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图片源自《金门海神信仰醮庆暨糊纸工艺调查实录》
文 /林鸿东
在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蜿蜒的闽南海岸线上,一种独特且隐秘的海洋习俗自古而今:渔民将搁浅或被捕获的巨型海洋生物的骨骸,虔诚地供奉在特定的庙宇中,视之为“鱼王”化身。这些被称为“鱼骨庙”、“鲸骨庙”或“阴庙”的场所,不仅仅是民俗学的奇观,更是理解该地区海洋社群世界观、生态伦理的一把钥匙。它们揭示了在前工业化时代,人类在面对压倒性的自然力量时,如何通过信仰体系来构建秩序、寻求慰藉,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 普遍的实践:沿海社群的“鱼王”祭祀
从历史比较学的视角看,对巨型生物的敬畏与神化是全球许多沿海文明的共同特征。在闽南地区,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系统化。
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的万阴祠,是一座典型的现代鱼骨庙。其旁的藏骸室中,陈列着鲸、鲨、海豚等大型海错的骨骼。村民深信这些骨骼承载着“鱼王”的神性。据地方口述史,此庙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其前身“阴公庙”的延续,因旧庙空间不足而迁建至海边。这种迁徙本身,反映了传统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与延续。
类似的案例在金门料罗村的三鱼王庙有着更富戏剧性的起源叙事。据传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尾巨大的海豚搁浅,被村民分食。随后,社区中发生了不幸事件,或言食鱼者遭遇不测,或言鱼王托梦要求安葬其骨。最终,村民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庙供奉,以平息其魂灵。这一叙事结构——亵渎神圣生物、遭受报复、最终通过仪式性供奉达成和解——是全球各地原住民传说中常见的母题,它起到了社会规范的作用,警告人们不可对自然予取予求。
金门新湖渔港的“水府将军庙”与成功村的“舍公宫仔”,其核心崇拜物同样包括大鱼的骨骸。这些散落在海岸线上的庙宇,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仰网络,标志着海洋在沿岸居民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它们的功能类似于古代泛灵论中的圣地,将特定的物理空间(海岸)和物体(鱼骨)赋予了超自然的意义。
二、 厦港田头妈宫: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样本
位于厦门港大埔头的田头妈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分析样本。今年六月,由于鹭客社公号的披露,其宫内收藏的若干硕大鲸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田头妈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这座庙宇本质上是一座“阴庙”,即供奉无主尸骨和亡灵(俗称“好兄弟”)的场所。旧时,厦港渔民在海上若遇浮尸,会遵循特定仪式(如用红布蒙住船的“龙眼”),将其运回,交由田头妈宫处理。庙中除了主神“田头妈”,还供奉着“十二司官”(城隍的冥判部属)和一尊疑似源自潮汕善堂系统的“大峰祖师”立佛像。其一处地下洞穴,原为收殓无主尸骨之所,洞口两侧题有“女无孤亡云”、“男无孤亡云”的字样。
田头妈宫 体现了两种看似不同、实则同源的文化逻辑:一方面,是基于儒家“仁泽枯骨”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海上罹难者(无论是渔民还是客商)进行收殓与祭祀,以维护社区的道德洁净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将强大的海洋生物“鱼王”纳入同一个神圣空间进行供奉。这二者共同反映了沿海社群对“海上异己力量”的认知与安抚机制。无论是人的亡灵,还是鱼的精灵,凡是来自海洋的、不可控的、潜在的危险力量,都需要通过仪式被“收编”和“安抚”,从而将其从社区的威胁转变为保护者。
三、 历史的追溯:疍民与远海捕鲸的考古
田头妈宫的鲸骨从何而来?它可能来自搁浅,但也可能指向一段被遗忘的、更具主动性的历史——即闽南疍民(历史上以船为家的水上社群)的远洋捕鲸活动。
明末清初的厦门名僧释超全(阮旻锡)在其《夕阳寮诗稿》的《打鱼歌》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证据。这首长诗用十三句的篇幅,详细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集体捕鲸行动。“海鳅出海东”,诗人明确指出目标为鲸类(海鳅),而执行者是“蜑舟分队攻”的疍民。他们使用带钩系绳的标枪,以多船协作的方式围攻巨鲸,场面极为血腥。捕获后,鲸肉被出售,鲸骨与鲸须(“鲸丝”)则被制成器物。
这一记载并非孤例。同时代广东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记录了粤东疍民以长绳系枪飞刺“海鰌”(即鲸),待其死后取脂贩卖的情形。这两份史料相互印证,表明在17至18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疍民社群确实掌握着相当规模的捕鲸技术。
从社会史的角度看,疍民的这种能力建立在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之上,即“罟朋”制度。这是一种集合十艘左右船只,共用巨网,进行远海协作捕捞的生产单位,甚至配有专门的“料船”负责后勤与鱼获加工。这种严密的集体协作,不仅是为了提高捕捞效率,更是为了应对深海中的巨大风险。它赋予了疍民挑战海洋巨兽的能力,也使他们在历代王朝眼中,成为一股潜在的水上军事力量,从而长期受到官方的警惕与管控。
田头妈宫的鲸骨,或许正是这段疍民海洋开发史的无声证物。它象征着人类利用勇气、智慧与技术,向海洋索取生存资源的进取一面。
四、 结论:一种海洋生态观的启示
闽南“鱼骨庙”将鱼骨神化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前现代社会的生态伦理规范。通过将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尊为“王”并加以祭祀,社区实际上确立了一套关于“适度索取”与“敬畏自然”的行为准则。捕杀巨鲸是勇武与生存能力的证明,而供奉其骨骸则是寻求谅解、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仪式。
当我们将目光从闽南海岸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从北欧维京人的鲸鱼传说,到日本沿海的“惠比寿”神信仰,再到北美原住民的图腾崇拜,会发现人类在面对浩瀚海洋时,曾发展出相似的、充满敬畏的互动模式。闽南的鱼骨庙,正是这部全球海洋文明史中,一个深刻而独特的东方章节。它提醒我们,在人类致力于征服海洋的今天,那些被遗忘的、基于共生而非掠夺的古老智慧,或许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