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来水尚未普及的年代,星罗棋布的水井曾是城市跳动的命脉。将 “井” 字嵌入地名,是先民对生命之水最虔诚的礼赞,更是对滋养万物的清泉最深切的渴望。水井不只是取水之处,更是聚落生长的原点:围绕着汩汩涌泉,人们搭建屋舍、开辟通道,纵横交错间便生成了胡同的肌理。
水是生命之源。人离不开水的滋养,水井是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之一。因此,水井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不仅要精心呵护、定期清洗,而且在过年时,会有专门的祭祀礼。正如《论衡·祭意》所记载的:“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溜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托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礼记月令》上也说:“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世易时移,取水饮水方式迭代,村口的水井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功能。现在的乡村,去井边担水已经成为历史。人事有更替,岁月会留痕。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井应该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好。只有这样,才能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
![]()
明万历三十八年,张慎言进士任曹县县令。张县令关心曹邑民众疾苦,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下令在阜民门(南门)西南方300步掘井,发现井水甘洌,遂将井扩大,并用今曹县电视台南馨润家园位置当时的官窑厂烧的大蓝砖砌井壁。因井口硕大有“丈”宽,“周有三丈余”,又居南关,得名南关大井。因城里和周围其他地方挖掘的井水苦咸,所以方圆几里的人都吃此井的水。这口古井的井口原来由五块条石垒砌,呈菱形状。每块条石长2.8米,宽0.5米,厚0.2米。
![]()
宣统二年地图
南关大井西北侧有高岗,居住李氏,名李家岗。东侧和南侧居住韩氏,通西南方向路有韩道口。
![]()
南关大井井口外边修建的六边形石围栏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但是围栏六个角的栏杆上都刻有一句古诗词,其中“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出自朱熹为江西广信南岩寺题写的一副对联,“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出自明代宁德县令丁大全为百丈潭题写的一副对联,“水如碧玉山如黛,风有高梧鹤有松”出自清朝咸丰年间的进士薛时雨题写的一副对联,原句中应该是“凤有高梧鹤有松”,此处写成了“风有高梧鹤有松”,应是刻写错误。
根据保护碑上面的介绍,这口古井挖掘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迄今已有411年的历史。后多次重修,2004年重修。2004年重修这口古井的用水泥全部重砌了一遍。
![]()
大井“原貌”
![]()
今日的南关大井
为了防止有人失足跌落井中,在古井的周围又修建了一圈栏杆,所以现在看到的古井就是一口现代修建出来的水井模样。井没有古气,栏杆石柱又显示古息。
![]()
此胡同向北通珠江西路
经测量,现南关大井口径3.25米,周长9.63米。是今日曹县县城内保留下来的最大一口古井。根据原三中的沈其成老师介绍,这口井做出的凉面条很好喝,以至于成为南门沈家饭店的招牌。所以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群众仍然会来到这里取水,城西南苇园村多年都来此拉井水吃。后来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后,这口古井才逐渐被闲置起来。并且出现井砖塌落,里面积满垃圾。2004年进行“换装”。但是2004年的“换装”彻底失去井的古气。
作者:孙智敏,曹县乡土文化研究者,头条号:老虎6909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