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爸,这房产证是哪里的?"儿子陈浩拿着一张泛黄的纸问道。
陈志远接过来看了看,愣了好几秒。"这是1982年买的,在城东,都快忘了。"
他摸摸脑袋,"有三十年没去过了吧。"
陈浩笑了,"爸,这年头房子涨得厉害,说不定发财了。"
陈志远点点头,心里却有些忐忑...
![]()
01
1982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梧桐叶刚冒芽,羊城的街头就开始热闹起来。
陈志远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在大街小巷穿梭。车后座绑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从香港带回来的录音机。
那时候录音机是稀罕物。一台松下的能卖到三百块,陈志远进价一百八。
他32岁,个子不高,眼睛很亮。皮肤晒得有些黑,看起来精明能干。
做生意三年了。最开始卖香烟糖果,后来卖手表收音机,现在什么赚钱卖什么。
陈志远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数钱。把当天赚的钱摊在床上,一张一张地数。
那年春天,他已经攒了两万五千块。
"志远,有个事跟你说说。"
说话的是老徐。老徐在供销社工作,四十来岁,消息很灵通。
两人在荔湾的一家茶楼见面。茶楼不大,客人也不多。老徐要了壶铁观音,压低声音说话。
"城东那边有套房子要卖。"
"多大?"陈志远放下茶杯。
"210平,独栋的小楼。两层的,还有个院子。"
陈志远眼睛一亮。那年头私人房产还不多见,这种大房子更是稀罕。
"什么价?"
"两万八。"
陈志远心里咯噔一下。这几乎是他全部的家当了。
"为什么这么便宜?"
老徐看看四周,确定没人偷听,"房主要出国,急着脱手。听说是有海外关系的,要移民。"
"靠谱吗?"
"房产证都是真的,我看过了。你要的话,明天就能过户。"
陈志远没多想。机会难得,错过了就没了。
第二天上午,陈志远跟着老徐去看房。
从市中心骑车到城东,要一个多小时。路上尘土飞扬,两人都被晒得满头大汗。
房子在一条小巷里。巷口有个卖烧饼的老头,正在炉子前忙活。
"就是这里。"老徐指着巷子里的一栋红砖房。
房子看起来很新,红砖墙刷得干干净净。门前有个小院子,种着几棵桂花树。
房主已经在等着了。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斯文。
"两位来了。"房主笑着迎上来,"我姓陈,叫我老陈就行。"
"我也姓陈。"陈志远伸出手,"陈志远。"
两个陈握了握手。房主打开门,"进去看看吧。"
一楼有客厅、厨房、还有一间卧室。家具齐全,沙发茶几都是新的。
二楼有三间房,主卧很大,还有个阳台。
陈志远走了一圈,心里挺满意。房子结构好,采光也不错。
"陈老板,这房子住了几年?"
"三年。"房主说,"本来打算长住的,没想到有机会出国。"
"着急卖吗?"
"是的,下个月就要走了。手续都办好了。"
陈志远点点头。看得出来,房主确实很着急。
"成交。"
当天下午,三个人就去了房管所。
手续很简单。房主出示身份证和房产证,陈志远拿出两万八千块现金。
钱是前一天晚上准备的。陈志远把所有的积蓄都取了出来,用塑料袋装着。
过户费交了二百块。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很麻利,一个小时就办完了。
三天后,新的房产证下来了。陈志远成了这套210平房子的主人。
![]()
拿到房产证的那天晚上,陈志远一个人去了那套房子。
他在院子里坐了很久。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三十二岁有了自己的房子。在那个年代,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02
最初几年,陈志远确实把房子当仓库用。
1983年春天,他开始做服装生意。从广州火车站的批发市场进了一批牛仔裤,全堆在那套房子里。
那时候牛仔裤刚兴起,年轻人都爱穿。陈志远进的是港版的,质量好,样式新。
每次去房子拿货,陈志远都要把院子打扫一遍。桂花树长高了,他还修剪过几次。
1984年,时兴电器了。陈志远改做电风扇和收音机。
房子里放满了家电。一楼堆电风扇,二楼放收音机。陈志远还装了个电话,方便联系客户。
那时候他每个星期都要去一两次。钥匙挂在腰间,骑车半小时就到了。
有时候忙起来,就在房子里过夜。睡在二楼的主卧,听着院子里的虫鸣声入睡。
1985年,陈志远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在市中心的中山路租了个门面,专门卖家电。又在附近租了套公寓,离门面很近。
城东的房子去得就少了。一个月去个一两次,主要是拿些存货。
1986年,陈志远雇了两个伙计。生意更忙了。
1987年春天,陈志远结婚了。
妻子叫赵丽华,在银行当出纳员。人长得不错,性格也温和。
两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交往半年就结婚了。
婚礼在市中心的酒楼办的,摆了十二桌。陈志远花了五千块,在那个年代算是大手笔了。
新婚夫妇在市中心买了套新房。三室一厅,80平方米。
城东的房子彻底闲置了。
陈志远本来想把房子卖掉,但赵丽华劝他留着。
"房子放着也不花钱,说不定以后有用。"
陈志远觉得有道理。反正也不急用钱,就让房子空着。
1988年,陈志远的儿子出生了。取名陈浩。
19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了。
