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荷兰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上的“强行接管”,再次把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推向风口浪尖。在中美贸易紧张持续的背景下,这个欧洲国家突然跳入争端,不仅冻结了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运营,还要求更换中国籍CEO,并安排外籍董事掌握投票权。
荷兰声称,这都是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防止企业技术外流。然而,真相远没有荷兰说得那么简单。
![]()
安世半导体
荷兰宣称“独立决策”,实则难掩事实真相。今年6月,美国已通知荷兰,若安世半导体希望获得出口豁免,必须更换CEO。
美国对中资企业的制裁,几乎与荷兰行动同步。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卡雷曼斯甚至公然狡辩,称从未受到美国施压。但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政策逻辑看,这一系列操作几乎就是“美荷联手”,荷兰只是执行者而已。西方智库学者也指出,荷兰此举是在美国压力下的顺应之作,只是包装成所谓“自主判断”。
讽刺的是,荷兰如今又急于与中方磋商解决稀土断供问题,却坚决不肯向中方认错。
![]()
观察者网报道,荷兰高层公开表示将与中方官员会面,讨论缓解安世半导体僵局,但对中方提出的“尊重契约精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合理要求毫无回应。承认问题而拒绝认错,这不仅是对中方的傲慢,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公然挑衅。
荷兰敢如此强硬,背后有3层逻辑。第一,维护自身“硬气”形象,任何认错都意味着政治软弱;第二,规避经济责任,承认错误可能涉及赔偿;第三,国内政治压力,右翼政党和资本势力希望展示对中资企业的强硬态度。
可惜,表面上的独立判断掩不住与美国深度绑定的事实。
荷兰可能没意识到,中国手握的稀土资源,对其半导体产业意味着直接威胁。中国占全球稀土生产量七成以上,而稀土在半导体、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领域不可替代。若供应受阻,荷兰的核心支柱产业半导体产能将大幅下降,欧洲供应链可能出现断裂。尤其汽车行业,将面临直接冲击。
![]()
中国的稀土,就是荷兰在科技安全上的最大硬核牌。
面对荷兰挑衅,中国有充分手段采取反制。限制稀土出口,是直接高效的杠杆。同时可通过外交、舆论和法律手段向国际社会揭露荷兰的过激行为,争取道义支持。
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对荷兰的警告,也是对全球潜在挑衅者的信号。
荷兰的做法不仅损害中荷经贸关系,也危及自身长期利益。所谓的“国家安全”干预,实际上是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打压。这种短期的政治强硬,无法改变全球产业链现实。中国拥有战略产业优势,荷兰即便硬碰硬,也难形成有效威慑。
![]()
更重要的是,这场所谓外交磋商,也只是荷兰政府的内宣手段。他们希望向国内民众展示强硬姿态,同时为未来对美顺从铺路。但现实是,无论荷兰如何强调独立决策,其核心利益早已与美国深度绑定。中国在稀土和半导体领域的战略优势,使荷兰即便有勇气硬碰,也缺乏底气。
安世半导体事件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安全、国际规则与地缘政治博弈的交汇点。荷兰必须明白,短期强硬无法带来真正安全,尊重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才是保持供应链稳定的唯一途径。
中国在此次事件中,不仅展现了保护企业权益的坚定决心,也显示出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的战略主动性。荷兰若继续固执,只会自食其果,甚至波及整个欧洲供应链安全。
面对荷兰的傲慢,中国有能力采取坚决措施。限制稀土出口只是其中一环,外交、法律和舆论的多重施压,才能迫使荷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对中方而言,这是维护企业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行动。
安世半导体事件,最终不仅是一场经济纠纷,更是一场国际格局下的智慧与实力较量。荷兰的立场与行为,将在历史与现实中得到应有评判。
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互联互依的今天,单方面的强硬既无法确保所谓“安全”,也无法获得真正尊重。荷兰若想从危机中脱身,唯有正视事实,以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中方分歧。否则,荷兰的“强行接管”,必将成为自身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也会成为全球产业链历史上的警示案例。
中国已经明确表态: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也有能力在必要时采取反制。荷兰必须认清现实,面对中国,这不是一句“独立判断”可以掩饰的。况且除了稀土之外,荷兰还有农牧产品、能源企业壳牌等,若荷兰继续知错不认错、不改错,那么中国为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必将采取更多手段,届时荷兰是否能承担得起相应反制所带来的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