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日常糖分的摄入。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游离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理想情况下应低于5%。中国营养学会也建议,成人每日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然而,随着含糖食品和饮料的普及,许多家长开始寻找减少糖分摄入的方法。于是,代糖应运而生。它能提供甜味,却不会增加过多的热量,成为减肥者、糖尿病患者和健康爱好者的热门选择。那么,代糖真的安全吗?
![]()
什么是代糖
代糖,也称为甜味剂,是一种能够提供甜味但不含糖的物质。根据其功能和营养成分,代糖可以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营养性甜味剂:如糖醇类(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等),这类甜味剂可提供少量热量,其热量普遍低于传统糖类,因此并非完全零热量
·非营养性甜味剂:几乎不提供热量,甜度通常远高于蔗糖,可进一步分为:
(1)人工(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安赛蜜、阿力甜、乙酰磺胺酸钾、爱德万甜、纽甜等。
(2)天然来源的甜味剂:如甜菊糖苷(来自甜菊植物)、罗汉果提取物等。
代糖替代了什么糖
代糖主要用于替代“游离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类:
蔗糖及其不同形式(如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黑糖、焦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如蜂蜜、枫糖浆、龙舌兰糖浆、麦芽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标注“无糖”的食品并不代表完全不含糖分。很多产品只是未添加蔗糖,但仍可能含有果糖、葡萄糖浆等其他形式的糖。因此,在选购时务必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免被“无糖”标签误导。
代糖对健康的影响
代糖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能提供甜味而不带来传统糖类的热量负担,但其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仍存在争议。
1
对体重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针对非糖尿病患者的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该建议基于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审查结果,审查结果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并不能为成人或儿童减少体内脂肪带来任何长期益处。综述结果还表明,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成人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非营养性甜味剂因其低热量特性常被用于替代高糖食品,辅助体重管理,然而,部分研究表明,非营养性甜味剂可能会影响大脑对甜味的感知,进而导致食欲增加,甚至让一些孩子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长期体重控制,因此家长应注意适量使用这些甜味剂,避免让孩子过度依赖。
尽管如此,对于多数人而言,合理使用非糖甜味剂仍能帮助减少总热量的摄入,有助于体重管理。
![]()
2
对血糖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糖甜味剂可以提供甜味而不直接影响血糖水平,是糖尿病饮食管理中的常见工具。然而,其长期对血糖稳定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目前关于非营养性甜味剂摄入对葡萄糖代谢和糖尿病发展的长期影响,仍缺乏高质量数据。
部分队列研究显示,非营养性甜味剂的摄入可能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2022年一项荟萃分析指出,饮料和非饮料中非营养性甜味剂的消费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存在关联。
非营养性甜味剂与血糖控制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一些随机试验和观察性研究显示非营养性甜味剂摄入与葡萄糖不耐受、胰岛素抵抗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释放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然而最新的一项研究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来自澳大利亚和荷兰多个科研团队的研究表明,比起几乎不喝甜味饮料的人,那些连续数年每天喝一罐人工甜味软饮料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竟然高出38%。更讽刺的是,这个数字甚至比喝含糖饮料所带来的风险增幅(23%)还要高。为什么没有糖也会升高风险?研究者提出了几种可能:某些人工甜味剂可能干扰血糖水平(如广泛使用的阿斯巴甜会引发类似糖分的胰岛素反应),另一些则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葡萄糖不耐受。这些机制都可能推高糖尿病风险——即使饮用者未出现体重增加。
![]()
3
心血管健康
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支持服用非营养性甜味剂与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关联。非营养性甜味剂的消耗与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相关,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体来说,非营养性甜味剂摄入量(尤其是阿斯巴甜)与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而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增加相关。
4
牙齿健康
研究发现糖醇(例如赤藓糖醇和木糖醇)无法被口腔细菌利用,并且会破坏致龋菌株(例如变形链球菌)的定植。因此,常见于木糖醇在无糖口香糖和儿童牙膏中的应用,有助于预防龋齿,减少牙科问题的发生。
5
潜在的过敏和不适