陈志远嗅到了商机,开始往深圳跑。
深圳正在大建设,到处都是工地。钢材水泥的需求量很大。
陈志远果断转行,开始做建材生意。
第一次去深圳,陈志远住在罗湖的招待所里。条件很简陋,一晚上十五块。
但是生意机会很多。陈志远认识了几个包工头,很快就拿到了第一个订单。
一车钢材,赚了八千块。
陈志远尝到了甜头,开始频繁往返于羊城和深圳之间。
1992年,陈志远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叫"远华建材有限公司"。
公司不大,就租了个小仓库,雇了三个人。
但是生意越来越好。陈志远主要给房地产商供应钢材水泥,利润很可观。
他一年有大半时间在深圳。羊城的那套房子,慢慢就淡出了记忆。
偶尔想起来,也懒得去看。反正房子锁着,不会有什么问题。
1995年春天,陈浩上小学了。
陈志远专门回羊城参加儿子的入学仪式。看着儿子背着小书包走进校门,心里很高兴。
但是那套城东的房子,他还是没去看。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很多项目停工了。
陈志远的生意也受了影响。几个月没有新订单,公司差点撑不下去。
那段时间,陈志远天天愁眉苦脸。赵丽华劝他回羊城算了,安安稳稳过日子。
但是陈志远不甘心。他相信危机过后,一定还有机会。
果然,1999年下半年,深圳的经济开始复苏。
陈志远的公司也迎来了转机。接了几个大项目,一下子就缓过气来。
2000年,陈志远把公司总部迁到深圳。
在福田租了间写字楼,装修得很气派。公司的规模也扩大了,有二十多个员工。
陈志远正式成了深圳人。
这些年里,陈志远再也没有踏进过城东的那套房子。
不是不想去,是真的忘了。
连钥匙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2012年初春,陈志远60岁了。
头发开始花白,身体也不如以前。赵丽华劝他退休,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
陈志远觉得有道理。该享清福了。
公司已经是千万级别的企业。除了建材业务,还涉足房地产开发。
陈志远可以安心退休了。
"爸,我们把家里的资产梳理一下吧。"陈浩建议,"看看有多少房产、股票、现金。"
这个提议很实用。陈志远同意了。
父子俩花了一个周末,把家里的各种证件翻了个遍。
保险柜里有股票账户,银行存折,还有几套房子的房产证。
陈浩一样一样地登记,做成表格。
"深圳的别墅,羊城市中心的老房子,还有..."陈浩拿起一张泛黄的房产证,"这是哪里的?"
陈志远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城东,210平方米,1982年3月15日。
记忆一下子涌上来。
03
红砖墙的小楼,院子里的桂花树,还有那个急着出国的房主。
"这是1982年买的,在城东。"陈志远摸摸脑袋,"有三十年没去过了。"
"三十年?"陈浩瞪大眼睛,"爸,这房子现在得值多少钱?"
陈志远想了想。
城东这些年发展很快,听说盖了不少高楼大厦。那套房子如果还在,应该值不少钱。
按现在的房价,210平的独栋小楼,怎么也得两三百万。
"我去看看。"陈志远决定。
第二天上午,陈志远开车去城东。
三十年了,那一片完全变了样。
原来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马路。路两边都是三四十层的高楼,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陈志远按着记忆中的地址找了半天。
巷口卖烧饼的老头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便利店。
但是那条小巷还在。
陈志远把车停在巷口,步行进去。
巷子里也变了。原来的平房都拆了,盖成了六七层的小楼。
只有一栋房子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就是陈志远的那套。
房子还在。
但是外观完全变了。红砖墙变成了白色的外墙,看起来很新。门口铺了大理石,闪闪发亮。
小院子也重新装修过。原来的桂花树没了,种了几棵小叶榕。
最醒目的是门口停着两辆黑色轿车。一辆奔驰S级,一辆宝马7系。
陈志远心里有些奇怪。
陈志远按了按门铃。
![]()
"叮咚,叮咚。"
里面有脚步声,还有说话的声音。但是没人开门。
陈志远又按了几下,还是没有反应。
他有些着急了。这明明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进不去?
陈志远绕到房子后面。
后院的围墙加高了,从外面看不到里面。但是围墙上有个摄像头,正对着大门的方向。
这房子肯定有人在用。
而且用的人很小心,连监控都装了。
陈志远越想越奇怪。
这天傍晚,陈志远又来了。
这次他没有躲在远处观察,而是直接走到门口。
他要搞清楚,这些人到底在他的房子里做什么。
六点半,又有人来了。
是个三十多岁的胖子,戴着粗金链子。开的是白色的奥迪A6。
胖子停好车,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
陈志远听到他说:"我到了,开门吧。"
很快,房子的门开了。
胖子正要进去,陈志远一把推开他,冲了进去。
"哎,你干什么?"胖子在后面大叫。
陈志远终于等到一个机会,趁着有人开门时冲了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彻底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