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书院为载体,通过构建多元阵地、创新服务模式、激活本土资源等举措,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城乡末梢,实现群众在家门口文化服务“零距离”,让文化书院的“板凳”越坐越“热”。
构建“15分钟服务圈” 让文化阵地“动”起来
岚山区打破资源分散壁垒,融通社工站、非遗工坊等阵地资源,构建文化书院服务阵地体系,打造“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书院成为集活动开展、技能培训、议事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走进岚山头街道金牛岭社区文化书院,舞蹈室、书画桌、非遗体验区等功能空间一应俱全,贝壳画制作、剪纸体验等兴趣班常年“满员”,居民王女士坦言,孩子参加书院兴趣班后不仅培养了特长,还结识了新朋友,再也不用整天抱着手机。
高兴镇向阳村文化书院与“李二嫂大舞台”共建共享,“和鸣读书会”“亲子共读”等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广场上的“村晚”与文化书院里的书香相互映衬,构成村民的精神文化“高地”,让文化服务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
![]()
创新“双向流动”模式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打破城乡文化壁垒是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关键。岚山区以“城乡牵手”为纽带,通过“社区文化书院+乡村文化小院”两个文化维度,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进城”、城市优质资源“下乡”,实现文化资源双向赋能。
乡村非遗在城市社区焕发新生。安东卫街道贾家湖村的“石绘”文化小院通过文化书院搭建的桥梁,走进安东卫街道万和社区文化书院,30余组亲子家庭围坐创作,双面石头画上的草莓与笑脸承载着乡土技艺的温度。非遗传承人感慨:“看着大人小孩好奇地学,这种文化分享的感觉特别好,要让乡愁在城乡间流淌”。无独有偶,碑廓镇碑廓三村“福祥”文化小院的非遗传承人王鹏,带着葫芦烙画技艺走进金牛岭社区文化书院,为暑假托管班的孩子开启非遗之旅,让“福禄”寓意的传统手艺浸润童心。
城市优质服务向乡村延伸同样扎实。安东卫街道潘庄二村将文明实践站与“小草学堂”融合,大学生志愿者既辅导功课又组织亲子阅读,成为孩子们的假期乐园。虎山镇祥和社区文化书院则把“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热门课程送到孩子家长身边,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帮助青少年克服社交胆怯,补齐成长短板。
![]()
![]()
![]()
锚定“本土需求”发力 让文化服务“实”起来
优质文化直达基层,核心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针对渔民群体的需求,岚山头街道打造“渔风海韵”文化书院特色品牌,开设“渔民讲堂”,邀请渔业专家和“船老大”讲解安全政策、剖析事故案例,把安全生产知识讲到渔民心坎上。为传承渔家文化,文化书院吸纳渔民成立渔家乐剧团,编排《接海》《织网》等剧目,用文艺形式再现渔业劳作场景,让乡音乡情代代相传。
面对不同群体的多元诉求,文化书院服务实现“全龄覆盖”。针对老年人,安东卫街道万和社区文化书院搭建文明实践有线电视智慧平台,错过现场活动的居民在家就能回看课程,王大爷对此赞不绝口:“以前错过就只能听别人说,现在在家就能学,太方便了。针对基层治理需求,岚山头街道金牛路社区文化书院打造“船老大”议事会,老船长们围绕邻里矛盾、设施配套等问题调解协商,让文化阵地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
![]()
健全“长效激励机制” 让文化参与“热”起来
群众的参与度是文化服务落地的关键。岚山区通过“文化书院建设+美德信用积分体系”激活参与热情,群众参与活动获得的积分可在“兴岚贝”美德信用积分超市换取日用品、金融服务等暖心福利。这一机制让群众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非遗体验、读书分享等活动场场爆满。
同时,岚山区文化书院汇聚非遗传承人、文艺志愿者、老船长等文化服务力量,形成“群众教群众、群众帮群众”的良性循环。李二嫂吕剧团接到村民“点戏”就组织演出,大喇叭一喊,戏迷们便纷纷聚拢;石头画、剪纸、岚山号子等非遗传承人主动走进书院授课,让石头画、葫芦烙画、非遗等技艺在互动中传承。这内生动力+外部激励”的双轮驱动,让文化参与成为基层新风尚。
![]()
![]()
现如今,在岚山区的城乡角落,文化书院已成为传承文明的载体、凝聚人心的纽带、服务群众的窗口,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来源:岚山宣传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