虽然大多数非营养性甜味剂在推荐剂量内是安全的,但个别儿童可能对某些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存在不良反应。需特别注意的是,苯丙酮尿症(PKU)患者应完全避免阿斯巴甜,因其代谢会产生苯丙氨酸,这对于PKU患者是不安全的。建议家长仔细阅读食品标签,根据孩子身体状况审慎选择甜味剂产品。
应避免服用代糖的患者
除存在过敏反应或特定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患者需禁用阿斯巴甜)的人群外,某些潜在肠道疾病患者及接受减肥手术的患者也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代糖。
肠道疾病或相关症状
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通常应避免经常使用含有代糖的产品。糖醇类甜味剂可能会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群,并加重患有各种类型肠道疾病的个体的症状,包括吸收不良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乳糜泻、麸质敏感性、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倾倒综合征。
即使在没有明确肠道疾病的个体中,糖醇和其他非营养性甜味剂仍可能引发胃肠胀气、腹胀和渗透性腹泻。对于出现不明原因肠道症状的患者,建议详细记录饮食史,并特别注意是否摄入了使用代糖的食品,如糖果、口香糖和含片等。
减肥治疗
计划接受减肥手术的患者,通常建议术前避免摄入含代糖产品。严重肥胖者在术前往往需要极低热量饮食以辅助减重,而糖醇与非营养性甜味剂的摄入可能上调味觉受体敏感度,并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干扰饱腹感信号传导,从而增加术后体重管理的难度。术后同样应避免这类产品,因某些代糖可能增加肠道气体引起腹胀与不适,尤其对于短肠状态的患者更为敏感。此外,代糖摄入还可能诱发倾倒综合征和腹泻,其机制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有关。
![]()
![]()
![]()
![]()
儿童能否长期使用代糖
如何合理使用代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权威机构的评估,在建议摄入量范围内,大多数代糖对儿童是安全的。尽管如此,家长仍应保持谨慎并注意以下方面:
尽管代糖提供了一种替代糖的健康选择,但它们并非完美无缺。为最大限度发挥非糖甜味剂的健康益处,并降低潜在风险,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合理使用:
1
适量使用
代糖虽有助于减少糖和热量摄入,但仍应避免过度依赖。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减少对甜味的依赖,是更为可持续的健康策略。
2
饮食多样化
除了使用代糖外,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其他天然食品,以确保他们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3
谨慎选择零食
即使标注“无糖”或“低糖”的食品,也可能高脂肪或含其他添加剂。家长应综合判断食品的整体成分,而非仅关注甜味来源。
![]()
![]()
![]()
代糖为希望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尤其是需管理体重或血糖者)提供了可行选择。然而,代糖并非完全没有缺点,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适量使用,避免形成长期依赖。健康饮食的核心在于多样性与均衡,只有在整体膳食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才能让孩子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ho.int/news/item/15-05-2023-who-advises-not-to-use-non-sugar-sweeteners-for-weight-control-in-newly-released-guideline.
[2] Lohner S, Kuellenberg de Gaudry D, Toews I, Ferenci T, Meerpohl JJ.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for diabetes mellitu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 May 25;5(5):CD012885. doi: 10.1002/14651858.CD012885.pub2. PMID: 32449201; PMCID: PMC7387865.
[3] Hosseini A, Barlow GM, Leite G, Rashid M, Parodi G, Wang J, Morales W, Weitsman S, Rezaie A, Pimentel M, Mathur R. Consuming artificial sweeteners may alt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duoden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Science. 2023 Nov 23;26(12):108530. doi: 10.1016/j.isci.2023.108530. PMID: 38125028; PMCID: PMC10730370.
[4] UPTODATE非营养性甜味剂概述.
[5] Lertrit A, Srimachai S, Saetung S, Chanprasertyothin S, Chailurkit LO, Areevut C, Katekao P, Ongphiphadhanakul B, Sriphrapradang C. Effects of sucralose on insulin and glucagon-like peptide-1 secre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 2018 Nov;55-56:125-130. doi: 10.1016/j.nut.2018.04.001. Epub 2018 Apr 21. PMID: 30005329.
[6] Kabthymer RH, Wu T, Beigrezaei S, Franco OH, Hodge AM, de Courten B. The association of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Diabetes Metab. 2025 May 16:101665. doi: 10.1016/j.diabet.2025.10166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8337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