜜”的俗语,除了能直接喝的玫瑰蜜柿,当地还有一个特产是柿霜糖,据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中说,“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这种糖做起来很考验技艺,该项制作工艺如今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柿霜糖片 图源:吃货研究所
山东菏泽的镜面柿是制作曹州耿饼的专属原料。曹州耿饼肉质细腻,入口成浆,甜而不腻,十分有名。其制作手艺也已传承千年,包括手工旋皮、吊挂晾晒、反复捏揉等精细工序。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等待糖霜自然析出,这种霜与其他柿饼略有不同,呈扁粒状,被称为“豆瓣霜”,是高品质耿饼的特征。

镜面柿做成的曹州耿饼 图源:新浪新闻中心
关于吃柿子的各种说法,靠谱吗?

关于柿子,很多人都说它会导致结石,所以不能空腹吃,不能和螃蟹一起吃,不能和牛奶一起吃等。其实,这都是因为柿子中含有一种叫作“鞣酸”的成分,在一定条件下,鞣酸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蛋白。当胃里的胃酸较多的情况下,鞣酸蛋白又会和食物中的果胶、纤维素等,把柿皮、柿核粘合在一起,在胃内迅速形成胃石,造成胃部不适。
![]()
图源:图虫创意
鞣酸在很多蔬菜水果中都存在,除了柿子,我们平时吃的葡萄、山楂、石榴等水果,茄子、菠菜等蔬菜,还有喝的茶水中,都有丰富的鞣酸。鞣酸有一种“涩”的感觉,一些人吃柿子会感觉“涩”舌头,其实就是鞣酸的作用,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判断食物里的鞣酸。
不过,柿子中的鞣酸并没有大家担心的那么恐怖。首先,熟透的柿子一般鞣酸含量就很少了。再者,目前市面上正规销售的柿子基本都经过了“脱涩”处理,鞣酸的含量很低,可以放心买。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要尽量在正规商家处选购成熟的柿子。
![]()
图源:图虫创意
编辑 | 杨婧轩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
监审 | 杨 巍
来源 | 农视网综合中国食品报、地道风物、广西日报、科学辟谣 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